继排放核污染水之后,日本又出现了新的污染问题。央视网11月13日消息,近期日本关西地区多座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检测出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含量超标。
来源 | CCTV4
两个月前,当地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医疗资质民间团体帮助居民对血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7名检测者中有31人体内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的含量超标。
“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究竟是什么?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它又是如何进入到人体当中的?
什么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
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是指碳骨架上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一类人工合成化合物,结构通式为 CnF2n+1-R。由于C-F键的存在,PFAS具有较强的的表面活性(加入水中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化学和热稳定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疏水性和疏油性。PFAS 半衰期(自行转变为无害元素)(浓度降到一半的时间,分解为其他物质)长达4 -10年,其稳定性强且极难降解,易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累积从而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对生物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其中的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ic acid, PFOS)及其盐类以及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优控名单。
来源丨相关论文(图片依化学结构绘制)
研究人员根据动物受到PFAS影响后的表现,结合流行病学最终得出结论:PFOS和PFOA 与高水平血清胆固醇、甲状腺失调、妊娠高血压、溃疡性结肠炎和部分癌症有关。2018 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PFAS 的毒性评估草案发现,该物质会影响肾脏、免疫系统、肝脏、生殖系统和器官发育。研究人员表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都应该注意,这类物质可能在无形之中污染水源,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以日本的情况为例,部分地区成年人的生育能力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恐怕已成奢望,严重的可能罹患多种癌症。此外,已有研究发现地表土和地面积尘中的 PFAS 经大气进入呼吸道后,可以直接在人体内积累并形成潜在威胁。
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不难发现,PFAS的名字中带有“氟”,与我们在医院了解到的“辐射”不同,这里的“氟”是一种元素,含有这种元素的化合物可以统称为“氟化物”。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氟化物的价值逐步被人们发现并加以生产。然而在其生产、运输和使用等各环节中,PFAS会不可避免地被排入大气环境。因此氟化物工业园区通常是周围大气甚至偏远地区环境中PFAS的重要点源。有研究显示,氟化工业园区排放的PFAS可随大气飘散至150公里外。
来源 | Pexels
PFAS可作为添加剂用于水成膜泡沫灭火剂 (aqueous film-forming foams, AFFF)、不粘锅、防污地毯、食品包装、纺织品等各类工业和民用消费品,在其使用过程中可释放PFAS。机场、化工厂、石油企业 (储油罐) 和军事基地的应急响应以及消防训练等是排放PFAS的重点场所。这里也就揭露了文章开头危害日本民众健康的罪魁祸首。近年来,驻日美军基地事故频发,在物理设备损坏、士兵作风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可谓劣迹斑斑。本次关西地区居民血液检测中PFAS含量超标,其周边的美军基地恐怕难辞其咎。
对于土壤来说,PFAS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排放的含有PFAS的固体废弃物。PFAS以固体形式进入土壤后,一般不会过于分散,传播速度较慢。大气和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则是 PFAS 从排放源传播到土壤中的重要媒介和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PFAS的迁移速率远高于直接以土壤为载体的迁移。PFAS迁移的过程还可能受到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华东区域(包括山东、江苏和浙江)的相关调查也充分证明了降雨对该地区 PFAS 在大气中沉降的促进作用。
来源 | 刘浩然,邢静怡,任文杰. 中国土壤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分布、迁移及管控研究进展
如何减少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进入体内?
来到实践层面,事情反而简单了许多。想必大家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念起来都拗口,更何况是从专业角度去检测其污染程度呢?
不过,虽然制定行业检测标准和修订法律法规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一些生产户外服装、地毯等产品的工厂,就可以选择尽量远离。相对于普通民众,上述行业的从业者更应该注意防护、定期检查,在保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再去从事生产工作。
来源 | Pexel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文字亦包括在内)为网络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参考消息网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直接联系Q-30513-26917。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9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