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穿越前:
本系列文章以“明朝造船记”展览为基础,通过历史还原与角色代入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明代造船的黄金时代。在这里,你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位被任命为“船厂主事”的关键人物。通过“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这三大核心问题,一层层揭开明代造船的全景。
你穿越了!不是去皇宫当大臣,也不是做武林高手,而是——被派到明代南京,担任明朝最早的官办船厂的“新官”:龙江船厂•造船主事人。
你的任务是:在指定期限内协调一批大型海船的建造,保障朝廷下令的出海航行任务。你望着偌大的船厂和上千工匠,内心咯噔一声——怎么办?别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展览《明朝造船记——青少年体验展》(展期:2025.5.16-10.31),来看看古代“船厂官员”到底怎么干活!
一、为什么明朝是古代造船的巅峰?
早在八千年前,浙江的先民已经划着独木舟在江河湖海间探索,此后,经过秦汉的木船升级、唐宋的水密隔舱技术、元代的远洋实践,中国的造船技术一路“狂飙”,终于在明朝——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明朝文化灿烂,从《永乐大典》到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从青花瓷到大戏曲,这个时代的创造力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明朝科技发达,各行各业新知识层出不穷。《天工开物》介绍冶铁、制纸、印刷、造船等各类技术;《本草纲目》系统整理药材知识,医学+博物;《几何原本》翻译西方数学,引入现代几何概念;地图如《坤舆万国全图》《大明混一图》,打开世界想象!
明朝制度完备,从造船制度到天文历法,从政务到农业,事事有“章法”。《大统历》《崇祯历书》规范历法天文,把天文知识变成政府治理工具;《农政全书》横跨农业技术、制度规划、水利建设、粮食管理等,是国家“种地宝典”。《南船纪》《船政》《龙江船厂志》《船政新书》《漕船志》等详细记录船政制度和造船流程。
明朝经济也繁荣,田地连片,粮仓充实,工匠聚集,材料齐全,商人活跃,白银流通,海外贸易越走越远。农民耕田有粮吃,工匠造船有活干,商人买卖有利润,国家财政充盈。
可以说,正是明朝这套超级组合拳,让古代中国的造船业冲上了历史的“天花板”,也让郑和的七下西洋,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二、新官上任啦!从“李主事”说起
“我是李主事,刚被派遣驻扎在明朝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龙江船厂,负责置办和监督造船。”
在《明朝造船记》展览中,你将化身这位“主事人”——角色原型正式明代历史人物李昭祥(1512–1572)。他是松江府华亭人,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人。38岁时被任命为南京工部主事,主管造船事务;三年后,他完成了著名的《龙江船厂志》,将造船流程、工匠分工、船厂规章、工程管理等一一记录,成为中国古代造船制度最系统的专书之一。
你可能会问:他和郑和宝船有什么关系?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所用的宝船,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和龙江船厂一带,而那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而李昭祥所处的嘉靖年间,已是百年之后。
虽然两人未曾同时代,但李昭祥所治理的龙江船厂,正是这段国家造船传统的延续。他用自己的治理实践和细致观察,写下了这部“船政说明书”。透过他的笔,我们今天才能看清那些隐藏在巨船背后的制度逻辑与工艺智慧。
而现在,轮到你来“接任主事”,亲自走进那座热火朝天的明代船厂,解锁一场跨越时空的工程体验。
三、工部主事官,到底是什么官?
别看“主事”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显眼,可是个正六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科级至副处级干部。
工部是明朝中央六部之一,主管国家工程事务。下设四司(营缮、水利、虞衡、都水),并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南京工部都水司是专管水利与船政的机构,李昭祥即任职于此,管理龙江船厂。
如果把明朝比作一个国家大公司,那工部就是专门管“工程项目”的总务处。它负责修宫殿、建城墙、挖运河、修水库,还要负责造船!你看到的郑和宝船、京杭大运河、南京的城门,很可能就是它一手安排的。它还有自己的“施工队”,也就是全国各地的工匠、技师,还会管理材料、仓库、图纸、验收……
在船厂里,工部主事是实际的总负责人。你要向上级汇报,也要调配下属:记录员、图纸审核员、验收监督、物料主管、工程班组长……每艘船的设计方案、结构标准、交工节点,都需要你调度、签批、协调。你甚至还要参与制定生产顺序、处理工匠纠纷、审查材料真假——没有哪个项目经理比你更全能。
四、《龙江船厂志》到底有多重要?
在明代,负责船政的“工部主事”就是一座官营船厂的“现场总指挥”。李昭祥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监管造船流程、安排工期、管理漕运船和战船的建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负责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像他这样的人在明代不止一个,但让人惊讶的是,只有李昭祥一个人“自发”写下了整整八卷的《龙江船厂志》!没人逼他写,也不是朝廷派的任务——他就是一边做事,一边默默地写,把自己看到的、管过的、查出来的全都记录了下来。说是“私修文献”,但因为他是工部在职官员,也像半部“官修工程管理手册”。
那他到底写了什么?几乎写了所有你能想到的船厂内容:一百八十年来,龙江船厂都建了什么?谁管的?出过几种船?怎么建造的?工匠怎么分工?材料怎么调配?图纸谁批?质量谁验?官营船厂靠什么制度运转?出了问题谁负责?
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系统记录“怎么造船、怎么管船厂”的大型文献,堪称“明代造船管理说明书”。
李昭祥不是工匠,不是设计师,但他的优势在于——他就在第一现场。他能看到最核心的工部文书、官署档案,还跑现场、做调研、查老书(比如沈棨写的《南船纪》),再加上自己亲身管理的经验,写出了这部集观察力、文献力和治理经验于一体的大书。
他笔下写的不只是木板和桅杆,更是一整套船政制度和管理智慧。对今天的你来说,这本书就是一把打开展厅、穿越历史的钥匙,让你站在岸上,也能看清明朝造船的丰功伟业。
五、展览怎么玩?一场沉浸式造船体验。
进入展厅后,你就正式上任“主事人”。巡查艌缝房,看麻丝、石灰、桐油如何调制防水涂料;审核桅杆工坊图纸,判断结构是否稳固;查看锚具打造进度,记录材料用量是否合规;布置工期,分配任务,亲自验钉签字……每一个展区都设置有“打卡任务”,每一个操作都基于真实造船流程,让你在“玩”的同时,就明白了一艘船是如何诞生的。
造船的故事还没讲完,穿越的任务也才刚刚开始。锁定《明朝造船记》,下期继续解锁更多秘密!
作者简介:周甜,科普创作者,专注博物馆教育与科学传播,愿用文字点亮好奇,用故事呈现科学。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