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上出现“骷髅头”神秘纹路?奇怪的“松花”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坊间有一个相传已久的传闻,就是一个农妇包皮蛋的灰放在屋外,混进了火葬场高烟囱里飘来的的骨头灰,结果那一批的皮蛋打开来吃的时候,都不是松花而是一个个的“骷髅头”!可能吗?稍有点化学常识的都知道,它只可能是松花,这点以盛产松花皮蛋闻名于世的重庆永川最有发言权!当然不可能!

图源:Pixabay

那皮蛋上的“松花”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成分主要是在皮蛋腌制过程中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氢氧化镁水合物[1]。谈到氢氧化镁,可能有人会问氢氧化镁可以吃吗?其实氢氧化镁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进入消化系统后可以和胃酸反应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具有激活酶的活性、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等多种功能。所以皮蛋上的“松花”是可以吃的。

那“松花上”的氢氧化镁水合物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皮蛋腌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了。皮蛋腌制一般会经历四个过程:化清、凝固、转色、成熟。这其中涉及很多化学反应。“松花”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类化学反应。通常皮蛋的腌制环境是一种强碱性环境。蛋壳的成分中含有碳酸镁、磷酸镁[2]。镁离子在腌制过程中逐渐从蛋壳转移到蛋清上,它们在强碱性环境下在皮蛋清表面形成氢氧化镁水合物,从而在皮蛋清上形成美丽的“松花”图案。

所以皮蛋上“松花”绝对不可能被“骷髅头”替代,它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镁水合物,不仅为皮蛋增加了“颜值”,还可以提供了补充人体的微量元素镁离子,可放心食用!

[1]程静,李丽婵,陈旭等.皮蛋加工过程中凝胶及风味形成机制[J].食品工业科技,2024,45(5):357-366.

[2]彭梓欣,钟瑞芹,王政杰,江洪.参膏入水松花绿——皮蛋的奥秘[J].大学化学,2023,38 (4):143-150.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雪飞副主任医师、彭丹检验技师、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89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下午9:14
下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上午9:16

相关推荐

  • 地暖、壁炉、被中香炉……寒冷的冬天古人竟然这样过

    面对凛冽寒冬,作为21世纪的我们,当然是选择打开空调,打开暖气,然后躲进热乎乎的被窝享受着高温带来的惬意了。而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穷人家里,就只能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了。当然,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古人取暖方式都不尽相同。 火塘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

    2024年12月18日
    5900
  • 当我们在被大火烧毁的山上放起音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都曾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无论是儿时还是独自旅行时,这些声音总是令人怀念,虽然这种声音可能有数百种不同的来源,但它们总是让我们觉得莫名好听、和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在不仅成为珍贵的个人回忆,也开始成为极为重要的科研数据,甚至是帮助我们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 Part.1 声学监测的另一个妙用 起初,科学家们也只是进行偶尔和短期的声…

    2024年12月24日
    4900
  • 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基因检测能够剧透智商?十大“科学”流言你信过哪个?

    “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基因检测能够剧透智商”“新能源汽车辐射很强”……这些在网上流传的所谓“科学道理”,你是否还在深信不疑? 12月29日,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承办“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活动,邀请专家为公众梳理并粉碎过去十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十大“科学”流言,帮助公众明辨是非。…

    2024年12月30日
    2700
  • 珊瑚“颜值”出众,这群“绿色明珠”功不可没!

    虫黄藻是日本生物学家于本世纪4年代发现的一种与珊瑚虫共生的黄褐色单细胞藻类,1962年首次正式提出虫黄藻属于共生甲藻属。虫黄藻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热带到亚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都有其身影。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再到加勒比海,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沿海及南沙群岛。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海底景观之一。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调节珊瑚礁区的碳循环,维护整个…

    2024年12月25日
    4700
  • 谨记“法拉第笼效应”,开车遇到这种情况,能保命!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一言科普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近日,一则“小汽车在路上挂到电缆”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司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选择下车,而是继续驾驶。这一行为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不负责任,却有人说“还好挂到的是聪明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司机不怕刮断电缆后赔偿吗?遇到这种情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掉落在地上的电线 (图片来源:veer图库)…

    2024年12月22日
    5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