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节食会缩水吗?真相是...

吃的越多,胃就越大。吃的少了,胃就会缩水。那这是真的吗? 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

“吃的越多,胃就会越大”

人们在饱餐之后往往感觉胃口大开,饭量似乎也随之增长;而减少进食次数,又似乎能轻松让饭量缩减。所以有人就说:吃的越多,胃就越大。

流言分析

其实,并非如此。

胃的扩张并非无限制。当食物被消化并排空后,胃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变化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与饮食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长期进食量较少并不会使胃的体积减小;同样,短期内大量进食也不会使胃永久性地变大。

今天是 11 月 29日,也是胃癌关爱日。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公众对于饮食习惯与胃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因此身边也会充斥一些新的说法

比如人们在饱餐之后往往感觉胃口大开,饭量似乎也随之增长;而减少进食次数,又似乎能轻松让饭量缩减。所以有人就说:吃的越多,胃就越大。吃的少了,胃就会缩水。那这是真的吗?

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

胃,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腹腔内,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形似倒置的梨形囊袋。

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节食会缩水吗?真相是...

胃壁由多层组织构成,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密布着大量腺体,负责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助消化。肌层则负责胃的收缩与舒张,使胃能够根据进食量灵活调整其容量。

胃的主要功能包括接受和储存食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分泌消化液、防御有害物质、运输食物以及排空。

事实上,胃确实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够根据食物的多少进行扩张和收缩。

在空腹状态下,胃的容量相对较小,大约在 50~100 毫升之间。然而,一旦开始进食,胃便会迅速扩展,其容量可迅速增加至 1200~1600 毫升,如大量进食后,胃壁在食物进入后逐渐扩张,胃壁变薄,胃的容量能够达到; 2000 毫升左右。

这种容量差异可达近 20 倍。然而,胃的扩张并非无限制。当食物被消化并排空后,胃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变化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与饮食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长期进食量较少并不会使胃的体积减小;同样,短期内大量进食也不会使胃永久性地变大。

当食物被消化殆尽,胃确实会恢复到空腹时的形态,呈现出轻微的收缩状态,这时人们往往会感到食欲下降。

但这一现象并非意味着胃真的“缩水”了,而是大脑在调节饥饿感,发出抑制食欲的指令。食欲的大小也并不仅仅取决于胃容量的大小,它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血糖水平的波动以及大脑皮质之间的神经调节等。因此,节食后食欲的下降,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胃的“缩水”。

有时候,我们感觉胃“越吃越大”,可能并非胃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心理作用在作祟。长期大量进食会使大脑逐渐适应这种进食量,并将其视为正常。因此,即使胃本身没有变大,我们也会感觉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满足饱腹感。

如何保持胃的健康?

为了克服这种心理作用,我们可以尝试逐渐减少进食量,让大脑逐渐适应新的进食量。同时,做到以下几点,也有助于保持胃部健康。

1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是维护胃健康的基础。每天按时进食,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

2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可以延长进食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感知饱腹感;同时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适量饮水

适量饮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泄。餐前适量饮水可以增加饱腹感;餐后避免立即饮水,以免影响消化。

4

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这些食物。

5

控制盐分摄入

长期摄入过咸的食物不仅会导致体内钠离子超标,还可能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进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6

戒烟限酒

抽烟和喝酒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应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以保护胃的健康。

7

减少药物滥用

一些常见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类药物,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我们必须严格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对胃造成的健康风险。

8

重视公筷公勺

聚餐时忽视公筷公勺的使用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应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从源头上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有效预防胃部疾病的发生。

9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应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确保胃部的健康。

综上所述,“胃是否会越吃越大”其实是一个误解。胃本身并不会因饮食而永久性地改变大小,但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确实会对胃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持胃的健康和功能,我们应遵循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期节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照“谣”镜

“胃会越吃越大”这一谣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直观感受误导、心理暗示与习惯影响方面。这一类谣言大多缺乏科学依据,分辨此类谣言的关键在于警惕直观感受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科学资料、了解人体的相关生理机制来避免被误导。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32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上午10:56
下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上午10:56

相关推荐

  • 老年人不是越瘦越好!健康体重这样管理~

    老年朋友可以改善身体功能,增强生活独立性,享受充实、健康的晚年生活。 “千金难买老来瘦”至今仍在老年人群中广为流传,很多老年人把瘦视为健康的象征,认为瘦就能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带来的健康问题。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瘦真的代表健康吗?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保持适当的体重才是长寿的关键。 太瘦、太胖的健康风险 合适的体重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还直…

    2025年3月18日
    9700
  • 总感觉大便拉不干净?身体可能在悄悄“报警”!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在马桶上“奋战”半天,感觉便便已经“告一段落”,可刚起身又觉得没拉完,便意依旧如影随形,只能重新“坐回战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身体哪个地方出问题了? 为什么总感觉大便没拉完? 正常情况下,大肠会把便便一点点推到直肠。直肠里有一些特殊的“警报器”(感受器),一旦感觉到便便的存在,就会立马给大脑发送“我要排便”的信号。但要是…

    2025年2月27日
    12400
  • 牙釉质一经受损不可自愈,龋齿没救了?别怕,“魔法药水”来了!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一言科普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皮肤划个小口子,过几天就能好得跟原来一样。可牙齿呢,为啥我们的牙齿受伤了就不能像皮肤那样自我修复呢?一旦出现龋齿,就只能眼巴巴地等着牙医来帮忙,而且有时候还很难修复,这到底是为啥呢? 牙釉质的“坚不可摧” 牙釉质位于牙齿的最外层,覆盖在牙冠表面,是人体最硬的组织之一,其硬度仅…

    2025年4月22日
    2600
  • 给大脑请个"智能健身教练"是种什么体验?

    你是否发现家中长辈开始频繁忘事?刚说的话转眼就记不起?出门买菜算不清账?这些看似平常的"健忘"瞬间,可能是认知功能敲响的警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认知障碍患者约为5300万,相当于每10位老人就有1位面临记忆衰退的挑战。更严峻的是,传统药物治疗选择有限,长期用药费用高昂,家庭照护难等问题让许多家庭倍感无力。…

    2025年4月28日
    2000
  • 身体老没老,8个方法自测!一定要收藏!

    尽管有时我们并未感到明显的不适 但这并不等同于身体状况完全健康 及时捕捉身体的异常信号 有助于及时就医 防止病情加重 那么 如何判断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呢? 不妨收藏以下 8个简单易行的“身体自检法” 能帮助你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 健康时报图 1. 心脏自测——连续鞠躬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四科张委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看心脏健不健康,可以试试鞠躬。 测试前先…

    2025年4月27日
    2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