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到底是“何方神圣”?太阳系神秘的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

大约在6500万年前,统治了地球1.6亿年的恐龙走向了灭亡。关于各种恐龙灭绝的假说中,其中一个比较主流的就是“小行星撞击”。如果说恐龙的灭绝真的跟小行星有关,那么这一事件无疑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颗小行星的撞击不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小行星对地球的巨大影响力。

那么,小行星究竟是什么?它们又从何而来?对我们地球又有哪些潜在威胁?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它们大多数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也有一些小行星的轨道较为特殊,会穿越地球的轨道,这些被称为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的形状各异,不像行星那样因为自身引力而呈现出较为规则的球体形状。它们有的像土豆,有的像哑铃,还有的呈现出各种不规则的块状。这是因为小行星的质量较小,自身引力不足以使其重塑成球形。其大小也相差悬殊,小的可能只有几米,大的直径超过上百公里。谷神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不过它现在被重新定义为矮行星,和冥王星处于同一行列。谷神星的发现还要追溯到1801年,当时天文学家还没有弄明白这颗星体的归属,因为它太小太暗,不符合行星的标准,但又肯定不是恒星、彗星和卫星。之后天文学家就用“小行星”这一名词来描述谷神星和新发现的智神星。此后,科学家们陆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截止2024年,在这个区域已经被编号的小行星就有将近60万颗。据估算,至少有上百万颗小行星聚集在这个区域,因此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这个区域也被称为“小行星带”。

为什么在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会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呢?

关于这个小行星带的起源,科学界有多种假说。其中一种较为广泛接受的假说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太阳周围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区域,原本也有可能形成一颗行星,但由于受到木星强大引力的干扰,这一区域的物质无法聚集形成一颗完整的大行星,而是相互碰撞、碎裂,最终形成了众多的小行星。

另一种假说认为,小行星带可能是早期行星遭受巨大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在太阳系早期,行星之间的碰撞较为频繁,一些行星在遭受猛烈撞击后,部分物质被抛射到太空中,这些物质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了小行星带。

提及小行星,人们可能常将其与彗星、流星混淆,但是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

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其成分与太阳系内的行星类似,主要包括硅酸盐、铁、镍等;彗星则主要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其中冰的成分包括水冰、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彗星通常形成于太阳系的边缘,那里温度极低,挥发性物质能够以冰的形式存在。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使彗星表面的冰升华,形成长长的彗尾,这也是彗星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流星则是来自小行星或彗星等天体的碎片,当这些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从而燃烧发光,如果流星体没有在大气层中完全燃烧殆尽,剩余的部分落到地球表面就成为陨石。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极为罕见,但小行星还是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科学家推测,如果小行星的直径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撞击地球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区的严重破坏。例如,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被认为可能是由一颗直径约50米左右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在空中爆炸引起的,爆炸中心区域周围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夷为平地。而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这种规模的撞击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能够瞬间摧毁大片区域。同时,撞击还会激起大量的尘埃进入大气层,这些尘埃会阻挡阳光,导致全球气候变冷,这无疑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劫难。另外,如果小行星落入海洋中,巨大的能量释放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海啸,对地球同样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到2024年,已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超过3.6万颗,其中与地球最小距离在0.05个天文单位、直径大于140米的被定义为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约占总数的近十分之一。据科学家估计,直径大于 1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大约为每70万年1次,而直径大于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则更低,大约为每1亿年1次。尽管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撞击,对我们地球造成灾难将是无可挽回的。

为了应对小行星对地球的潜在威胁,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首先,通过各种天文观测设备,如地面望远镜和太空探测器,对小行星进行监测和跟踪,尽可能早地发现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并精确计算它们的轨道。其次,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应对小行星撞击的技术方案。例如,通过发射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改变其轨道方向,使其偏离与地球相撞的轨道。不过,这个方案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实施起来面临着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

小行星作为太阳系中的神秘天体,不仅承载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也对地球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通过对小行星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奥秘,还能为保护地球家园、预防小行星撞击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星众成光
审核: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李明涛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57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上午11:08

相关推荐

  • 生活百科 | 食用油开封后三个月就变质了?如何正确储存?

    食用油是厨房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然而,你是否留意过,开封后的食用油如果储存不当,很容易就会变质。有说法称食用油开封后三个月就会变质,这是真的吗?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储存食用油呢?;;;; ;;;;; 食用油为什么会变质? 氧化作用: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这种氧化过程会逐渐改变油的化学结构,产生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物质…

    2025年3月24日
    8600
  • 花了上千年探索宇宙“身世”,科学家才得出“一声”BigBang~

    导读:现代的天文学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而在这场爆炸过去138亿年后我们的宇宙还在不断膨胀。天文学家究竟是如何确定宇宙源自于大爆炸的?又是怎样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呢?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这张照片中,捕捉到许多遥远的星系,其中一些星系是在宇宙大爆炸后仅6亿年后形成的。 我们知道,宇宙是全部时间、空间以及所有天体的总和,这些天体里也包括我们的地球…

    2024年12月28日
    20300
  • 特大地磁暴来了!极光图火速上线

    2025年04月17日 11:17 受4月13日太阳暗条消失活动影响,北京时间4月16日17时到17日08时发生地磁暴,最大强度出现在17日凌晨02时到05时,级别达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伴随此次地磁暴的出现,极光秀再次上演,多位摄影师在我国各地拍摄到精彩的极光画面。 王志超 拍摄于黑龙江黑河 作者:王鑫 拍摄于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

    2025年4月18日
    4400
  • “全民GO科普”·阅科技 跃未来 —— 海南全民科学知识粉丝嘉年华活动举办

    ; ; ; ; ; 点燃科学热情,照亮未来之路。12月30日晚,“全民GO科普”· 阅科技 跃未来 ——海南全民科学知识粉丝嘉年华活动(简称嘉年华活动)在龙湖海口天街1楼B馆外广场举办。海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胜出席活动并致辞,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全媒体运营中心主任柏彬出席活动,海南省科协办公室、宣传文化部、科学技术普及部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活动。 …

    2024年12月31日
    20700
  • AI与天文学,一场正在进行的“双向奔赴”

    “我们可能正站在类似上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和本世纪初互联网的历史节点。”日前,谈起人工智能(AI)对天文学的影响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天眼(FAST)原首席科学家李菂,作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比喻。 4月7日-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之江实验室共同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在浙江杭州开幕,为期三天的活动集聚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240余位…

    2025年4月12日
    3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