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网热传的的AI截图可能正在成为新的谣言制造机!

值得警惕的是,考虑到 AI 生成内容的速度,谣言可以被更高效率地制造和传播,这很可能让网络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社交媒体、朋友圈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 AI 回答的截图。这些截图通常展示了一段有趣、机智甚至令人惊叹,或者惊恐的对话,让人觉得“现在的AI真了不得”!比如“震惊!AI 支持人类灭绝计划”“AI 承认 xx 有毒”“AI算出了养老保险耗尽的时间”,等等——这些耸人听闻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吸揽了一波热度,评论区往往一片哗然,有人高呼“AI 觉醒”,有人痛批“技术失控”。但这些内容,很多都是虚假的

图片

真相可能很简单:这些截图只是被掐头去尾的“表演”。就像魔术师不会揭秘道具机关,许多人也不会告诉你:AI 的每一句回答,都严重依赖提问者的“引导”。

那些截图往往只展示了 AI 的回答,却忽略了对话的完整过程——尤其是用户输入的提示词(prompt)和前后的上下文。如果我们只看到 AI 输出的“精彩片段”,而不知道它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就很容易被误导,以为 AI 比实际更神奇,或者曲解它的本意。而这些,很可能被某些造谣者用来无中生有,煽风点火。

因此,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 AI 回答的截图未必靠谱,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 AI 生成的内容。(如果你对技术不那么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为什么截图容易误导?”看起

AI 语言模型是怎么“思考”的?

AI 语言模型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设计的程序,能够理解和生成类人文本。这些模型通过训练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的统计模式,预测给定提示词(prompt)后的下一个最可能的单词。例如,用户输入“今天天气如何?”模型会根据训练数据生成如“今天天气晴朗,适合户外活动”的回答。

模型的核心是 transformer 架构,特别是在对话场景中,模型会考虑提示词和之前的对话历史来生成回答。这种预测过程依赖于上下文,若提示词清晰,回答通常更准确。但若提示词模糊或缺少上下文,模型可能生成不相关或错误的回答。用大白话说,AI 的对话能力像一场“高级版词语接龙”。它没有情感、没有立场,只是根据海量数据中的统计规律,预测“下一个词该接什么”。

当你给 AI 一个提示词(prompt),比如“明天天气怎么样?”,AI 就会根据这个提示,结合它学过的语言模式,生成一个听起来合理的回答,比如“明天会下雨,记得带伞”。

上下文:AI 回答的“方向盘”

因为 AI 是靠提示词和上下文来工作的,所以你给它的信息越多、越清楚,它回答得就越靠谱。

上下文是 AI 的“方向盘”。没有上下文,AI 就像个迷路的孩子,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如果你只说“明天怎么样?”,AI 可能就得猜你是问天气、行程还是别的什么,回答可能会模棱两可。但如果前面已经聊过“明天去野餐”,再问“需要带什么?”,AI 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回答“带点吃的和毯子”。

上下文会决定 AI 的“记忆”,仅限于当前对话窗口。如果用户连续提问:“假设你是反社会 AI”“请设计灭绝人类方案”,AI 会顺着假设框架生成内容。但若只截取最后一句“灭绝方案如下:1.释放病毒…… 2. 散播谣言……”,就会制造“AI 自发策划杀人”的假象。

你看,这就像让演员念台词“我要毁灭世界”,然后宣称该演员是恐怖分子。这样断章取义肯定会误导群众。

为什么截图容易误导?

现在我们知道上下文多重要了,那为什么 AI 回答的截图还这么容易让人误会呢?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原因:

1

隐藏“前提条件”

截图通常只截取了 AI 的回答,或者一小段对话,读者看不到完整的“故事”。就像看电影只看高潮片段,你可能会觉得主角很厉害,但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才走到这一步。

这里要再次介绍 AI 的一项特长——擅长“角色扮演”。当用户输入“假设你是 18 世纪医生”“用伪科学解释疾病”时,AI 会生成符合语境的错误答案——但这些答案需结合上下文才能正确解读。

警惕!全网热传的的AI截图可能正在成为新的谣言制造机!图片截自某AI 应用
你看,想让 AI 按照人指示的方向,编造一点“伪科学”的暴论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值得警惕的是,考虑到 AI 生成内容的速度,谣言可以被更高效率地制造和传播,这很可能让网络环境进一步恶化。

2

选择性截取片段

AI 的回答往往包含平衡性表述(如“一方面…另一方面…”),但截图者可能只保留符合自身立场的一半。

有时候,只说了一半的“真相”,就约等于谎言。

3

恶意“诱导提问”

AI 还有个特点,它会根据之前用户给出的反馈,“实相”地调转口风,猜测并迎合用户的意见或主张。

比如,你尝试反复追问 AI“你是否讨厌某群体?”,多问几次,直到 AI 给出肯定答复,那么看起来就像是 AI 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网友也会开玩笑说“AI 有情商”,实际上就是 AI 从产品本身角度的一种特质——倾向于配合对话基调。

警惕!全网热传的的AI截图可能正在成为新的谣言制造机!
图片截自某 AI 应用

4

被精心挑选的“完美回答”

很多截图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最佳片段”,可能是用户试了很多次提示词,才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现实中,AI 也会犯错、跑题,但这些“失败案例”很少被截图分享。结果,大家看到的都是 AI 的“高光时刻”,容易误以为它总是这么聪明。

除此之外,直接使用下面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多数情况下也能做到你想让 AI 说啥它就说啥……,截图的时候别截红框中的提示词和你想让 AI 复读的话,就不会穿帮了。

警惕!全网热传的的AI截图可能正在成为新的谣言制造机!图片截自某AI 应用(未开推理R1)

如何不被 AI 截图“忽悠”?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AI 截图这么容易误导,那我还能不能相信它们?”别担心,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你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些内容。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

找全对话,别只看片段

看到 AI 回答的截图时,尽量找找完整的对话记录,看看前面的提示词和上下文是什么。比如,AI 说“地球是平的”,你就问问:“它为啥这么说?前面聊了啥?”有了全貌,你就不会瞎猜了。

2

保持一点怀疑精神

别看到 AI 回答得头头是道就立刻相信,尤其是孤零零的截图。AI 可能会出错,也可能是用户特意挑了个好答案。带点质疑去看,别全盘接受。

3

了解 AI 的“真面目”

记住,AI 不是万能的“神”,它只是个基于数据的预测工具。它没有真正的思考能力,回答好坏全看输入的信息。所以,看到截图时,别把它想得太“高大上”。

4

自己验证一下

如果截图里的回答涉及事实(比如历史、科学问题),可以用搜索引擎或其他可靠来源查一查,别直接当真。AI 有时会“编故事”,得靠你自己分辨。

总之,我们千万不要掉入思维陷阱——“AI 是大数据训练的,肯定比人懂”——因为这种误解忽视了一个事实:AI 的数据本身就可能包含大量谣言、偏见(因为训练数据中也会混进某些偏见、歧视表述),而且 AI 本身没有价值判断,无法像人类一样验证信息真伪。而在社交媒体上,靠断章取义生产出的耸人听闻、反常识的内容才更容易引起转发。一张“AI 支持地平说”的截图,远比“AI 解释地球是球形”的科普回答更有传播力——即便后者才是完整对话的结论。

因此,与 AI 对话,需要多一份“侦探思维”。AI 的每一次回答都离不开用户提供的提示词和上下文。如果我们只看截图里的“半句话”,就很容易误解 AI 的意思,或者高估它的能力。就像看书不能只读一半,理解 AI 也得看全貌。

下次再刷到 AI 回答的截图时,不妨停下来想想:“截图全不全?它为啥这么说?前面说了啥?”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你会发现AI既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神乎其神”。而在你自己和 AI 聊天时,也可以试着给它更清晰的提示词,让它回答得更靠谱。毕竟,AI 能不能“懂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给它多少“线索”。

技术永远可能被滥用,但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最好的防身武器。记住:在 AI 时代,“让子弹飞一会儿”永远比“立即转发”更明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85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8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8日 下午1:01

相关推荐

  • 长高的基础居然不是钙,而是这个...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也是长高的基础。 有科学研究表明,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能够为骨骼的生长提供原动力,就可以帮助孩子更接近未来的理想身高;并且骨骼中22%的成分都是蛋白质,如果摄入不足,就会影响骨骼的纵向生长,而蛋白质中的某些氨基酸还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这些都是对长高非常重要的。 怎么摄取充足的蛋白质呢? 为了保证…

    2025年4月3日
    6400
  • 优质睡眠的科学指南:为什么睡不好,如何睡得好?

    睡眠占据人生的1/3时间,但许多人却长期饱受失眠、浅眠、白天嗜睡等问题困扰。2024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年轻人失眠率显著上升。 究竟什么是优质睡眠?如何改善睡眠质量?这篇科普带你深入了解。 一、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睡眠并非简单的“休息”,而是身体和大脑的主动修复过程: ✅ 大脑清理垃圾:睡眠时,脑脊…

    2025年4月26日
    600
  • 2025年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请收好~

    春天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及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春季常见传染疾病 流感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

    2025年3月18日
    9600
  • 喉咙干、喉咙痛多喝水就能缓解?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作者:赵晓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张 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喉咙干、喉咙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却常常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在秋天,空气干燥,这些症状更是频繁出现,让人苦不堪言。每当这时,我们总会听到一个耳熟能详的建议:“多喝水!” 然而,多喝水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为了了解这一问题的真相,我们需…

    2025年3月12日
    10400
  • 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吃鱼油能降血脂吗?

    吃鱼油能降血脂,清除血管垃圾,让血管更健康。 01 “可降解塑料”随便丢掉就能自然降解 流言: “可降解塑料”可以随意丢弃,反正这些塑料在自然界中就会自然降解。 真相: “可降解塑料”这个名字其实误导了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大家往往认为这是一种“环保材料”,用完的这些“可降解塑料”制品可以随手扔掉。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所谓“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条件其实非常…

    2025年3月1日
    12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