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超重,国家卫健委出手!这些减肥的“坑”你踩过吗?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

在追求健康体重的过程中,许多人陷入常见误区,需科学规避才能真正守护健康。接下来,一起细数几个常见的减肥误区和纠正的方法,让每一位正在减肥的朋友,都能健康地瘦身成功。

误区一:快速减重=快速减脂

快速减重,顾名思义就是短时间内减去大量体重,比如一周减7斤、三天减五斤等等,其实这种方法常常被应用于按重量级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为了能通过降低一个重量级来取得更好的成绩。一些演员也会因为特定角色需要或者单纯为了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在短时间内让体重大幅下降。但是短时间内快速减重,并不会如我们所愿减去身上囤积的脂肪,而更多的却是水分和蛋白质。因为脂肪的消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减去1公斤脂肪需要消耗7200千卡的能量,快速减重看似容易达到,但快速减脂并不现实。

而且生活中大部分普通人快速减重采用的都是比较极端的方法,比如节食甚至绝食,极度减少能量摄入;减少或戒掉碳水化合物;极度限制液体摄入以及穿着不透气的衣服大量运动出汗;催吐、服用泻药或利尿剂、食物抑制剂等药物……殊不知这些造成机体快速能量负平衡或脱水状态来减重的方法会给身体带来很大危害。我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60-70%,限制液体摄入、大量排汗、服用泻药或利尿剂等药物造成身体大量脱水,体重虽然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但大量体液丢失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会扰乱机体内环境稳态,一旦脑细胞失水严重,会出现躁狂、幻觉、晕厥等神经系统症状,长时间脱水还会增加尿路结石、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采用节食,过度限制能量摄入带来的体重快速降低,会增加各种营养素缺乏相关疾病的风险,更会损伤免疫功能。快速减重时体内蛋白质分解,肌肉含量减少,进而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减重速度会越来越慢,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体重极易迅速反弹。

误区二:局部减肥,减哪瘦哪

一些减肥产品打着“瘦腿”、“瘦腰”、“瘦脸”等局部减肥的旗号,吸引了很多减肥和爱美人士的青睐。他们认为,“我一长胖就是脸先胖(或者肚子先胖、腿先胖等等)”,而也有不少人明明四肢纤细,偏偏腰粗背厚,于是大家就认为,胖是局部先胖起来,那么瘦也能局部瘦。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由于体质不同,每个人存储脂肪的部位也会不同,有的人胖得均匀,而有的人就是局部胖,可是脂肪的调配是统一的,因此在消耗的时候也会一起消耗。比如号称可以瘦腿的瘦腿袜,其实是靠着压缩肌肉和减轻水肿,让腿围视觉上缩小了一点;添加了减肥成分的瘦身霜,涂抹按摩后可能真会减轻体重,多半是由于脱水。那些作用于局部的按摩仪、按摩带,还在宣传一种理念,就是“被动运动减肥”,不用额外做运动就可以借助仪器消耗能量,想瘦哪就瘦哪,多吸引人。此外还有“让全身一起动”甩脂机,也是属于这种“偷懒”的仪器,这些真的有效吗?

要知道我们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有三个途径:基础代谢、身体活动和食物热效应。其中靠运动和身体活动消耗掉的部分只占总能量消耗的15-30%,但这是我们能否减肥成功很关键的一部分,它也会影响我们的基础代谢。当我们主动运动时,骨骼肌用力收缩,机体会动员体内的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来为骨骼肌收缩提供能量。而被动运动是借助外力让身体组织活动,骨骼肌并没有用力收缩,所以并不能促进身体耗能,是达不到减脂的目的的。

误区三:低碳饮食减肥法

低碳饮食法主要包括原始人饮食、阿特金斯饮食、生酮饮食、零碳水饮食、地中海低碳饮食和高蛋白低碳饮食。这几种低碳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50-65%。碳水化合物是三大产能营养素中提供能量最快的一种,正常人体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让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提供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葡萄糖,并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糖原是一种由大量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和脂肪组织一样,糖原也是身体储存能量的一种形式,主要储存在肌肉组织和肝脏中。

1g糖原需要结合3-4g的水,所以当消耗1g糖原后,这些水分也会被排出体外。这就是为什么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开始几天,体重会明显下降,主张低碳饮食的人认为只要不吃或少吃主食以及富含糖类的食物,就可以减少脂肪合成,实际上减掉的并不是脂肪,而是糖原和水分。

长期缺少碳水化合物时血糖水平会下降,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等低血糖、低血压症状。葡萄糖是大脑唯一能利用的能量物质,长期缺乏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且也会由于食物种类减少而导致谷薯类食物富含的一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引发便秘、营养不良等问题。机体长期消耗脂肪供能产生的大量酮体可导致酮血症、酮尿症,造成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危及生命。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也会导致钙流失、嘌呤摄入增加、肝肾负担加重,增加痛风、骨质疏松、脂肪肝、肾功能紊乱等疾病风险。

误区四:过午不食

古时候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基本没什么活动,天一黑就睡了,所以晚餐不需要吃很多。古人还有“过午不食”的习惯,这其实是来源于佛教的一条戒律,指的是中午12点到转天黎明前不进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代人天差地别,以前生活节奏慢,现在大部分人都要在晚上11点以后才上床睡觉,超过凌晨入睡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机械地选择过午不食,身体肯定吃不消。

和那些极端节食相似,过午不食造成的短期饥饿也会带来一定减重效果,但是晚上我们要学习、工作、做家务等,如果不吃东西,不仅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还很有可能会在晚上外出办事或者开车时发生危险。如果身体每天都在高强度运转,却得不到应有的营养物质,时间长了就会透支,疾病又怎么会不找上门来?另外,长期过午不食还会导致严重的胃病,想想看,胃排空也就3、4个小时,如果午饭后就什么都不吃了,到第二天早餐才进食,在这将近20个小时的空腹时间里,胃会因为饥饿而收缩,过多的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损伤胃黏膜,就算年轻时侥幸没得病,上了年纪也会胃病缠身。而且如果长时间空腹,胆汁会在胆囊内停留较长时间,容易出现淤积、结晶,很可能会形成胆固醇性结石。

误区五:不吃早餐或少吃一餐减肥法

与过午不食的减肥方法相对应的是不吃早餐减肥法,或者有人选择不吃午饭,利用减少总能量摄入的方法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体重减轻,但往往减掉的是肌肉和水分,而且时间长了对体重影响就不明显了,甚至还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这是由于身体会通过降低代谢率来渐渐适应这种模式。

少吃一餐,尤其是不吃早餐,会给健康带来很多危害。体内储存的糖原经过一宿的时间已消耗殆尽,不吃早餐会降低大脑兴奋性,使得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还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不吃早餐也和过午不食一样,会由于空腹时间过长导致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等疾病。

合作单位: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联系我们。

图片源自网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21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6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6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爬泰山爬到怀疑人生?” 这回有救了!

    登泰山还在“腿抖如筛糠”? 试试它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句千古名句 是大家泰山登顶后最共情的一首诗句 但面对7000多个台阶 登山过程可谓困难重重 膝盖和体面总有一个先投降? 网友 “从红门到南天门,6000余个台阶 爬得人灵魂出窍 腿软得像煮过头的面条” “爬泰山爬到怀疑人生?” 如今 徒步爬山有了神器加持↓↓ “登山助力机器人” “让凡人肉身秒变登…

    2025年4月4日
    5400
  • 流感也致命!这些流感并发症,一定要小心!

    48岁中国台湾女星 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 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也再一次提醒我们: 流感≠普通感冒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流感 VS 感冒,如何快速判断?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抗原类型分为 甲(A)、乙(B)、丙(C)、丁(D) 四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

    2025年2月6日
    15400
  • 充电餐桌突然爆炸,电气火灾如何应对?

    近日,河北唐山的方先生,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段监控视频。画面中,方先生家中的充电餐桌突然冒出火花,并发出巨大爆炸声。据了解,此次火灾可能是因为餐桌内部的电池发生了故障。 什么是充电餐桌? 在餐桌底部安装上电池,连接好电源即可实现桌面加热、手机无线充电、桌面自动旋转等功能的餐桌。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进入家庭,由其引起的电气火灾时有发生,大家在享…

    2025年4月7日
    5000
  • “天下第一梅”楚梅:2500岁依然香如故

    前两日,听闻章华寺楚梅尚在花期,遂邀友人前往湖北荆州沙市一探。 我国五大古梅: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皆在古刹。楚梅又名章台梅,传为2500多年前楚灵王时期栽植,称“天下第一梅”。五梅之中,楚梅花开最早也最香,因其“非梅”,实为蜡梅科蜡梅,古称黄梅。 照水楚宫都成台上大千刹 映梅香殿绽就山前第一春 ——荆州章华寺楹联 入寺,循香而行,很快在大雄宝殿前见…

    2025年2月20日
    12600
  • 为啥有虾滑,就是没有牛滑、猪滑?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策划制作 来源丨好奇博士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025年2月14日
    12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