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你以为“吃不胖”的食物,其实都是隐藏的“热量炸弹”

又到了快露肉的季节,减肥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

但你以为的“健康食物”就一定低卡吗?小心这些披着营养外衣的“热量刺客”!它们看似无害,甚至被标榜为减肥好帮手,实则暗藏超高热量,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这 5 种食物看似健康

实则是“热量炸弹”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将不同分量食物的热量与一碗二两米饭(100克,约116千卡)作为参照进行比较,这相当于饭量小的朋友一餐的主食量。

这里是 110g 米饭的量,100g 米饭的量和这基本相当

1

果蔬脆片:蔬菜水果的伪装大师

米饭指数:4.8✖️🥣(100 克)

许多人觉得吃果蔬脆片等于补充维生素,殊不知吃它相当于在“喝油”!

苹果、南瓜、香蕉切成薄片后,大部分品牌会采用低温油炸,让水分蒸发的同时吸满油脂。一包 100g 的混合果蔬脆片,脂肪含量能到 30g 以上,相当于喝下 3 大勺油。

某电商平台销量 10 万+的产品,配料表第2位就是“精炼植物油”,含油量高达 41.5%。

更扎心的是,维生素 C 等营养在加工中早已流失。

替代方案:如果想吃蔬果脆,建议选择低温冻干工艺的无添加产品,配料中只有食物本身,没有其他成分。这种工艺营养保存更多,也不会带来油、糖等额外的热量。

2

粗粮饼干:加了糖油的“伪粗粮”

米饭指数:4.3✖️🥣(100 克)

包装上印着“高纤维”“粗粮”的饼干,仔细看配料表就会发现:粗杂粮可能只排第三位,前两位是小麦粉和植物油。为了掩盖粗糙口感,商家会加大量糖和油。

配料添加量越多 ,位置就越靠前

某款网红粗粮饼干吃 4 块等于吞下一汤匙白糖,2 勺油。热量更是惊人——100g 约 500 大卡,是白米饭(116 大卡/100g)的 4.3 倍。

替代方案:饼干因为工艺需要加油脂热量高,可以选择配料表中只有粗杂粮和水分的粗杂粮薄脆。

3

风味酸奶:一杯等于 5 块方糖

米饭指数:2.2✖️🥣(一瓶 250mL酸奶)

无糖酸奶确实是健康食品,但市面上大多数酸奶为了好喝,早变成了“甜品”。

一盒 200g 的风味酸奶,普遍加了 16~25g 糖[酸奶糖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5)总重量/100],大概相当于 5 块方糖,有的比等量的可乐含糖量还高。

你知道下面两个配料表,哪个是酸奶的,哪个是可乐的吗?

答案是:

左边是酸奶,右边是可乐。你猜对了吗?

替代方案:如果想买到健康酸奶,需要选择无糖酸奶(只有生牛乳和发酵菌),或者每 100 克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 10 克以下,糖相对少一些。

4

鲜榨果汁:喝的是糖水,丢的是营养

米饭指数:2.1✖️🥣(一瓶 500mL 橙汁)

“喝果汁=吃水果”是最大的误区。

首先,榨汁过程会让水果的营养大量流失。果肉中的膳食纤维被丢弃,而维生素 C 等营养素在榨取后也会快速流失——根据《鲜榨果汁维生素 C 损失率分析》的实验结果,在榨汁后,黄瓜汁、芒果汁和橙汁的维生素 C 分别损失 84.11%、58.92%、32.76%。

更值得警惕的是,果汁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糖分。一杯 300ml 的橙汁需要 4~5 个橙子榨取,含糖量堪比可乐(糖分高达 26g),但饱腹感远不如直接吃2个橙子,容易引发热量超标。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一册)》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此外,失去膳食纤维的“缓冲”作用后,果汁中的糖分会更快被吸收,导致血糖急速上升。这种飙升不仅对糖尿病患者危险,长期还可能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替代方案:如果你是很喜欢喝果汁的人,可以把水果用机器打碎不去渣,这样膳食纤维损失会有所降低,在打碎的过程中还可以加一些柠檬汁,保护维生素 C。不过建议大家还是多吃新鲜的水果。

5

响铃卷:火锅里的“吸油大户”

米饭指数:7.2✖️🥣(8 个响铃卷热量与 2 两米饭对比)

豆制品听起来很健康?

响铃卷(腐竹卷)是涮火锅或麻辣烫的食材,豆香十足、酥脆绵密,深受吃货们的喜爱。之所以这么好吃,是因为这是油炸的豆制品。经过油炸后,脂肪含量轻轻松松超过 70%。

以上面的这款为例,脂肪含量将近 90%,油的量比大豆本身还要高。

更可怕的是,它在麻辣锅底里一煮,能吸满牛油和红油。一颗响铃卷下肚,热量轻松突破 80 大卡,吃三颗相当于多喝了一碗油汤。

替代方案:用豆皮代替响铃卷,蛋白质高、脂肪低,还不会那么吸油。

这些“健康”标签

可能都是商家的文字游戏

有时你可能会馋某个零食,就想买相对健康的产品减少热量摄入。“0 蔗糖”“0 脂肪”“非油炸”等宣传字眼,让人以为这种热量低,吃了不容易长肉。一些良心品牌确实能做到宣传即低卡,但还有一部分并非如此。

1

“0 脂肪” ≠ 低热量

很多人看到“0脂肪”就以为是低热量食品,这其实是个常见的认知误区。国标(GB28050-2011)要求,只要每 100mL 或 100g 的食物中,脂肪含量低于 0.5g,就可以声称“无脂肪”,但这并不等同于低热量。

一般“0 脂肪”这类食物有 2 种情况:

一类是食物的属性本身就是低脂肪或 0 脂肪的,比如饮料中一般没有额外添加油脂,肯定是 0 脂肪。但是,食物的热量不仅来自脂肪,如果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多了,热量也会高。比如果汁,虽然 0 脂肪,但糖分带来的热量也不容小觑。

另一类是因为工艺改进或者低脂原料确实把脂肪含量降下来了。但为了弥补口感缺失,一些产品会添加糖、淀粉、增稠剂等来提升口感,反而可能增加总热量。

避坑技巧:0 脂肪的产品,要重点看看营养成分表,看看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分别多少。同类型里选择糖少、能量低的,避免其他成分调味而额外增加热量。

2

“0 蔗糖” ≠ 无糖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只有每 100mL 糖含量≤0.5 克才能标注“无糖”。但市面上很多产品打着“0蔗糖”的旗号,实际上却添加了其他形式的糖——蜂蜜、果汁、果葡糖浆、葡萄糖、麦芽糖等,这些本质上还是糖。

比如某款畅销的“0 蔗糖”乳酸菌饮料,虽然没加蔗糖,却添加了浓缩桃汁和食用葡萄糖。这瓶饮料每 100mL 含糖 7.6 克,连低糖饮料(糖低于 5 克/100mL)都算不上。

避坑技巧:看到“0 蔗糖”先翻配料表,警惕这些“糖替身”:果葡糖浆、麦芽糖浆、浓缩果汁、蜂蜜、葡萄糖等。

3

“非油炸” ≠ 油少

非油炸薯片听起来仿佛比油炸的油含量少得多。其实它们只是换了个加工方式:由油炸变成了喷油烘干或者刷油烘烤,油的用量也不少。

以非油炸薯片为例,用热风干燥替代油炸,看似低脂,但为了保持酥脆度,加工时也要喷不少的油。从下面油炸薯片和非油炸薯片的脂肪含量对比来看,非油炸工艺的脂肪含量并没有比油炸的低多少。

避坑技巧:看营养成分表的脂肪含量,一定要注意单位,对比时统一成每 100 克的含量。

避开陷阱的实用技巧

说到底,如果你会看食品包装的信息,那么无论怎么宣传,你都能看到食物的本质。

1

解剖配料表

● 看配料表顺序:配料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含量越高,排得越靠前。如果白砂糖、植物油排在前三,一般能量低不到哪儿去。

● 警惕“等”字玄机:某全麦面包写着“小麦粉、全麦粉等”,全麦粉含量可能很少,只是用来让名字看起来顺理成章。

● 认识糖和油的马甲:果葡糖浆、麦芽糊精、浓缩果汁……都是糖的变形;代可可脂、麦淇淋、植脂末等都是油的隐藏款。

如果说配料表看到的是食品组成,那么营养成分表了解的就是食物对我们的价值。

2

学会看营养成分表

先看“每份”还是“每 100g”:某进口麦片标注“每份(30g)含糖 5g”,换算成 100g 就是 16.7g,比可乐还高。

最核心是看能量:决定一个食物长不长肉,能量数值是最直观的判断。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单位是千焦(kJ),在和需求对比时,需要除以 4(更精确的是 4.184),就可以知道是多少千卡了。

● 盯紧脂肪和糖:能量的来源有脂肪、糖和蛋白质等,任何一个高了都可能会让能量变高。有的产品能量低,但过高的脂肪和糖绝对不是好事儿。同样的能量,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糖低的会更有利于健康和减重(针对健康人群)。

真正的减肥食物,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和广告词。少看广告,多看标签和营养成分表。下次逛超市时,不妨多花 1 分钟看看包装背后的真相——你的身体,值得更真诚的食物。

参考文献

[1]张志平,潘兆广.鲜榨果汁维生素C损失率分析[J].广东化工, 2017, 44(17):2.DOI:10.3969/j.issn.1007-1865.2017.17.039.

[2]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3]GB 2805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4]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第2版(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李纯 注册营养师

审核丨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策划丨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07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河北廊坊凌晨突发地震,京津冀多地区有震感!如何安全避险?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26日1时21分,在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北纬39.42度,东经116.60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三级应急服务响应。河北石家庄、廊坊、雄安新区,北京和天津部分地区有震感,本次地震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震中距北京市55公里 京津冀大部分地区有感 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多个村镇,此外,震中…

    2025年3月26日
    8100
  • DeepSeek新应用!这群杭州90后做的事上热搜

    东坡肉、蘑菇炒青菜、清蒸鲫鱼、虾仁豆腐……做了满满一桌菜,拍张照片扔给AI,问它:图片里的哪种食物蛋白质含量最高?哪道菜尿酸偏高的人不宜多吃? AI深度思考了几秒钟,打出推理全过程,最后在图片上将答案圈了出来。 这是学会推理的多模态大模型,未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小场景。此前,这种“长眼睛”、擅长推理的AI还停留在想象阶段。不过最近,来自杭州Om AI L…

    2025年2月25日
    13000
  • 闻臭吃香的食物背后,隐藏着神奇的气味“魔法”

    在美食的广阔天地里,有一种神奇的现象令人又爱又恨——有些食物闻起来臭烘烘的,可一旦入口,却能瞬间化作满嘴留香的美味佳肴。这种“闻臭吃香”的奇特体验,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一、发酵魔法:臭味背后的科学真相 许多“闻臭吃香”的食物都与发酵过程密切相关。发酵是一种微生物作用的过程,微生物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时,会…

    2025年3月20日
    9900
  • 写在DeepSeek爆火之后:AI发展得如此之快,未来会越来越快吗?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读博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展现智能科技动态,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人工智能”系列文章,一窥人工智能前沿进展,回应种种关切与好奇。让我们共同探究,迎接智能时代。 最近,DeepSeek作为AI界一位“新顶流”,凭借强大的功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有人说它是未来的生产力工具,有人好奇它能为生…

    2025年3月16日
    9800
  • 皮蛋上出现“骷髅头”神秘纹路?奇怪的“松花”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坊间有一个相传已久的传闻,就是一个农妇包皮蛋的灰放在屋外,混进了火葬场高烟囱里飘来的的骨头灰,结果那一批的皮蛋打开来吃的时候,都不是松花而是一个个的“骷髅头”!可能吗?稍有点化学常识的都知道,它只可能是松花,这点以盛产松花皮蛋闻名于世的重庆永川最有发言权!当然不可能! 图源:Pixabay 那皮蛋上的“松花”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成分主要是在皮蛋腌制过程中一系列…

    2024年12月19日
    24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