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采血全流程,告别紧张与误区

撰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许银银主管技师、张晓丽主任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

“护士,我一看到抽血就头晕,我是不是晕针哟?抽我这么多血,到底有啥用呀?该不会是拿来卖吧?会不会很疼?”还有那些在采血窗口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孩子甚至是大人,即使最好脾气的护士每天面对这些近乎相同问题和大声哭闹的喧嚣场景的时候,都难免会心情烦躁,其实采血真没你想的那么恐怖,它不过是为了帮助医生了解你的身体情况所采取的最安全的微创辅助检查手段的起点。

1.采血小常识:为啥抽的是静脉血?

医院采血多选择静脉血。人体血液在心脏这个“动力泵”推动下循环。静脉管壁薄、压力低,穿刺容易且出血风险小,就像走平坦的小路一样轻松。而且静脉血成分稳定,能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通过采集静脉血,医生可以获取关键信息,用于诊断疾病或评估健康状态。

2.采血前,这些准备可别忘!

采血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对患者来说,前一晚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紧张焦虑影响血液成分。若检查血糖、肝功能等项目,需空腹8~12小时,另外,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否则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1]。

医院方面,医护人员要准备好各类用品。皮肤消毒液用于消毒,短时间内可杀灭皮肤表面细菌;不同颜色的采血管,因内部添加剂不同而有不同用途;止血带能使血管充盈,方便穿刺;手套、标签等也不可或缺。采血环境要清洁、明亮且通风良好,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采血条件。

3.采血过程,其实没那么可怕!

采血时,医护人员会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样本与患者准确对应,避免混淆。一般会选择肘部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等部位采血,用止血带绑扎后,血管更明显,便于穿刺。

消毒是保障安全的重要环节,先对拟采血部位的皮肤喷洒皮肤消毒液,稍干后用无菌棉签由内向外擦拭皮肤,以降低感染风险,然后快速准确地将采血针刺入血管,血液流入采血管。整个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配合医护人员,很快就能完成。

采血结束后,医护人员会用无菌的棉球、棉签或纱布按压穿刺点,患者需按压几分钟,防止出血和淤青。之后,血样会贴上标签,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4.采血前后,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采血前,患者要如实告知医护人员自身健康状况、过敏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护人员评估风险,特别是对乙醇极度过敏者应提前告知采血护士以便使用特殊的不含乙醇的皮肤消毒液,因为绝大部分的皮肤消毒液中均含有乙醇。采血时尽量放松,可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紧张,减少穿刺难度和疼痛感[2]。

采血后,患者不要立刻离开,在医院观察片刻,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可能是晕针或低血糖,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回家后当天避免采血部位沾水,防止感染,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给身体恢复的时间。

5.采血常见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采血前不能喝水✘

在采血前适量饮用白开水是可以的,一般少量饮水(不超过200毫升)不会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空腹采血的项目,适当饮水能避免血液过于浓缩,反而有助于采血操作。不过,要注意不能喝含糖饮料、咖啡、浓茶等,以免影响检测指标。

误区二:扎手指血和抽静脉血效果一样✘

扎手指血和抽静脉血在检测项目和准确性上有很大区别。扎手指血一般用于一些简单的血常规检查,采血量少,检测项目有限。而静脉血能检测的项目更全面,且静脉血的成分相对稳定,检测结果准确性更高。像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重要指标的检测,必须采用静脉血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误区三:采血次数多会伤身体✘

实际上,每次采血量一般只有几毫升到几十毫升,少量的采血对身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身体能迅速通过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等机制补充失去的血液[3]。而且采血检查是为了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早诊断早治疗,对健康更有益。

采血虽看似简单,却在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让我们来回答一下文章开头的那些个问题:

一看到抽血就头晕,的确有晕针可能,但更多的情况是遇到手法熟练的护士,都已经抽完血了还没感觉;一次抽血最多也不过10~20毫升,极端情况下会更多一点,但均是为了检查疾病所需,因为不同的采血管里有不同的抗凝剂,而且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临床病人,血液中可能含有各位已知的未知的细菌和病毒,绝对不可能用于输给他人,卖血和制成毛血旺都纯粹是开玩笑,权当是逗大家开心不同的人疼痛阈值不一样,因为采血部位的确存在神经末梢,可能会稍有点痛,但遇到手法熟练的护士,有时候可能真没有感觉疼痛就OK了!

了解这些知识后,下次采血时你就能从容应对啦!

参考文献:

[1]徐玉佩.采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J].家庭百事通,2024,(12):28-29.

[2]李志祥.常见血液检查项目及采血注意事项[J].健康向导,2024,30(04):65-66.

[3]卢景芳.抽血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常见误区?[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7):111-112.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60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牙周炎和口臭,究竟有没有关系?

    口臭,一直都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健康问题,但着实令人烦恼。因此,如何减轻甚至消除口臭,是大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但凡事都要追本溯源,才能得以根本解决。所以弄清口臭从何而来,是首要问题。目前已知,口臭的来源其实非常复杂,但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十之八九)与口腔健康问题有关。口臭通常来自于口腔的细菌栖息地,比如舌背后部、牙周组织部位(牙龈沟、牙周袋和牙间隙)、不良修…

    2025年3月20日
    8500
  • 【医疗问答】脑外伤后遗症可以用高压氧治疗吗?

    策划:中华医学会 审核:于秋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高压氧治疗在脑外伤急性期及后期康复中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颅脑外伤造成的损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到最后无外乎引起细胞坏死、凋亡、炎性反应和再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导致颅内压升高,而高压氧治疗针对每种病理生理变化都有作用:降低炎性反应、抑制凋亡、促进神经和血管再生,还降低颅内…

    2025年2月21日
    10300
  • 吃面和吃米,哪个更容易长胖?

    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 中国人传统饮食习惯的形成原因很简单,地里长什么,家里就吃什么。故而有南稻北麦的区别。那么问题来了,米和面这两大主食,吃哪个更容易长胖? 答案是:吃面容易胖! 有很多研究表明:以同等频率和量的大米代替小麦,体脂超标的风险降低。一项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观察了10万多人的主食偏好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2024年12月23日
    25000
  • 他带了一个红色餐盘去上课,结果整个学校被紧急疏散了

    研究表明,铀氧化物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00 纳米)的吸收峰集中在蓝色区域(400-500 纳米),反射出红橙光(600-700 纳米),这一特性源于其电子跃迁和配体-金属电荷转移效应。这一光谱特性解释了为何铀氧化物被广泛用于生产鲜艳的黄色、橙色和红色陶瓷。相比其他着色剂,铀氧化物能提供更明亮、更饱和的暖色调。 2021年1…

    2025年4月7日
    4200
  • 警惕!全网热传的的AI截图可能正在成为新的谣言制造机!

    值得警惕的是,考虑到 AI 生成内容的速度,谣言可以被更高效率地制造和传播,这很可能让网络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社交媒体、朋友圈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 AI 回答的截图。这些截图通常展示了一段有趣、机智甚至令人惊叹,或者惊恐的对话,让人觉得“现在的AI真了不得”!比如“震惊!AI 支持人类灭绝计划”“AI 承认 xx 有毒”“AI算出了养老…

    2025年2月28日
    10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