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缓解焦虑的小技巧,明星都在用

2025 年 9 月 1 日,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果海霞在 2025 科普中国说“开学第一课——探索吧,少年!”带来演讲《不当第一,也能了不起!》。

以下是果海霞的演讲节选:

新学期伊始,许多青少年心中都怀揣着“要更努力、要变得更好”的热忱,这份劲头弥足珍贵。但与此同时,“我要争第一”的念头也萦绕在不少人心中——它有时是推动前行的强大引擎,有时却化作沉重枷锁,让人喘不过气。

在大众对教育的认知里,“第一”被赋予了极高的权重,常被视为证明个人能力、获得认可与体现价值的唯一或核心途径。不少人坚信,唯有站在顶端,才能被看见、被肯定、被喜爱。于是,“我的价值等于第一、等于足够优秀”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第一”时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超 60% 的学生曾因成绩感到焦虑。但我们今天想说:人其实没有必要被“第一”绑架,不当第一的你,也很了不起。

打破“优秀=第一”的枷锁:

你的价值,不止一种定义

每个人特质不同,人生赛道本就各异。“优秀=有价值”的公式过于狭隘,它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潜能与可探索的广泛价值。就像森林中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苔藓与蘑菇,生态系统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第一”,更需要不同个体的“了不起”。在多元价值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了不起”,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成长与突破。

1个缓解焦虑的小技巧,明星都在用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找到并确认自己的独特价值?我们可以从重建自己的内在价值体系开始。一位名叫小林的来访者的故事,或许能给你带来启发。

小林毕业于名校金融专业,进入顶级投行工作,是父母与他人眼中“了不起”的典范。但他在工作中长期感到空虚、压力巨大,唯有下班后捏陶土能让他获得慰藉——只要接触陶土,他便会全身心投入设计、拉坯、上釉的过程,享受其中的专注与创造。可家人和朋友总觉得他在“玩物丧志”,这让小林陷入了艰难的取舍。

在咨询过程中,我首先邀请小林为“本职工作带来的美好感受”与“陶艺带来的美好感受”打分(0-10分)。他给本职工作打了4-5分,给陶艺打了8.5-9分。他解释道,工作中高薪、地位带来的满足感十分短暂,而陶艺带来的创造、专注与美感,能让他获得深层的平静与长久的喜悦。在对自身特质的探索中,小林还发现,自己手巧、有耐心、对形态与色彩有着独特敏感度——这些艺术感知力,在金融工作中从未被充分利用。

在进一步对话中,小林坦言,“金融精英”是社会强加给他的标准,是“活给他人看的”,并非自己的本心。当被问及“哪种生活更真实、更有生命力”时,他表示:“捏陶泥时,我才能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那是一种‘人在泥中、泥在人中’的沉浸式融入感。” 他还提到,用双手创造出独一无二、能传递温度与美感的器物时,他能感受到生活的诗意;若有人欣赏、使用他的作品,这份价值感远胜过工作中拿高额奖金的短暂兴奋。

在重建内在价值体系、重新定义“了不起”后,小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陶艺:报名专业陶艺课程,利用周末与假期深入学习;在线上分享作品与创作过程,收获了大量赞美与订单。尽管陶艺订单的收入远不及投行薪资,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视、被使用时,他内心的充盈感,远超以往。

1个缓解焦虑的小技巧,明星都在用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接纳自己:

应对成长风暴的核心锚点

在追求独特价值的道路上,质疑、困难与自我怀疑是常态,而“接纳自己”,正是应对这一切风暴的核心锚点。需要明确的是,接纳自己并非“躺平摆烂”,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放弃努力;也不是“自我欺骗”,硬说自己“完美无缺”;更不是“消极认命”,默认自己“就这样了”。

真正的接纳自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看见与自我理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承认现实

如实地看见自己的全部——包括优势与劣势、成就与失败、光明面与阴影面,以及所有的喜悦与痛苦,不逃避任何真实的自我状态。

2

停止对抗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停止与内心的缺陷对抗。承认“我确实做不到某些事”,也肯定“我已尽己所能完成了部分事”,接纳“此刻的我就是这个样子”。

3

自我关怀

理解“今天的我,是由过往经历、成长环境与每一次选择共同塑造的”。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尤其在犯错、受挫时,给予自己包容与支持。

4

允许不完美

允许自己产生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允许自己犯错、失败;允许自己有局限性、有脆弱的时刻。

5

用“是”代替“应该”

减少“我应该怎样”的自我苛责,多问问自己:“我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我真正需要、想要的是什么?”

1个缓解焦虑的小技巧,明星都在用

图片来源于果海霞PPT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因“做得不够好”“犯错”“失败”感到沮丧时,可以试试下面这个方法:

伸出左手,在脑海中回想一件近期或过往让你沮丧、不满意的事,将对自己的不满(如紧张、羞耻、自我否定等)用具体词语“放在”左手上。比如,老师提问时你一站起来就大脑空白,觉得“全班都在看我”“我怎么这么笨”,这些感受与评判,都可以“归到”左手。

然后伸出右手,梳理在这件事中自己“做得还好”的部分。比如,“即便紧张,我依然没有逃跑”“虽然没回答上来,但我沉默地等待老师允许坐下”“我知道‘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也不会’”——这些对自己的认可、不同视角的评判,都是正向的自我肯定,将它们“放在”右手上。

双手合十,在心中告诉自己:“这才是我——完整的我、不完美的我,此刻面对困境的我。我接纳当下这份不完美。”当你能以这样的态度看待自己时,就已经迈出了“接纳自己”的第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只要你开始真实、真诚地自我探索,勇敢地小步尝试,坚定地倾听内心的价值回响,你的独特光芒终将被自己看见,也被更多人看见。你的了不起,不在于复制谁的成功,而在于活出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的自己“比武”,而非与全世界“为敌”。 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丰富有趣,正是因为有人造火箭,也有人做小笼包——只有你,能决定自己生命中的热爱与选择。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93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21日 下午3:21
下一篇 2025年9月21日 下午3:21

相关推荐

  • 破解3D生物打印难题:新型生物墨水为再生器官“通电”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器官移植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器官供体的严重短缺让大量患者陷入“生命等待”的困境[1]。以我国为例,每年有超过 30 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最终能够匹配到合适供体的患者不足 1%[2]。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已成为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这一困局带来了曙光。简单来说,组织工程技术就像一…

    2025年8月20日
    7200
  • 4.36亿年前远古生物用刚毛保持“社交距离”,原因竟与生存竞争有关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恰当地把握社交距离不仅有助于维持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应对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能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冲突。 然而,“社交距离”并非人类的专利,而是许多生物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你可能想不到,早在 4.36 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海底生物就已经掌握了保持“社交距离”的奥秘。它们不是为了预防病毒传播,而是为…

    2025年8月28日
    4400
  • 大厂CEO误饮隔夜水险丧命,紧急自救方法曝光

    最近一两年,最火的就要数 AI 了。 从 ChatGPT,到火爆全球的 DeepSeek,现在越来越多人都逐渐养成了用 AI 的习惯,无聊的时候用 AI 聊聊天,工作的时候用 AI 偷下懒、需要配图的时候让 AI 画一个……甚至还有人生病了也会向 AI 求医问诊。 近日,某大厂 CEO 描述了一次 AI 问诊的经历,里面还提到了因为喝隔夜的 VC 水导致反射…

    2025年8月14日
    8400
  • 一个北方人的水果“盲区”引爆饮料界

    北方人的“南方水果盲区”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各种奶茶饮品立大功,前几年黄皮大火了一回,今年轮到芭乐了。奶茶、咖啡里有芭乐,很多预包装饮品也陆续推出了芭乐口味。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芭乐是什么?芭乐的味道为何如此特殊? 芭乐到底是啥 芭乐的学名是番石榴,它在植物学上属于桃金娘科番石榴属,和丁子香、桉树等气味强烈的植物同科。芭乐还有个俗名叫鸡…

    2025年8月1日
    12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