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质期刚过一两天的食物,还能吃吗?很多人都误解了这4点!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增“保质期到期日”和“消费保存期”两项标准。

增加这两项标准将对消费者产生哪些影响?食品过期一两天还能吃吗?在保质期内食品就一定安全吗?

保质期的说法从何而来?

面对家里刚过保质期的未拆封食品,许多人都有“过期扔了可惜,不扔怕吃出病”的困扰。然而,啥叫保质期?保质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衡量变质的“金标准”?

首先看结论:保质期不等同于食品的最后期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范教授解释,设定食品保质期的意义是——

一方面,提醒销售方和消费者注意,在食品储存时间超过保质期之后,可能存在品质下降、劣变甚至腐败的风险。

另一方面,用来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责任。如果食品在设定的保质期限内食用而出现品质和安全问题,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一旦过了保质期,则食品不能合法销售。

绝大多数预包装食品需要标注保质期,由厂家在保质实验的基础上并依照行业惯例自行确定。所谓预包装食品,即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蛋类等生鲜农产品不属于预包装食品。散装粮食等散装食品,以及餐馆食物、街边小吃、现包饺子等现制现售食品,也不属于预包装食品,并未强制标注保质期。这些食物的保存时间需要按生活经验自行判断,其中餐饮食物在购买后最好立即食用,否则要及时冷冻保存。

新标准有哪些新变化?

国家新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对食品标签标识进行了“升级”,主要变化为:

1. 将保质期调整为“保质期到期日”。大家可通过这项标注,直接了解食品什么时候到期,不用再通过生产日期结合保质期推算。

2. 规范了保质期标注格式。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清晰标示,信息展示更为直观。

3. 为减少食品浪费,新标准鼓励标示“消费保存期”。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选择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食用,前提是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来存放食品。

这些关于保质期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所有食品都必须有保质期。

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增殖造成的,而食品出现“哈喇味”“老油味”“蒿味”等劣变表现则与脂肪氧化有关。如果不存在这两个问题,食品就可以长期存放。

白酒、盐、糖、蜂蜜等食品由于酒精、盐、糖含量很高,天然具有抑菌能力,而且不存在脂肪氧化问题,故可以存放多年,无需标注保质期。

误区2: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

食品的保质期与食品自身特性、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有关。传统的干燥(去除水分)、盐渍、糖渍、低温等方法都是实现长期保存食品的方法。

比如,古代即已发现,肉干、鱼干、菜干、水果干等干制食品,以及含盐量足够高的咸鱼、咸肉、酱菜、腐乳等食物,都可以长时间室温存放一年以上而不腐败,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通过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的技术,把包装内部的微生物全部杀灭,同时保证包装外部的微生物无法进入,也可以大幅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罐头、软罐头等产品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生产出来的。

此外,低温速冻、并在-18°C以下的冷冻条件下储藏,也可以防止微生物的增殖和产毒,将食品的保质期延长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误区3:超过保质期就得扔

一般来说,食品厂商设定的保质期都有一定富余量。特别是对货架期较长的食品来说,过了包装标注的“保质期”,却并未发生腐败变质,是一种常见情况。如果轻易丢弃,则会造成严重的食品浪费。这时能否食用,需要消费者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若风味、颜色、口味等未发生变化,仍然可以安全食用。

比如,某种罐头的保质期是两年,在家里放过期了两个月。从外观看,罐壳没有胀起来,打开之后闻一下没有异味,尝一口味道口感也没有变化,那就可以吃。虽然随着时间推移,维生素含量会减少,风味不如刚生产出来的时候,但食用它也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再举个例子,家里买来的大米、小米、豆子等,放了一年多之后,没有受潮、发霉、生虫,此时继续食用并没有安全风险,只是香气不如当年新产的粮食,口感价值有所下降。

误区4:只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

很多人只看保质期,却不注意保质条件。比如一种注明需要在2~6°C冷藏的巴氏奶产品,如果未按照冷藏条件存放,在室温下放了一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能导致提前变质。

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条件,如“冷藏保存”“阴凉处存放”“避免受潮”等。

此外,经过杀菌、灭菌处理后密封的食品,其保质期标示仅能保证开封之前的储藏时间。在开封后,食品接触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不能继续在室温下长期保存。例如,番茄酱、黄豆酱、香菇酱等调味酱料的包装上,往往会有“开封后请冷藏保存”字样。

来源丨人民日报微信、生命时报微信联合出品

初审丨陈嘉琦 李书豪

复审丨魏星华

终审丨韩永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63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隐翅虫进入活跃期,被称为“飞行的硫酸”,千万不要拍打!

    那么遇到隐翅虫该怎么处理呢?发现虫体时用纸张轻轻拂去,若虫体破裂立即用胶带粘除残留;随后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配合4℃冷敷每次20分钟;最后薄涂弱效激素药膏。 随着气温回升,被称为“飞行硫酸”的隐翅虫进入活跃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武汉市第三医院获悉,截至4月20日,该院今年接诊隐翅虫皮炎患者达200余例,其中,4月11日单日接诊患者达20例,较去年同…

    2025年4月25日
    3100
  • 女子足部溃疡老不好,一查竟是黑色素瘤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足部溃疡往往被视为糖尿病足的典型症状。然而,近期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戴阿姨,她的第一足趾下方溃疡将近2年都未愈合。 戴阿姨一直以为这是糖尿病并发症引发血管闭塞、神经受损,导致伤口难以愈合。但经过皮肤活检,结果却出人意料——她患的竟是“伪装大师”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皮肤癌,虽然只占皮肤癌的1%,却是“癌中刺客…

    2025年4月21日
    2300
  • 胖人才会有脂肪肝?吃“护肝片”可以护肝?7 个肝脏谣言,请看文章内容↓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腺体,承担着解毒、代谢、储存能量等重要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然而,生活中却流传着许多关于肝脏的谣言,误导着人们对肝脏健康的认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谣言的真相,守护肝脏健康。 谣言一:胖人才会得脂肪肝 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胖人的“专利”,其实不然。脂肪肝并非仅与肥胖有关,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除了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

    2025年4月11日
    4900
  • 警惕!小诊所输液竟引发尿毒症,别让小感冒成大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很多人会选择去小诊所输液治疗,期望快速康复。然而,浙江宁波的一起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55岁的贺师傅因感冒低烧前往小诊所输液,却在短短数日后确诊尿毒症。这起事件令人震惊,更凸显了不规范用药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我们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高度重视肾脏健康。 贺师傅的遭遇并非个例,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用药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药物不良…

    2025年3月18日
    10200
  • 20年健康运动科研专家科普:科学运动是健康必答题,这样做最有效!

    “作为深耕运动健康领域20年的科研工作者,今天我将为您揭开科学运动的密码。在全民健康意识觉醒的时代,我们正经历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思维革命。” 运动为何是健康基石? 在当代社会,体质下滑呈低龄化趋势发展,久坐导致的肌力衰退、代谢异常等问题正威胁着全民健康。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达3.5~5亿,慢性病群体每年消耗的医保资金占总支出超70%,这一现状将健…

    2025年4月24日
    2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