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我国首次在全球发现细胞命运密码
经两种特定化学试剂处理,成熟体细胞就能得以逆转,恢复至具备广泛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状态。七年前,我国科研团队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揭示了这一细胞“年轻化”的“奇迹配方”。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不仅深化了人类对细胞分化机制的认知,为探索生命本质开辟了新视野,更在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这一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培育出新组织与器官,为疾病治疗提供关键的“细胞种子”,开启了再生医学的新篇章。
将体细胞“返老还童”
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虽成功运用病毒载体进行基因传输,却面临潜在的致癌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前景。鉴于此,全球科研界持续探索更为安全的诱导手段。
随后,科学家们尝试以化学小分子替代山中伸弥因子诱导多能干细胞,尽管该方法实现了突破,但仍存在流程繁琐、耗时长、效率低及作用机制不明朗等局限。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历经五年潜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高效且简便的化学小分子诱导方案,命名为CIP,即化合物诱导干细胞多能性技术。
裴端卿研究员介绍,该方案仅需依次使用两种特定的化学试剂对细胞进行处理,即可将体细胞“逆转”至干细胞状态,过程简洁高效,且起始细胞需求量大为减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CIP技术适用范围广泛,能有效诱导包括体外培养难度极大的肝细胞在内的多种体细胞类型实现“逆生长”。
细胞被“锁”在特定状态
这些“魔法药水”如何将成体细胞转化为胚胎发育早期的多能干细胞状态?裴端卿解释,尽管个体内所有细胞最初拥有相同的染色质,但它们为何会发展成形态和功能各异的细胞?关键在于,细胞在形态变化明显之前,已受限制向特定方向分化,决定了其未来的发育路径。
团队研究发现,细胞的命运受细胞核内“信息调控中心”——染色质状态的控制。染色质的开放与闭合状态组合,构成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因素,类似于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密码”,将细胞限定在特定状态。
裴端卿强调,此方法无需引入外源基因,操作简便、诱导条件一致、成分清晰且标准化,为干细胞应用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制备途径,市场前景广阔。此外,这为药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开辟了新途径,将显著促进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助力我国医疗与健康事业的进步。
参考来源: 《人民日报》《广州日报》、新华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