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从自家后院挖到“宝”,然后在国际期刊发了篇论文

近 30 年来,科学家在抗生素研发上近乎停滞,有的多是修修补补。如今,加拿大科研团队从其实验室技术员家的后院花园土壤中,发现了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候选分子,未来有望对抗超级细菌。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没有全新类别的抗生素进入临床应用。2025 年 3 月 26 日,《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一项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研究团队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对抗“超级细菌”的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Lariocidin(LAR)。

实验表明,LAR 具有广谱活性、低耐药性和良好的安全性。“LAR 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于现有抗生素,其作用靶点位置新颖,不会与其他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这意味着它能够有效杀灭对其他抗生素产生耐药的‘超级细菌’。”该研究第一作者马诺杰·江格拉(Manoj Jangra)介绍。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威胁之一。据报道,2021 年全球 110 万人的死亡与此有关,2050 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到 190 万人。然而,新型抗生素的发现难度很大,其研发也缺乏支持资金。LAR 的发现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带来了新希望。

LAR 的发现:花园土壤里的宝藏

马诺杰·江格拉的研究工作是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格里·赖特(Gerry Wright)研究员的实验室开展。他们把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后,利用琼脂平板技术分离培养土壤中的细菌。LAR 发现自该实验室技术员家后院花园的普通土壤中,其人住在加拿大汉密尔顿市。

经过约一年的培养——这一时长足以让生长缓慢的细菌显现,避免遗漏——他们成功分离出单个细菌菌落。随后,他们对这些菌落进行筛选,检测其是否能产生抑制其他致病菌生长的化学物质。

他们测试用的致病菌是一种高耐药性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该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新抗生素研发的关键目标病原体之一。

筛选结果显示,一种泛菌属的菌株(Paenibacillus Sp. M2)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抑制效果。泛菌属细菌在土壤中很常见,但并非所有菌株都能产生 LAR。从该细菌中分离 LAR 并不容易,主要难点在于该细菌还会产生另一种知名抗生素——粘菌素。粘菌素用于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重症感染。LAR 的特性因此被粘菌素所掩盖。

“为此,我采用了多种纯化策略,成功将这一新型抗生素与已知化合物分离——这个过程就像在嘈杂的音乐派对上识别出单一乐器的旋律。最终,我们锁定了这个小分子套索肽(lasso peptides)。”马诺杰·江格拉表示。

之所以被称为套索肽,是因为 LAR 的分子结构形似“活结”,就像西部牛仔使用的套索(lasso)一样,其分子一端形成环状,另一端像套索绳般穿过该环。这是一种高度稳定的空间结构,不易被降解。有趣的是,其衍生物 LAR-B 具有套索肽家族首个“双套索”结构,这种超稳定架构为后续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模板。

LAR(a)和LAR-B(c)套索肽的示意图。图源:《自然》(Nature)

LAR 的作战策略:

全新靶点、双重杀伤

LAR杀菌能力具有广谱特征。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其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甚至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效。那么,LAR 是如何杀灭耐药细菌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细菌耐药是如何发生的。简单来说,细菌生产蛋白质的“工厂”是核糖体,许多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正是通过干扰核糖体来杀菌。然而,细菌可以通过改变核糖体结构,让抗生素无法与其精准结合;或者产生降解酶,直接破坏抗生素分子。再者,长期滥用抗生素让细菌不断进化耐药性,并通过基因交换迅速传播。

LAR 杀灭耐药细菌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LAR 作用于一个全新靶点。与现有抗生素攻击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常规位点不同,LAR靶向细菌核糖体亚基上一个从未被开发的“盲区”,因此不受常见耐药机制(如 rRNA 甲基化、药物修饰酶)的影响。其二,LAR 能对细菌进行双重杀伤。它既能阻断细菌蛋白质生产过程,又能诱导遗传密码错译,即“让细菌自产毒蛋白而亡”。

“这就像发现了敌人防御体系的漏洞,LAR 的进攻路线是细菌从未遭遇过的。”马诺杰·江格拉解释说,“LAR 与细菌核糖体的互作方式,能有效规避现有耐药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它将来进入临床,临床耐药风险会很低。”

重大突破,但距临床应用还较远

LAR 的发现印证了自然界仍是创新药物的宝库。这项新研究发现,多种细菌(如变形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的基因组均携带合成 LAR 类似物的基因簇,且关键结构高度保守,说明这类分子在抗菌防御中具有重要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 LAR 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具有强效抑制作用,但其对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的影响极小,这与其低细胞毒性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只在有限数量的大腿感染小鼠模型进行了测试。它在测试模型中效果极佳,所有接受 LAR 治疗的小鼠都健康活着,而未治疗的对照组小鼠则因感染在 24-48 小时死亡。

“我们目前正在研究 LAR 及其衍生物的详细药理学。”马诺杰·江格拉表示,“我们正在从多方面尝试将 LAR 推向应用,比如优化其化学结构、提高合成产量等。距离 LAR 真正投入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探索其剂量和副作用,临床前阶段和临床试验都很关键,可能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

他们将成立以 LAR 研究为中心的公司进行后续研发,期待 LAR 或其衍生物在将来可用于治疗由多种细菌病原体引起的各种感染,包括血液、肺部、尿路和皮肤感染。

如何打开天然抗生素发现之门

抗生素的发现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20 世纪 40 年代,青霉素和链霉素的问世开创了医学新纪元,这两项成果也分别获得 1945 年和 1952 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但好景不长,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快速进化,这些“神奇药物”的有效期越来越短。到了 60 年代,从传统可培养微生物中发现新抗生素的“黄金时代”逐渐落幕。

目前,临床使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源自土壤微生物。这是因为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微生物的“战场”,里面住着无数的细菌、真菌,它们为了生存都得抢地盘。于是,为了打败对手,这些微生物就进化出了厉害的“武器”——抗生素,用它来干掉竞争对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土壤,住着不同的微生物,每种微生物都可能造出不一样的抗生素。这种多样性,让土壤成了抗生素发现的“金矿”。

然而,99% 的土壤微生物无法在实验室标准条件下培养,现有抗生素多来自已被反复筛选的少数微生物类群,大量潜在资源仍处于“隐身”状态。新型抗生素 LAR 的发现告诉我们,只要给土壤微生物足够的“耐心”,许多“害羞”但有用的微生物就会现身。

此外,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创新也为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带来转机,比如泰斯巴汀(Teixobactin,2015 年《自然》杂志报道)和笼菌素(Clovibactin,2023 年《细胞》杂志报道)。二者的发现得益于一种创新的微生物培养技术——iChip(In Situ Cultivation Chip),该技术在接近微生物天然生长环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生态特征,旨在培养出土壤等环境样本中的“难培养”细菌,并提取和鉴定潜在的抗生素。

Teixobactin 和 Clovibactin 都靶向细菌细胞壁合成这一保守机制,对 MRSA 等耐药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强效活性,且不易诱发耐药性。不过,这两种抗生素也存在局限:它们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相比之下,LAR 类抗生素展现出更广谱的抗菌活性,能同时对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详细对比见下表)。这一差异提示抗生素发现技术需要保持多元化,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带来独特的抗生素分子,为抗击耐药菌提供多样化的“武器库”。

三种新发现的天然抗生素对比图。图源:本文作者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土壤中仍蕴藏着大量“未培养”的微生物资源,它们可能是下一代抗生素的宝库。通过改进技术和探索微生物生态,我们有望打开这个宝库的大门,继续与耐药菌的进化赛跑。

参考文献

[1] Jangra, M. et al.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23-7 (2025).

[2] Carissa Wong.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 a growing threat — is climate change making it worse? 08 January 2024, Nature News

[3] Ling, L.L. et al.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4098 (2015).

[4] Shukla, R. et al. Cell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7.038 (2023).

策划制作

来源丨返朴(ID:fanpu2019)

作者丨李娟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13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下午1:02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下午4:01

相关推荐

  • 食品包装上的“零添加”到底是不添加什么?

    2023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标准引发广泛关注。 其中对“零添加”标识的规范管理,犹如一剂清醒针,让人们重新审视食品包装上那些充满诱惑力的“不添加”“零添加”宣传语。“零添加”到底是不添加什么?我们真的需要执着追求“零添加”吗? 01食品添加剂的身世 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如同隐形的魔术师。从清晨的面包到深夜的零食…

    2025年3月29日
    7100
  • 你好!新物种

    对于生物学家而言,可能没有什么比发现新物种更令人兴奋的了。最近,这样的好消息接二连三。 在我国南部和越南北部,中外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了6个蜘蛛抱蛋属植物新种。蜘蛛抱蛋隶属天门冬科,我国是该属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 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科研人员发现一锦葵科椴树属植物新种——石山椴。这是人们首次在岩溶地区发现椴树属植物。 在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流域,我国科…

    2025年4月7日
    6600
  • 体重管理期“标配”:减肥食谱里怎么总有西兰花?

    审核专家:王晓慧 食品科学领域副高级工程师在形形色色的减肥食谱中,总是有西兰花的一席之地。 西兰花,十字花科芸薹属,与卷心菜、花椰菜(白菜花)、羽衣甘蓝共享同一物种基因库,实为甘蓝的变种。 西兰花与花椰菜的营养分成区别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总体来说,十字花科蔬菜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有助控制血压和维护心血管健康。…

    2025年4月7日
    7100
  • “新研究:牛奶致癌还导致心脏病”?别信!

    流言:“常喝牛奶会增加中国人癌症风险,还可能增加女性心脏病风险” 最近有个说法传播的非常广,“国外有最新的研究发现喝牛奶会增加心脏病和癌症风险”,内容分别引用2024年一项瑞典的研究——“与每天喝 0.5 杯( 100 毫升)相比,每天喝 2 杯( 400 毫升)牛奶,患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 5% ,每天喝 3 杯(600毫升)风险增加 12% ,每天喝 4…

    2024年12月15日
    23500
  • 作为地球的“邪恶双胞胎”,金星生来就是炽热“体质”吗?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探寻地外生命的征程中,金星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长久以来,科学界围绕金星是否曾拥有海洋以支持生命的孕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深入的研究。如今,一项来自剑桥大学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人们对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美好憧憬。 金星,这颗与地球在质量和距日距离上存在相似性的星球,常被称为地球的“邪恶双胞胎”。尽管如今它呈现出炼…

    2024年12月12日
    20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