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千万别吞下去,会黏住肠子?这是真的吗?

流言:“口香糖千万别吞下去,会黏住肠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一些关于口香糖的说法:“吃口香糖一定要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会黏住肠子,导致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肠梗阻等健康问题”,还有人说“吞下去的口香糖会在体内留存 7 年之久”。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尽管胶基具有一定的黏性,但在人体消化道内湿润的条件,以及消化道表面黏液的保护下,它并没有机会黏住我们的肠胃。此外,胶基虽然无法被人体消化,但它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人体内。人体排除异物的机制是十分强大的,基本上不会发生口香糖停留在体内难以排出的情况。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吃口香糖一定要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会黏住肠子,导致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肠梗阻等健康问题”。在这个说法的基础上,甚至又衍生出了“吞下去的口香糖会在体内留存 7 年之久”的说法。

这些说法,让很多人在吃口香糖都十分小心翼翼,一个不小心吞下口香糖后更是恨不得立刻去医院洗胃。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口香糖真的会黏住肠子吗?

其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口香糖,1960 年左右才被开发出来,而它所采用的主要成分则是橡胶——这种成分又被称为胶基。这种口香糖的主要成分,也延续到了今天。如今,一块口香糖主要由胶基、甜味剂、香味成分以及软化剂组成的。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胶基,是口香糖的核心材料,由天然橡胶或者合成树脂制成,不溶于水,且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耐性。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性,才赋予了口香糖怎么嚼都嚼不烂的特点,以及嚼得高兴了,还能随口吹个泡泡的快乐。

但也正是这种特性,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嚼不烂,也无法被人体消化,一个不小心吞下,不就留在身体了吗?再加上口香糖黏糊糊的质感,更是容易让人联想,它是不是会黏在我们的消化道里。

实际上,虽然胶基不能被消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牢牢地黏住东西。

胶基的黏性会在体温、胃酸、肠液的影响下减弱,并不具有像胶水那样牢固的粘附力。尤其是遇水后,它更是会失去黏性,变得像软橡皮一样顺滑,不会粘附在我们的消化道中。就像我们嚼过的口香糖,吐进水里,很快就变得不怎么黏手了。

而且,就算胶基还保留着一定的黏性,我们的消化道表面的黏液也能保证口香糖只能顺滑通过,而不能变成消化道上的“钉子户”。这层黏液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摩擦伤害到我们脆弱的消化道黏膜,相当于一层保护膜,即使还有点黏性的口香糖,也无法突破它们的隔离,黏上我们的消化道。

此时,可能有人会问一个小问题:既然口香糖没有很强的黏性,那为什么吐在地上的口香糖那么难清理呢?

以吐在地面上的口香糖为例,它刚被吐出时,在唾液的滋润下还比较柔软,会黏附在地面上。随着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来越久,它的水分就会逐渐蒸发,胶基就会变得更为浓缩而紧实。此时,口香糖就会更为牢固地附着在粗糙的地面上,看起来就像牢牢黏住了一样。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更像是口香糖被嵌进了地面凹凸不平的缝隙了,就像是被牢牢按紧的“魔术贴”一样。

吞进去的口香糖会在体内呆 7 年?

口香糖会在体内呆 7 年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尽管胶基无法被人体消化,但它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人体内。人体排除异物的机制是十分强大的,基本上不会发生口香糖停留在体内难以排出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无法消化”不等于“永远滞留”。

那么,不小心吞进到肚子里的口香糖,是怎么被我们排出体外的呢?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首先,胃酸会软化口香糖,但无法分解它。此时口香糖会变成一团柔软的胶质。接着,这团胶质会和其他食物碎一起进入肠道。

在肠道内,肠道会通过蠕动将口香糖与其他食物残渣混合,在这个过程中,食物混合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水分都会被逐渐吸收,直到它们被“榨干“得差不多,它们也差不多来到了“出口”。

大多数情况下,吞下的口香糖会在 24 到 72 小时内随着粪便排出,最长通常也不会超过一周。而在这个过程中,口香糖不会给我们带来不适或健康方面的损伤。因此,医学上通常建议:“单次吞咽口香糖无需任何处理。”

但如果实在担忧,可以多喝温水润滑肠道,辅以高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即可让口香糖顺滑排出体内。

当然,这并不代表鼓励大家吞口香糖。毕竟,虽然一块口香糖掀不起风浪,但要如果把口香糖当饭吃——比如一天怒吞超过十块口香糖,那这些胶基就真的有可能在肠胃里团成巨大的一团,堵住肠道中的狭窄区域。曾经有儿童误吞整盒口香糖(约 20 片)的案例,这些胶质团块与毛发、纤维结合形成“胃石”,导致了肠梗阻。不过,这属于极其罕见的案例。

此外,一些肠道结构特殊,比如先天性狭窄的患者、做过肠道手术的人以及一些严重便秘者等,也有一定可能性出现口香糖在体内滞留较久的问题。但即使如此,口香糖也并不会特殊到在人体内足足呆满七年。

最后提醒大家,为避免意外风险,低龄儿童不建议嚼口香糖。如果是误吞单块口香糖无需过度紧张,但若有任何身体不适,还是尽快就医,更不要因为好玩而尝试吞口香糖。

照“谣”镜

“吞口香糖粘肠子”是典型的伪科学谣言,有利用视觉恐惧、嫁接部分事实、违背基础生理学、虚构极端案例的特点。识别此类谣言需掌握这两个方法:①追踪世卫组织、权威医学期刊等信源,警惕“据说”类模糊表述;②对反直觉信息保持警惕,用系统化证据链替代情绪化联想,过滤“ 100%致命”“必须手术”等恐吓性话术。遇到此类传言时,我们应优先用生理常识推演,交叉对比国际食安标准与权威科普,即可快速破除多数伪科学陷阱。

策划制作

作者丨海德拉 科普作者

审核丨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22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8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4月28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警惕!“沉默的杀手”——肝硬化

    每年的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爱肝日的宣传主题为“早防早筛 远离肝硬化” 什么是肝硬化? 提到肝硬化你会想到什么,大肚子、腹水?呕血、黑便?还是言语缓慢、行为异常?很多人想到的会是这些,其实这只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的一些表现。那到底什么是肝硬化呢?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当肝脏受到长时间的损伤后,会逐渐形成纤维…

    2025年3月19日
    7100
  • 花粉浓度已经到达next level了!4个防护指南请收好→

    最近,天气回暖,万物复苏。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的花粉浓度已经到达了next level级别了! 以北京为例,天坛公园3.3万株柏树花粉爆发,部分地区花粉也“烟雾”缭绕似扬沙,再伴随着大风,随时给人施以魔法攻击。 北京花粉似扬沙 花粉爆发,有3亿过敏人群正在遭受春天的酷刑。他们涕泪横流,喷嚏不断,并且认真发问,为什么偏偏是我会过敏!花粉季到来,过敏星人请收好4个…

    2025年3月22日
    8300
  • 这样洗澡的人,抗病力在悄悄降低

    晚上暖暖地洗上一个热水澡确实舒服,但寒冷天气,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如果洗澡过于频繁,很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晚上暖暖地洗上一个热水澡确实舒服,但寒冷天气,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如果洗澡过于频繁,很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尤其是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 这样洗澡偷走抗病力 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黎家楼表示,冷天频繁洗澡易使人体内阳气外泄,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2025年2月27日
    15200
  • 一人洗碗全家致癌,到底是哪里出错了?警惕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侵袭”

    由于不当的洗碗习惯,导致家中餐具上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的新闻屡见不鲜。近期,又有一家人因此中毒,其中一名家庭成员甚至被确诊为肝癌。这类事件突显了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并提醒我们即使是日常家务也可能隐藏着健康危机。下文,我们将探讨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防范这一隐形杀手。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

    2024年12月25日
    21800
  • 减肥总是不成功?搞不清楚这一点,再怎么减也很难瘦下来。

    减肥总是不成功?搞不清楚这一点,再怎么减也很难瘦下来。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令人羡慕的完美身材,这无疑给许多人带来了心理压力。许多人渴望拥有理想的身材,但往往在减肥过程中遭遇挫折。尽管人们努力锻炼、节食,但体重秤上的数字却可能毫无变化,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沮丧。 能量补偿:减肥路上的“隐形绊脚石” 减肥困难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量补偿。能量补偿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

    2025年2月24日
    16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