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千万别吞下去,会黏住肠子?这是真的吗?

流言:“口香糖千万别吞下去,会黏住肠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一些关于口香糖的说法:“吃口香糖一定要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会黏住肠子,导致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肠梗阻等健康问题”,还有人说“吞下去的口香糖会在体内留存 7 年之久”。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尽管胶基具有一定的黏性,但在人体消化道内湿润的条件,以及消化道表面黏液的保护下,它并没有机会黏住我们的肠胃。此外,胶基虽然无法被人体消化,但它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人体内。人体排除异物的机制是十分强大的,基本上不会发生口香糖停留在体内难以排出的情况。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吃口香糖一定要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会黏住肠子,导致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肠梗阻等健康问题”。在这个说法的基础上,甚至又衍生出了“吞下去的口香糖会在体内留存 7 年之久”的说法。

这些说法,让很多人在吃口香糖都十分小心翼翼,一个不小心吞下口香糖后更是恨不得立刻去医院洗胃。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口香糖真的会黏住肠子吗?

其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口香糖,1960 年左右才被开发出来,而它所采用的主要成分则是橡胶——这种成分又被称为胶基。这种口香糖的主要成分,也延续到了今天。如今,一块口香糖主要由胶基、甜味剂、香味成分以及软化剂组成的。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胶基,是口香糖的核心材料,由天然橡胶或者合成树脂制成,不溶于水,且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耐性。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性,才赋予了口香糖怎么嚼都嚼不烂的特点,以及嚼得高兴了,还能随口吹个泡泡的快乐。

但也正是这种特性,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嚼不烂,也无法被人体消化,一个不小心吞下,不就留在身体了吗?再加上口香糖黏糊糊的质感,更是容易让人联想,它是不是会黏在我们的消化道里。

实际上,虽然胶基不能被消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牢牢地黏住东西。

胶基的黏性会在体温、胃酸、肠液的影响下减弱,并不具有像胶水那样牢固的粘附力。尤其是遇水后,它更是会失去黏性,变得像软橡皮一样顺滑,不会粘附在我们的消化道中。就像我们嚼过的口香糖,吐进水里,很快就变得不怎么黏手了。

而且,就算胶基还保留着一定的黏性,我们的消化道表面的黏液也能保证口香糖只能顺滑通过,而不能变成消化道上的“钉子户”。这层黏液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摩擦伤害到我们脆弱的消化道黏膜,相当于一层保护膜,即使还有点黏性的口香糖,也无法突破它们的隔离,黏上我们的消化道。

此时,可能有人会问一个小问题:既然口香糖没有很强的黏性,那为什么吐在地上的口香糖那么难清理呢?

以吐在地面上的口香糖为例,它刚被吐出时,在唾液的滋润下还比较柔软,会黏附在地面上。随着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来越久,它的水分就会逐渐蒸发,胶基就会变得更为浓缩而紧实。此时,口香糖就会更为牢固地附着在粗糙的地面上,看起来就像牢牢黏住了一样。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更像是口香糖被嵌进了地面凹凸不平的缝隙了,就像是被牢牢按紧的“魔术贴”一样。

吞进去的口香糖会在体内呆 7 年?

口香糖会在体内呆 7 年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尽管胶基无法被人体消化,但它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人体内。人体排除异物的机制是十分强大的,基本上不会发生口香糖停留在体内难以排出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无法消化”不等于“永远滞留”。

那么,不小心吞进到肚子里的口香糖,是怎么被我们排出体外的呢?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首先,胃酸会软化口香糖,但无法分解它。此时口香糖会变成一团柔软的胶质。接着,这团胶质会和其他食物碎一起进入肠道。

在肠道内,肠道会通过蠕动将口香糖与其他食物残渣混合,在这个过程中,食物混合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水分都会被逐渐吸收,直到它们被“榨干“得差不多,它们也差不多来到了“出口”。

大多数情况下,吞下的口香糖会在 24 到 72 小时内随着粪便排出,最长通常也不会超过一周。而在这个过程中,口香糖不会给我们带来不适或健康方面的损伤。因此,医学上通常建议:“单次吞咽口香糖无需任何处理。”

但如果实在担忧,可以多喝温水润滑肠道,辅以高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即可让口香糖顺滑排出体内。

当然,这并不代表鼓励大家吞口香糖。毕竟,虽然一块口香糖掀不起风浪,但要如果把口香糖当饭吃——比如一天怒吞超过十块口香糖,那这些胶基就真的有可能在肠胃里团成巨大的一团,堵住肠道中的狭窄区域。曾经有儿童误吞整盒口香糖(约 20 片)的案例,这些胶质团块与毛发、纤维结合形成“胃石”,导致了肠梗阻。不过,这属于极其罕见的案例。

此外,一些肠道结构特殊,比如先天性狭窄的患者、做过肠道手术的人以及一些严重便秘者等,也有一定可能性出现口香糖在体内滞留较久的问题。但即使如此,口香糖也并不会特殊到在人体内足足呆满七年。

最后提醒大家,为避免意外风险,低龄儿童不建议嚼口香糖。如果是误吞单块口香糖无需过度紧张,但若有任何身体不适,还是尽快就医,更不要因为好玩而尝试吞口香糖。

照“谣”镜

“吞口香糖粘肠子”是典型的伪科学谣言,有利用视觉恐惧、嫁接部分事实、违背基础生理学、虚构极端案例的特点。识别此类谣言需掌握这两个方法:①追踪世卫组织、权威医学期刊等信源,警惕“据说”类模糊表述;②对反直觉信息保持警惕,用系统化证据链替代情绪化联想,过滤“ 100%致命”“必须手术”等恐吓性话术。遇到此类传言时,我们应优先用生理常识推演,交叉对比国际食安标准与权威科普,即可快速破除多数伪科学陷阱。

策划制作

作者丨海德拉 科普作者

审核丨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23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8日 下午1:01
下一篇 2025年4月29日 上午10:00

相关推荐

  • 又是哪部剧的主人公得了“失忆症”!这种“症”真的存在吗?

    图虫创意 在许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失忆”常常作为一种极具戏剧化的情节出现。然而,随着失忆梗的频繁出现,人们开始好奇,“失忆症”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记忆是否能够像电视剧中那样,丢失后又奇迹般地恢复呢?在本期的科普探索中,让我们来一起揭开失忆症的神秘面纱,探索记忆的奥秘。 1.记忆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 (1)记忆的形成: 基于目前对记忆形成机制的认识,我们…

    2024年12月31日
    18400
  • 别再认错啦!桃李杏樱梅的快速分辨秘诀,教你1分钟搞定

    每年春天,各色鲜花争奇斗艳,轮番登场,让赏花的我们应接不暇。桃花、李花、杏花、樱花、梅花......但这些花,到底如何分辨?很多人都摸不到头脑! 我们总结了一些简单又好记的辨认方法,快来看看吧! 审核丨谢磊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王康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 策划丨何通 视觉丨朱航月 设计丨黄琳 王婷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2025年3月21日
    11800
  • 多地强风来袭,局地可达13级!谨防城市高楼间的“狭管效应”

    中央气象台4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大风橙色预警: 预计,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青海北部、甘肃北部和东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内蒙古大部及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7级大风,阵风8~10级,其中,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阵风风力可达12~13级;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东海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

    2025年4月11日
    5400
  • 抗老,到底是在对抗什么?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打着抗老旗号的护肤品,护肤星人不免发出灵魂提问:抗老究竟是在对抗什么?皮肤为什么会衰老?其实对于抗老,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来聊聊。 01 抗老在对抗什么? 抗老到底在对抗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抗老更多的是对抗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产生且不可避免的损伤。比如前后两个版本的衰老Hallmark里就反映了…

    2025年3月28日
    8500
  • 看!地铁站天花板上有“白色蘑菇”……

    在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天花板上,你是否留意过这样长得像蘑菇的白色物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地铁站天花板上的“白色蘑菇” 图源:小编拍摄 01、白色蘑菇状的设备是什么? 这些设备通常是无线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 WAP),它允许无线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通过无线信号连接到有线网络。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

    2025年2月15日
    20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