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疲劳的时候,譬如跑步、加班或者熬夜后,常有身体被掏空的感觉,但经过休息后疲劳往往能够得到缓解。但有一种疲劳却不是靠好好睡一觉就能恢复的,那就是癌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癌性疲劳也叫“癌症相关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令人痛苦的症状之一。它不仅仅是“累”,更是一种持续性、主观性、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的极度疲惫,往往还伴随着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统计表示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都会出现中重度疲乏,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定义它为:“一种与癌症本身或治疗相关、与活动量不成比例的、痛苦的身体或精神疲劳”。
缓解癌性疲劳,有“良方”吗?
答案是:运动,或许就是一剂良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学的运动干预不仅能有效缓解癌症患者的疲劳感,还能改善体能、增强免疫力、减轻治疗副作用、提升心理韧性和生活质量。美国运动医学会联合国际专家组也在最新肿瘤运动指南中指出:运动干预应成为癌症支持性治疗的一部分,并尽早个体化开展。
那么,癌症患者适合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呢?目前被证实对缓解癌性疲劳最有效的三种运动包括:
01 有氧运动:唤醒身体活力
有氧运动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帮助缓解抑郁、减轻疲劳、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步行、慢跑、骑行、爬楼梯、瑜伽、健身操等。
建议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训练(如快走到微喘但能说话的程度)。
02 抗阻运动:增强力量感,提升体能
抗阻训练(也称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弹力带训练、器械训练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升骨密度、改善功能状态,特别适合经历放疗或化疗后的患者。
建议频率:每周2~3次,每次训练2~3组动作。
03 柔韧性训练: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柔韧性运动常被忽视,却是缓解癌性疲劳的重要一环。像瑜伽、太极、泡沫轴放松、各类伸展训练,都可以帮助改善肌肉僵硬、缓解关节不适、促进血液循环和情绪调节。可每天做10~15分钟柔韧性练习,让身体慢慢回归舒展与平衡。
除了运动,癌性疲劳的缓解还离不开心理支持、营养干预、睡眠疗法、中医治疗等综合手段。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方案,是帮助患者真正走出疲劳阴霾的关键。
癌症并不等于停下生活的脚步,运动不是负担,而是重拾身体掌控感的一把钥匙。即使每次只迈出一点点,也是在向康复靠近一大步。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正经历癌性疲劳,不妨试着从每周2次、每次10分钟的轻运动开始。慢慢积累,你会发现,疲乏真的会被“动”走。
END
作者:崔森雨、黄隽霓
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
审核:沈夏锋,主任医师,上海市浦东医院康复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常委
编辑:贾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