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显示,我国18~64岁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达10.5%,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人患病。但由于症状多样且易被忽视,许多人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今天,我们就来全面了解这一“隐形杀手”,并教你如何科学应对。
胃食管反流病不只是“烧心”那么简单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酸、胆汁等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咽喉甚至呼吸道,引发一系列症状的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之间有一个“阀门”叫食管下括约肌,它能防止胃酸倒流。但当这个“阀门”松弛或功能异常时,胃酸就会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导致不适。
烧心是胃食管反流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患者常描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种向上延伸至颈部的灼热感,多在餐后1 h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反酸是指胃内容物无恶心和用力的情况下反流至咽喉或口腔,常带有酸苦味。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指出,约70%的患者以这两种典型症状为主,但也有相当比例患者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导致误诊率居高不下。
胃食管反流的非典型症状复杂多样,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样症状、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癔球症)、牙侵蚀、非心源性胸痛等。这些“伪装”症状的产生机制包括:反流物直接刺激咽喉和气道;胃酸激活食管-支气管迷走神经反射弧引发支气管痉挛;以及微量酸性物质被吸入肺部引发炎症反应。
哪些人容易得胃食管反流病?
我国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从1996年的5.77%上升至现今的10.5%,这一增长趋势与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西北地区发病率最高,西南地区相对较低,可能存在地域差异。深入分析发现,以下几类人群更易受到胃食管反流的侵袭:
1.中老年群体是胃食管反流的高发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自然松弛,食管蠕动功能减退,唾液分泌减少(老年人唾液分泌量仅为年轻人的1/3~1/2),导致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70岁以上老年人糜烂性食管炎的胃镜检出率超过10%。
2.肥胖人群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胃食管反流的风险显著增加。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形象地解释:“肥胖者的脂肪将胃顶成牛角形,胃内食物更易反流至食管”。数据显示,腹型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次数较正常人更多,餐后胃食管压力梯度更大。
3.不良生活习惯者
长期吸烟(尼古丁降低括约肌压力)、过量饮酒(直接损伤黏膜并刺激胃酸分泌)、高脂饮食(延缓胃排空)、睡前进食等习惯均会破坏抗反流屏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1.5%,虽然该菌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存在争议,但它确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胃溃疡患者中58.6%阳性,十二指肠溃疡61.1%阳性)。
4.精神高压群体
长期压力过大会扰乱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和食管运动障碍。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胃食管反流患者在情绪紧张、焦虑时症状明显加重,形成“情绪-症状”恶性循环。
此外,妊娠女性(孕激素使括约肌松弛,子宫增大增加腹压)、食管裂孔疝患者(胃部分疝入胸腔破坏抗反流机制)以及某些药物使用者(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胆碱能药等)也属于胃食管反流高危人群。
如何科学诊断和治疗?
准确诊断是胃食管反流管理的第一步。对于典型症状患者,医生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作为初步诊断手段。给予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治疗1~2周,若症状显著缓解,则支持胃食管反流诊断。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特异性较低,可能造成假阳性。
胃镜检查是评估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食管炎程度(按洛杉矶分级从A到D)。然而,约60%的胃食管反流患者胃镜下无肉眼可见黏膜破损(非糜烂性反流病),因此胃镜检查结果正常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
对于疑难病例,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可提供更精确的诊断依据。该方法通过在食管内放置电极,记录24 h内酸反流次数、持续时间及与症状的关联性,能识别弱酸或非酸反流。食管测压则用于评估食管蠕动功能和括约肌压力,主要适用于拟行抗反流手术的患者。
胃食管反流的治疗需采取综合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必要时手术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治疗,对所有患者都必要。具体包括:减轻体重(BMI控制在24 kg/m2以下);避免睡前进食(睡前3 h禁食);抬高床头15~20 cm(仅垫高枕头无效);戒烟限酒;避免紧身衣物;减少高脂、辛辣、酸性食物及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等促反流食物摄入。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左侧卧位可使反流发生概率降低13%~76%。
药物治疗以抑制胃酸为核心。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是首选,能显著抑制胃酸分泌,标准疗程8~12周。对于非糜烂性反流病或轻度食管炎患者,可按需服药(症状出现时服用);重度食管炎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改善胃排空,但单用效果有限,常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能快速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适合胆汁反流者。
约10%的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或不愿长期服药,可考虑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标准抗反流术式,通过将胃底包裹食管下端增强括约肌压力,有效控制反流。
长期不治会怎样?警惕这些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食管炎、食管溃疡:长期胃酸腐蚀可致食管糜烂、出血。
2.巴雷特食管:是一种由于长期胃酸反流导致食管下端黏膜发生病理变化的疾病,也是食管黏膜发生癌前病变,会增加食管癌发生风险。
3.哮喘、慢性咽喉炎:胃酸刺激呼吸道,容易引发长期咳嗽或哮喘。
胃食管反流病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其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心绞痛。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公众对胃食管反流的认知度仍偏低,许多患者长期将反流症状误认为“胃火大”或“消化不良”,自行服用中药或偏方,延误规范治疗。
钱家鸣教授建议:若每周出现2次以上烧心/反酸,尤其症状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时,应及时就诊消化专科。对于表现为慢性咳嗽、哮喘、胸痛等不典型症状的患者,若相应专科治疗无效,也应考虑胃食管反流可能并进行相关检查。
随着医学进步,胃食管反流已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和有效自我管理,绝大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预后。当“烧心”成为常态,不是胃太“热情”,而是身体在报警。及时关注胃食管反流,守护消化健康,从每一餐开始。
参考文献:HongYang,Mei Zhang,et al.Prevalenceof comm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aged 18–64 years,Science Bulletin(2024).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