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病毒、砒霜和细菌这三种原本被视作“反派”的物质,正在被中国科学家改写命运,化身为抗癌战士。这一听上去仿佛科幻小说的情节,如今却在逐步变为现实。而这三项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均已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Cell》及其子刊上。那么,这些曾经的“毒物”究竟是如何抑制肿瘤的呢?
01、溶瘤病毒:肿瘤微环境的“特洛伊木马”
广西医科大学团队研发了一种重组新城疫病毒(NDV-GT),通过插入猪源α1,3GT基因,使病毒成为精准打击癌细胞的“生物导弹”。
改造后的NDV-GT携带猪源基因,感染肿瘤细胞后,会在其表面表达猪源性糖分子。这一技术巧妙地“伪装”了肿瘤细胞,使其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种器官(类似于猪器官),从而引发强烈的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这种方法巧妙地将器官移植领域中常见的免疫排斥反应这一“难题”,转变为抗癌的“信号弹”。它让免疫系统将癌细胞识别为“需要立即清除的异物”,并调动抗体和杀伤性T细胞对其发起攻击[1]。
论文摘要
图源:www.cell.com
在猴肝癌模型中,接受NDV-GT静脉注射后,肝癌肿瘤显著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在临床试验中,20例最终完成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包括肝癌、卵巢癌等)中,90%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其中1例宫颈癌患者肿瘤完全消退。
溶瘤病毒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如晚期肝癌、卵巢癌和肺癌等,尤其是对于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这种疗法,需要通过肿瘤组织检测病毒受体表达及病毒感染特异性评估。如果患者已经尝试过常规治疗但效果不佳,或者癌症处于晚期,可以考虑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是否适合这种新型疗法。
02、砒霜(砷剂):突变基因的“重启键”
《本草纲目》中记载:“砒石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表明砒霜具有极强的毒性。然而,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研究却让砒霜从“毒药”转变为“救命药”。
他们发现,砒霜(即三氧化二砷)能够激活免疫系统,促使突变基因恢复正常功能,从而触发肿瘤的自发消退。具体来说,砒霜通过重新激活突变型p53蛋白,使其恢复抑制肿瘤的功能,同时激活CD8+T(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和干扰素通路,诱导肿瘤细胞“自我清除”[2]。
论文摘要
图源:www.cell.com
在小鼠模型中,砒霜显著延长了携带突变型p53的小鼠的生存期,并诱导淋巴瘤自发性消退。此外,体外实验也证实了砒霜对肺癌、肉瘤等p53突变癌细胞的有效性,并且已有白血病患者成功接受砒霜治疗的案例。
砒霜疗法主要适用于存在p53突变的癌症患者,包括淋巴瘤、肉瘤以及部分实体瘤患者。对于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砒霜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认是否存在p53突变,同时通过体外药敏试验预测砷剂敏感性,从而评估是否适合接受砒霜疗法。
03、细菌疗法:伪装成“肿瘤杀手”的细菌特工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团队揭示了细菌抑制肿瘤的“双面战术”:既能像“特工”一样潜入肿瘤内部,又能像“指挥官”一样调动人体免疫系统精准杀灭癌细胞。
研究团队对沙门氏菌进行了基因改造,打造出一款“细菌特工”,代号为“智能菌株DB1”。这种菌株潜入肿瘤后,会通过白介素-10信号分子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建立特殊联系。这种信号传递如同特工的密码,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持续产生大量白介素-10分子。白介素-10意外地激活了肿瘤内潜伏的“精英部队”——处于功能耗竭状态的CD8+ T细胞。CD8+ T细胞被重新激活后,开始对肿瘤细胞发起精准打击[3]。
论文图片摘要
图源:www.cell.com
与此同时,白介素-10还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表型转化,使其释放特定的抑制因子,对中性粒细胞(人体重要的免疫哨兵)实施精准的“信号干扰”。这种分子层面的调控如同对免疫系统施放“烟雾弹”,有效降低了中性粒细胞对入侵细菌的识别能力,从而为细菌在肿瘤内的定植创造了有利环境。
目前尚未有具体的临床成功案例报道,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令人鼓舞。临床前数据显示,注射工程菌的小鼠乳腺癌体积缩小了80%,且未出现全身毒性。工程菌还显著抑制了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的生长。
此外,这种细菌疗法与化疗联合使用时,能够穿透实体瘤的屏障,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尤其适用于胰腺癌、脑瘤等难治性实体瘤,那些传统疗法无法渗透的病灶。医生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白介素-10受体的表达水平,精准筛选出适合接受细菌治疗的患者,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疗法仍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阶段。
04、“毒物”反转的科学意义
在精准医学时代,没有绝对的“有害物质”,只有尚未被破解的生物密码。这些研究聚焦于“以毒攻毒”的创新理念,在科学家的巧妙设计下,病毒、细菌和砒霜等从传统认知上的危险“毒物”,转变为抗癌的精准医疗武器,实现对癌症的精准打击。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科学家们的智慧,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以毒攻毒”的治疗策略将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待这些疗法能够尽快惠及更多患者,为全球抗击癌症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423-5
[2]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049-7
[3]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158-8
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放疗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陈一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放疗科 主治医师 袁保滢
编辑:rain
题图图源:摄图网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4DZ2304000)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