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1分钟“揪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这一创新成果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分析化学》《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等国际权威期刊,并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破解多项技术难题

面源污染作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其监测治理长期面临技术挑战。

质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程劼带领团队,针对流动水体中污染物种类多、含量低、干扰物多等难点,在材料、技术和装备领域实现三重突破。

“我们开发出具有分子识别与信号增强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能够同时捕获多类污染物。相比传统吸附剂,新材料稳定性提升5倍以上,显著提高了对污染物的传感性能。这种材料可实现对水体中的抗生素、农药残留等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富集与‘分子指纹’信号增强,可作为后续进行高灵敏传感分析的基础功能材料。”程劼说。

在多靶标动态识别技术方面,团队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实现了对3类9种农药(包括有机磷类、烟碱类、苯并咪唑类)和3类10种抗生素(涵盖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的特异性识别与同步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纳克/毫升级(ng/mL),相当于在1毫升水中检测出十亿分之一克的污染物,且响应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多类多种污染物同时动态识别的难题,为实现实时预警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集成自动采样、预处理、传感分析等模块,监测系统实现连续180天无人值守稳定运行。系统运维成本降低70%,显著提升了监测效率。全自动设计使得系统可在河流、沟渠、养殖塘等复杂水文环境中稳定运行,耐受零下2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防腐蚀设计更使其适用于高盐度水域。”程劼说。

示范应用成效显著

“传统监测方式依赖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耗时费力。新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运行,大幅减少了人力投入,有效提高了监测效率。在海河流域的示范工程中,人力成本降低约60%,监测频次却提高了3倍。”程劼说。

目前,该系统已在太湖、海河等流域投入示范应用,成效显著。

通过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并结合GIS技术生成污染热力图,系统预警准确率超过90%。在太湖流域的试点中,系统成功捕捉到水体中抗生素和农药残留的异常波动,为管理部门提供了精准的污染溯源依据。

该系统的研发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在环境监测领域带来了科学范式的转变。

“传统监测侧重于单一污染物的静态分析,而新系统通过多靶标动态识别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污染物的关联性分析。”程劼说。

结合污染热力图,管理部门可精准定位污染高发区域,制定靶向治理措施。例如,该系统可助力农药残留超标源头的精准溯源,使相关部门可快速对周边农田进行重点监管,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量。

在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不断应用于众多流域监测的基础上,团队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该规范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框架,填补了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面源污染智能监测领域的空白,而且推动了监测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程劼表示,下一步该系统将新增全氟化合物、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检测功能,进一步拓宽监测范围。同时,系统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在城市供水、饮用水源地等场景部署,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该系统还可在规模化养殖场推广,监测养殖尾水中的污染物,助力绿色养殖。广东某对虾养殖基地已计划引入该系统,以控制抗生素残留,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工程中,该系统可动态评估修复效果,为生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程劼说。

策划制作

来源丨科技日报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林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17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4日 下午4:15
下一篇 2025年5月14日 下午4:15

相关推荐

  • 爆火的“甲亢哥到底有没有甲亢?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给不认识他的朋友们介绍一下,“甲亢哥”(IShowSpeed)是一位小哥,由于直播风格夸张,情绪时刻处于“爆炸”状态,于是被网友戏称为 “ 甲亢哥 ”。 很多人估计早有耳闻,甲亢会眼睛大脖子粗,但自己又没得这些症状。 实际上,甲亢并不只是有这两种表现。 甲亢的各种身体表现,主要是由于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身体细胞,以及β肾上腺素能神经活性增强所致。 图片来源…

    2025年4月6日
    5300
  • 超市买到的口蘑并非蒙古口蘑,真正的蒙古口蘑快被人类采灭绝了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饶固(南京师范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在他笔下描绘过许多美食,其中,口蘑是他笔下着墨颇多的一种食材。汪曾祺在作品《菌小谱》中提到口蘑种类繁多,有黑蘑、白蘑、鸡腿子、青腿子等等,对白蘑的赞美之词尤多。 汪曾祺曾在张家口生活过四年,这个地方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河北省向内蒙古过渡地带,拥有大片的草原…

    2025年4月29日
    2500
  • 每10人中就有1人中招!胃酸反流,久了可能致癌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显示,我国18~64岁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达10.5%,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人患病。但由于症状多样且易被忽视,许多人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今天,我们就来全面了解这一“隐形杀手”,并教你如何科学应对。 胃食管反流病不只是“烧心”那么简单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酸、胆汁等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咽…

    2025年4月30日
    2500
  • 电脑运行如飞的真相大揭秘:操作系统如何变身“超级调度大师”?

    当我们使用电脑时,常常会同时打开多个程序。打开办公软件,打开上网浏览器,打开音乐播放器......诸多程序同时运行。但你是否想过,为何电脑能有条不紊且快速地响应各个程序的指令?这背后发挥关键协调作用的,正是电脑的“管家”——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 图源:Pixabay 操作系统有很多,比如Windows、macOS、Linux…

    2025年3月8日
    23400
  • 知名演员“热休克"去世?医生提醒:冬季易发,洗澡务必注意

    最近日本女星中山美穗被发现在浴室里不幸逝世,种种迹象表明,夺取她生命的是“热休克”,这种冬季易发生的意外伤害,需警惕! 一、休克是怎么回事儿? 休克是由于有效的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的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 通俗地说,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市,那么血管就如同城市里的水管,当某些原因导致水循环系统里缺水,人体这座城市由此…

    2024年12月17日
    26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