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也能“水上漂”?古人“向水借田”的智慧‌

“小满小满,江河渐满”,水是农业的命脉,沁润了土壤,滋养了作物。但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千百年前的古人却另辟蹊径,将“田地”搬到了水面之上,创造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耕作方式——这便是中国特有的葑田。

它如同悬浮于水面的绿毯,既化解了“水乡无地可耕”的困局,又展现出古人“向水借田”的生存智慧。这种水上农田究竟如何形成?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01 泛之以游菰:葑田的起源

葑田,又名“架田”,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耕作方式。它的诞生与水乡环境密不可分。在河网密布的江南地区,土地稀缺且易涝,而茭白、荷花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多年生长后会在水面形成厚实的植物层。古人发现,将这些植物根系与淤泥混合而成的漂浮板块(称为“葑”)加以固定,便可直接播种作物。

华南农业博物馆中的葑田场景(倪根金摄)

最早的葑田记载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晋代郭璞在《江赋》中以“标之以翠蘙,泛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等生动笔触,描绘了由葑泥铺就的木筏(游菰)漂浮水面,其上芒种、嘉蔬(均为水稻古称)与菱荷、水蓏等水生植物随波摇曳的生态图景。其中“鳞被菱荷,攒布水蓏”写尽植物群落之繁茂,“随风猗萎”则道出葑田随水位浮沉的特性。

中唐诗人秦系在《题镜湖野老所居》中留下“路细葑田移”的绍兴镜湖实景记录,印证葑田在浙东地区的实际应用。盛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七中“波漂菰米沉云黑”的苍茫意境,恰是对大面积葑田景观的诗意写照。晚唐元稹《和乐天十八韵》中“茭葑绿文茵”的描写,则展现了葑田如同绿色地毯般铺展水面的独特景观。

这种依托植物根系自然固结形成的“天赐浮田”,无需人工开垦即可随水位升降调节高度,巧妙解决了江南水乡土地稀缺问题,堪称中国古代滨水先民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结晶。

02 附架而种:葑田的演进

天然葑田虽便利,但依赖植物自然生长,面积有限且易被水流冲散。宋代起,古人开始改进技术,发明了“人工葑田”。用竹木编成筏架,填充淤泥与水草,形成可移动的浮岛农田。

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中首次记录了葑田的构造:“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于水上,彼人谓之菰葑。刈去其中,便可耕治,俗名葑田。”

南宋陈旉《农书》则更加详细解读了这一构造:“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溺。”

元代《王祯农书》有言:“架田,架犹筏也。”可见葑田的取名是就其种植所用的泥土来自葑泥而言,而架田的取名则就其结构系木筏而言,进一步凸显了“人工葑田”技术的成熟,这种将作物移植到木筏上进行种植的方式,既不必灌水又不怕水淹。

《王祯农书》架田图

充满诗情画意的宋代,这项水上农业技术还引发了诸多文人的雅趣。南宋诗人范成大“小舟撑取葑田归”的诗意画面,在北方官员眼中却成奇闻异事。《苕溪渔隐丛话》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苏州某北方籍县令在任时,有人报案称夜间田地被人偷去数亩,县令勃然大怒,认为是报案者在戏耍自己,立马将其抓了起来。直到有人告诉他葑田可漂浮移动的真相,方才化解了这个误会。

无独有偶,南宋大诗人陆游入蜀时,更是在湖北江段遇见了让他叹为观止的一幕:当他所乘坐的小船进入长江主航道后,偶遇一座巨型水上漂浮社区——这座木筏长150多米、宽30多米,居住着三四十户人家。筏上不仅有房屋、妻儿家眷和鸡犬牲畜,还配备了舂米工具,甚至规划出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更设有供奉神灵的祠堂。撑船人透露,这还算小型筏田,更大的会在筏面铺设土层种植蔬菜,或开设酒馆,但因体积过大无法通过三峡险滩,只能在长江中下游航行。

诗人笔下的“水上村落”是否真实存在,今天已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葑田已然摆脱自然限制,可规模化建造。葑田的出现,大大缓解了当时日渐突出的人地矛盾,但是无序发展也一度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用水造成了负面影响。著名的杭州西湖有宋一代就饱受葑田困扰,从北宋的苏轼到南宋的周淙,都曾整治过西湖葑田泛滥的现象,侧面可看出当时葑田的“野火燎原”之势。

随着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的流逝,如今不少人对葑田已经感到陌生,不过它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守护着我们。这从何说起呢?下期为您解开谜题。

作者: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科技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审核杜新豪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青年研究员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策划:翟国庆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中国土壤学会历史与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83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21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5年5月21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

  • 地下“农场主”、海洋“清洁工”…你不知道的自然界”劳模”

    引言:自然界的劳动密码 在地球38亿年的生命史上,动物界的”劳模”们早已构建起精密的劳动体系。从地下王国的建筑师到海洋清洁工,从空中快递员到沙漠工程师,这些自然界的劳动者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 PART1 地下世界的建造大师 白蚁的混凝土王国 在非洲广袤无垠的稀树草原上,白蚁们建造的巢穴以其宏伟壮观而著称,这些巢穴的高度可以达到惊人的8米…

    2025年5月3日
    4300
  • 1.6万年前的人类长啥样?来,给你看ta“照片”

    日前,论文《中国南方娅怀洞遗址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面貌复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对距今约1.6万年的广西娅怀洞遗址古人类头骨进行几何形态分析和三维面貌复原。 图片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广西是著名的古人类化石产地之一,是现代人类出现和演化的关键区域。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人员在该遗址发掘了旧、新石器时代不同…

    2025年4月2日
    10400
  • 《诗经》中的“熠耀”是啥?先秦人:萤火虫,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漆黑的森林中,远处突然出现了一道银色的光芒,那是一个守护神,带来了希望和指引。” 这是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一个情节,但其实也是我们人类的写照。在蜡烛和电灯发明之前,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之后,就意味着黑暗的到来。但是渴望光明的我们,又总是能在黑夜中找到一些会发光的物体。围绕着这样的夜光现象,也就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01 萤火虫和“蓝眼泪” 萤火虫会发出…

    2024年12月18日
    23600
  • “百毒不侵”的秃鹫:没谁比我更能胜任“清道夫”了

    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一场激烈的搏斗刚刚结束。狮子捕杀了一只羚羊,但它并没有吃完,留下一具庞大的尸体。这时,一群秃鹫从天而降,它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享用这顿“免费”午餐。 秃鹫,一种体格巨大、雄壮矫健的鹰科猛禽,以食用腐肉为生。身长大约1.2米的成年秃鹫,张开两只翅膀时,翼展可以达到惊人的3米左右。大多数秃鹫头顶秃秃的,脖子上几乎也没有羽毛,这让人们对它们的第一…

    2024年12月25日
    24500
  • 业主因电梯故障不幸身亡!电梯遇险怎么办?自救法则学起来→

    2月18日晚间,云南省昆明市一小区电梯疑因故障冲顶,导致59岁业主韦某不幸身亡。 电梯冲顶为何伤害如此大? 电梯发生冲顶时,会急速上升,导致人处于超重状态。在电梯冲顶的瞬间,人由于惯性持续上升,头部有可能会撞上电梯顶部,之后又会重重摔落到地板,后果严重。 相对于坠落,冲顶更为可怕并非因其给人体造成的伤害更大,而在于二者保护装置的差异。 当电梯不正常下坠时,至…

    2025年2月24日
    20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