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1日,我国科考领域针对青藏高原最大无人区——可可西里的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当天,由国家组建的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共计60余名成员,自青海省西宁市出发,驱车深入可可西里腹地。
可可西里,这片坐落于青藏高原心脏地带的广袤之地,因其人迹罕至而被誉为“人类禁地”与“神秘领域”。作为地球上尚待深入探索的少数区域之一,可可西里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地质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填补青藏高原科研的唯一空白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作为地球上最高且最大的高原,它一直是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及气候学等众多自然科学研究的焦点。
自1973年起,中国科学院便组建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该地区展开了详尽的调研。然而,由于可可西里地区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且交通闭塞,它成为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唯一的未探索区域。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条件有限。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宋健高度重视此次考察,多次指出:“可可西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深厚的学问,极具吸引力。这项工作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意义重大。”
此次考察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局及青海省联合组织。据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地理学专家武素功所述,考察队共有32名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考察内容涵盖地质、地理、矿产、湖泊、冰川、冻土、大气、环保、古生物、等27个专业领域,计划野外考察时长为3个月。
专家们认为,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将填补多个研究领域的空白,丰富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的资料库。鉴于该地区的独特性及所获取资料的不可替代性,此次考察对于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环境变迁、生物区系形成、自然地域分异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勇闯“鬼门关”
为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自1989年5月初至6月11日,可可西里科学考察预备队的副领队李炳元、张以茀及丁学芝等十位队员,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展开了长达43天的周密预备调研,为后续的大规模科研活动铺平了道路。
当预备队抵达卓内湖畔时,天空骤降鹅毛大雪。面对物资短缺的严峻形势,副领队张以茀冷静分析了局势,指出在变幻莫测的天气中原地等待无异于“坐以待毙”。他果断决策,要求队伍不分昼夜,全速向青藏公路挺进。在他的有力指挥下,预备队于清晨8时整出发,历经3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次日傍晚时分成功脱险,安全抵达青藏公路。
随着科考项目的正式启动,探险队员们乘坐汽车从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西行,穿越西石峡,翻越日月山,绕行青海湖,进入广袤的柴达木盆地,最终抵达格尔木。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的西大滩上,他们一边开展科学考察工作,一边逐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和生活节奏。
正式科考的首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气温骤降至零下5℃,伴随着狂风肆虐和暴雪纷飞,许多队员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头晕目眩、四肢无力。青海省相关部门迅速派出慰问团队,为队员们加油鼓劲,助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为期9天的适应性训练后,探险队于6月3日离开西大滩,沿途经过昆仑山口、沱沱河、温泉兵站等地。自6月5日起,队伍正式向长江源头进发。完成长江源头调研任务后,他们再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探访了荀鲁克措、岗齐曲、乌兰乌拉湖、西金乌兰湖、勒斜武担湖、太阳湖、五雪峰、库赛湖等自然景观,最终再次驶上青藏公路,并于8月23日顺利返回西宁,整个科考活动历时95天。科考队深入探索了总面积为75000平方公里的广阔考察区域。
在艰苦的实地考察中,科考队员们不畏艰难,精心收集并整理了上万份珍贵的数据与标本。随后,他们通过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成功编纂完成了多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著作,其中包括《可可西里地质概览》《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等。
再次出征可可西里
2019年12月21日,可可西里极端区域盐湖研究项目负责人许建新率队,深入该区域主要湖泊开展系统性科学考察。此次行动作为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中的盐湖专项任务,由10名科研人员组成,分别从青海五道梁与二道沟出发,历时22天,克服高海拔、严寒及缺氧等重重挑战,圆满完成了超过5600公里的考察任务。
此次考察范围覆盖苟鲁错、特拉什、乌兰乌拉、明镜、西金乌兰、卓乃、太阳、勒斜武担、可可西里、可考、库赛、海丁诺尔、新生、小盐湖等十四大湖泊。科研人员现场测定了湖水pH值、溶解氧、电导率、盐度、氧化还原电位、大气压、水温等理化参数,并采集了湖水及湖底沉积物样本,更首次在极端环境中获取了湖水微生物样本。
数据分析显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水体总体呈现淡化趋势,这与青藏高原近年来暖湿化导致的冰雪加速融化及降水量显著增加相吻合。卓乃湖外泄导致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及新生湖湖面显著扩张,几近相连。这一系列盐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亟待持续监测与深入分析。此外,考察还收获了盐湖区域湖泊变迁的最新数据,为理解自然状态下现代盐湖演变规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来源:环球网、《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北京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