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光机 | 35年前的今天,我国首次对可可西里进行科学考察

1990年5月21日,我国科考领域针对青藏高原最大无人区——可可西里的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当天,由国家组建的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共计60余名成员,自青海省西宁市出发,驱车深入可可西里腹地。

可可西里,这片坐落于青藏高原心脏地带的广袤之地,因其人迹罕至而被誉为“人类禁地”与“神秘领域”。作为地球上尚待深入探索的少数区域之一,可可西里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地质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填补青藏高原科研的唯一空白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作为地球上最高且最大的高原,它一直是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及气候学等众多自然科学研究的焦点。

自1973年起,中国科学院便组建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该地区展开了详尽的调研。然而,由于可可西里地区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且交通闭塞,它成为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唯一的未探索区域。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条件有限。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宋健高度重视此次考察,多次指出:“可可西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深厚的学问,极具吸引力。这项工作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意义重大。”

此次考察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局及青海省联合组织。据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地理学专家武素功所述,考察队共有32名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考察内容涵盖地质、地理、矿产、湖泊、冰川、冻土、大气、环保、古生物、等27个专业领域,计划野外考察时长为3个月。

专家们认为,对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将填补多个研究领域的空白,丰富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的资料库。鉴于该地区的独特性及所获取资料的不可替代性,此次考察对于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环境变迁、生物区系形成、自然地域分异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勇闯“鬼门关”

为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自1989年5月初至6月11日,可可西里科学考察预备队的副领队李炳元、张以茀及丁学芝等十位队员,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展开了长达43天的周密预备调研,为后续的大规模科研活动铺平了道路。

当预备队抵达卓内湖畔时,天空骤降鹅毛大雪。面对物资短缺的严峻形势,副领队张以茀冷静分析了局势,指出在变幻莫测的天气中原地等待无异于“坐以待毙”。他果断决策,要求队伍不分昼夜,全速向青藏公路挺进。在他的有力指挥下,预备队于清晨8时整出发,历经3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次日傍晚时分成功脱险,安全抵达青藏公路。

随着科考项目的正式启动,探险队员们乘坐汽车从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西行,穿越西石峡,翻越日月山,绕行青海湖,进入广袤的柴达木盆地,最终抵达格尔木。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的西大滩上,他们一边开展科学考察工作,一边逐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和生活节奏。

正式科考的首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气温骤降至零下5℃,伴随着狂风肆虐和暴雪纷飞,许多队员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头晕目眩、四肢无力。青海省相关部门迅速派出慰问团队,为队员们加油鼓劲,助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为期9天的适应性训练后,探险队于6月3日离开西大滩,沿途经过昆仑山口、沱沱河、温泉兵站等地。自6月5日起,队伍正式向长江源头进发。完成长江源头调研任务后,他们再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探访了荀鲁克措、岗齐曲、乌兰乌拉湖、西金乌兰湖、勒斜武担湖、太阳湖、五雪峰、库赛湖等自然景观,最终再次驶上青藏公路,并于8月23日顺利返回西宁,整个科考活动历时95天。科考队深入探索了总面积为75000平方公里的广阔考察区域。

在艰苦的实地考察中,科考队员们不畏艰难,精心收集并整理了上万份珍贵的数据与标本。随后,他们通过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成功编纂完成了多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著作,其中包括《可可西里地质概览》《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等。

再次出征可可西里

2019年12月21日,可可西里极端区域盐湖研究项目负责人许建新率队,深入该区域主要湖泊开展系统性科学考察。此次行动作为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中的盐湖专项任务,由10名科研人员组成,分别从青海五道梁与二道沟出发,历时22天,克服高海拔、严寒及缺氧等重重挑战,圆满完成了超过5600公里的考察任务。

此次考察范围覆盖苟鲁错、特拉什、乌兰乌拉、明镜、西金乌兰、卓乃、太阳、勒斜武担、可可西里、可考、库赛、海丁诺尔、新生、小盐湖等十四大湖泊。科研人员现场测定了湖水pH值、溶解氧、电导率、盐度、氧化还原电位、大气压、水温等理化参数,并采集了湖水及湖底沉积物样本,更首次在极端环境中获取了湖水微生物样本。

数据分析显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水体总体呈现淡化趋势,这与青藏高原近年来暖湿化导致的冰雪加速融化及降水量显著增加相吻合。卓乃湖外泄导致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及新生湖湖面显著扩张,几近相连。这一系列盐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亟待持续监测与深入分析。此外,考察还收获了盐湖区域湖泊变迁的最新数据,为理解自然状态下现代盐湖演变规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来源:环球网、《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北京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83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21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5年5月21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

  • 长“三头六臂”的不一定是哪吒,也可能是无人机?

    在神话故事中,哪吒通过三头六臂的形态,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战斗力。这种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在浙江大学邹俊教授课题组的努力下成为了现实。通过柔性、可自修复、可重编程的化学动态生长(以下简称“生长策略”),多能性无人机可以在给定位置生长出不同的“器官”结构,进而“分化”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无人机,任务完成后,这些结构又可以被收回而消失不见。该“…

    2025年5月3日
    3900
  • 地摊火锅“出圈”,谨防“餐桌炸弹”!关于卡式炉的安全提醒→

    一台卡式炉、一口铁锅、一张折叠桌、几把折叠椅、几副碗筷…… 地摊火锅越来越受大家喜爱 然而看似身量小巧无害的卡式炉,如果使用不正确,它的“威力”可不小。 近日,又有卡式炉爆炸事件发生。来看一下消防人员的实验和安全提醒。 消防人员将卡式炉气罐切开一个2毫米左右的小口,放进卡式炉内,模拟气罐泄漏状态,观察是否会发生爆炸。 将卡式炉点燃明火,实验不到三分钟,“嘣”…

    2024年12月12日
    35000
  • 花粉暴击预警!这些地区即将进入过敏高发期,防护指南请收好

    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然而,在绚烂多彩的背后,也悄然伴随着花粉过敏的困扰。那么,为什么春季会成为花粉过敏的高发期?我们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呢? 随着气温回暖,花朵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的花粉成为过敏体质者的头号“敌人”。 花粉过敏,又称花粉症,是一种常见的春季过敏性疾病,其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眼睛红肿、发痒以及咳嗽等,甚至还可能引发哮喘。…

    2025年3月18日
    9200
  • “力不从心”不只是个成语?还暗藏生物力学“玄机”

    成语“力不从心”,意思是指心中想做某事而力量达不到或无力去做。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长期驻守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为汉朝稳定边疆、联络西域诸国立下赫赫功劳。他在西域经营长达30余年,晚年时因年老体衰,思念故土,于是上书汉和帝请求返回中原。他在奏疏中写道:“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如果突然发生暴乱,以我的…

    2025年4月23日
    5100
  • 40余年首次!潮白河出现“Beijing”新物种,它是谁?

    今年1月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发表了采自北京地区的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这是自1981年以来,时隔40余年北京地区再度发现鱼类新物种。 全球第一个以新式拼音“Beijing”命名的鱼类物种 北京花鳅(Cobitis beijingensis)是全…

    2025年2月28日
    14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