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指发生于颊黏膜、上下龈、硬腭、舌和口底的恶性肿瘤。
刘先生,50岁,一天早晨刷牙时发现口腔黏膜白斑,分布在颊黏膜、硬腭、舌等处,辗转多家医院求医问药,多位权威医生建议患者密切观察、改善口腔卫生、停止吸烟、少量饮酒、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半年后,刘先生的口腔黏膜白斑多数消退。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颊黏膜、上下龈、硬腭、舌和口底的恶性肿瘤。口腔癌中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约占95%。因此,口腔癌的狭义概念是指口腔鳞癌。口腔癌的广义概念包括唇癌、唾液腺癌、口咽癌。
1.不良嗜好 长期吸烟、饮酒、嚼槟榔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
2.口腔卫生差 口腔卫生习惯差,为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及其前体形成;加之口腔炎,一些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种种原因可能会促进口腔癌发生。
3.异物长期刺激 牙根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产生慢性溃疡乃至癌变。
4.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过度,诱发口腔癌。还有研究认为,口腔癌与其他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关,如锌。另外,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取量不足可能与口腔癌有关。
5.口腔黏膜白斑和红斑 口腔黏膜白斑和增生性红斑通常是癌前病变。
罹患口腔癌主要是因为口腔黏膜细胞长期受到内、外因素影响导致变异。外在因素为吸烟、喝酒、吃槟榔、佩戴不适当的假牙、尖锐边缘的蛀牙、慢性感染及日光曝晒等。内在因素有遗传因素、基因突变、人体免疫力下降等。
口腔癌的形成是多阶段变化的,先由正常组织异常变异或增生,形成溃疡、白斑、红斑及疣状上皮增生等癌前病变,或因长期口腔炎症刺激或接触物毒性反应使细胞基因突变,进而转变为快速增生的癌细胞,最后形成口腔癌。还有部分口腔癌直接由基因突变细胞增生而形成肿块、小溃疡,其生长速度非常快,常在1~2月就可变成最大径在1~2厘米的肿块。口腔癌的肿块一般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所以有上述症状需要及早看医生并做病理检查,才不会耽误病情。
1.口腔内出现肿块、结节。
2.口腔内出现白色、平滑式鳞状斑块。
3.口腔内出现红色斑块及溃疡、炎症等,且较长时间不能痊愈。
4.口腔内无明显原因反复出现出血。
5.口腔内无明显原因出现麻木、灼热或干燥感。
6.说话或吞咽困难。
1.黏膜溃疡迁延不愈及质地改变 颊黏膜内侧发生白色溃疡或水疱,常发生于有压力、睡眠不好或饮食习惯改变之际,一般2周内会痊愈;超过2周未痊愈者,必须检查排除上皮性细胞癌发生的可能。
2.口腔黏膜颜色改变 正常的口腔上皮呈粉红色,出现白色或红色等两极化颜色皆是不正常的。若出现红中带白,则是比较严重的状况,应高度怀疑癌变的发生。
3.快速增大的肿块、颜面部不对称及张口受限 口腔内任何快速变大的肿块,或是出现面部不对称、有肿大或肿块,甚至张口受限,下唇或脸部皮肤麻木等,都应怀疑有肿瘤发生的可能。
癌前病变是正常组织演变到癌的渐变过程,为人们提供了干预癌变进程、阻断甚至逆转癌变趋势的机会。
1.物理疗法 包括微波疗法、激光疗法、冷冻疗法、光动力疗法等。
2.手术疗法 癌前病变一般不主张采用扩大性手术,但必须对切除组织进行常规的病理检查。手术仅限于切除单发、局限、病损区面积较小、具有明显癌变倾向的病变。
3.生物疗法 暂处于试验阶段。
4.药物疗法 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等,常用的药物有维A酸及其衍生物、β胡萝卜素、环氧合酶抑制剂、Bowman-Birk抑制剂等。
刷牙后,面对镜子做口腔自我检查,顺序为由口内到口外、由上而下至颈部,用眼睛看黏膜和颜面有否变色及菜花样、皮革样、颗粒样或溃疡病灶;用手触摸口腔黏膜、舌头、颜面部及颈部有无肿块或硬块;注意颜面部的对称性及舌头运动是否灵活或受限制、唇部及颏部皮肤感觉是否异常、张口闭口是否有困难等。
自我检查若有可疑病灶或症状,应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1.戒烟限酒,改变嚼槟榔、爱吃烫食等不良嗜好。
2.注重口腔卫生,正确刷牙、预防龋齿,定期洗牙、清除牙结石等。
3.对于超过2周不愈的口腔溃疡,应高度重视,及时就诊。
4.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如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慢性光化性唇炎等。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癌症 防线》
本书主编:
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刘湘国
湖南省肿瘤医院教授 邹艳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