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即日起,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节气科普”系列原创内容,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
今天,我们迎来小满节气。如果说二十四节气像一首精妙的自然史诗,小满,或许是其中最具留白意境的篇章——以“将满未满”的姿态来定义万物生长过程的临界时刻,既蕴含着自然规律的生态密码,也彰显了中国古老哲学的智慧。那么,小满到底是怎样一种“满”呢?
01 小满是麦粒之“满”
民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北方冬小麦的籽粒在小满时节正进行着生命周期的“能量冲刺”。此时麦粒含水量从75%降至45%,形成独特的“乳浆-半固态”相变,小麦进入灌浆高峰期的过程对气象条件的变化极其敏感,差之毫厘便可能导致产量骤降。
现代农业气象研究表明,20-25℃是小麦灌浆的黄金温度区间,30℃以上的高温则会使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下降,呼吸消耗增加,导致“入不敷出”,籽粒干瘪。华北平原5月下旬常出现的“干热风”,正是灌浆期的致命杀手——当空气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而风速较大时,麦田蒸腾速率可翻倍。农谚“干热风,麦断根”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都是对这种气象灾害的朴素预警。
02 小满是桑蚕之“满”
每年小满节气,春蚕已完成4次蜕皮,进入末龄阶段。此时的蚕体内保幼激素水平达到峰值,其咽侧体持续分泌激素,强制蚕在5日内摄取相当于一生90%的桑叶量。这种高强度的进食行为,实则是丝腺发育的关键机制——只有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丝腺才能膨胀至占体重40%的生理极限,为后续吐丝结茧储备足够的丝蛋白。
江苏太仓双凤镇 “小满三朝丝上车”的农谚,是指蚕停食后三天内必须完成结茧,否则丝腺会因过度膨胀导致体腔破裂,农谚至今对蚕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03 小满是江河之“满”
中国江河也在此阶段迎来水量变化的微妙转折点。南海夏季风携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汽长驱直入,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激烈“碰撞”,在华南至江南地区形成持续性强降水。
江河里“满满”的水有三重来源:一是降水,如南海夏季风在小满期间水汽输送,转化为华南前汛期降雨;二是冰雪融水,青藏高原东部冰川在小满期间消融量增大,通过长江上游支流补给中下游河道;三是地下水补给,华北平原冻土层完全解冻,浅层地下水向河道渗透,海河流域主要河道基流量提升。
04 小满是水土之“满”
上文提到,此时北方冬小麦进入灌浆关键期,南方早稻需应对暴雨威胁,水资源的精确调控成为农业成败的核心命题。
在干旱的关中平原,小麦灌浆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但同期降水量却达不到小麦的需水量,灌溉就成为刚需。与此同时,湿润的珠三角面临截然相反的挑战,早稻分蘖期需保持3~5厘米浅水层。农民通过“车水”实现精准调控:脚踏翻车可将河水提入稻田,同时开沟泄洪防范内涝。这种排灌一体化的策略,使稻田水位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既满足水稻需水,又避免根系腐烂。
05 小满的哲学之“满”
正如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一命名实则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与生存哲学的深刻认知。“小满”,给人一种“刚刚好”的感受,不多不少,不亏欠,也不浪费,这是人生之道、哲学之道、智慧之道、也是自然之道。自然界通过“将满未满”的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效法自然规律,故不设“大满”。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人类对“接近完成”状态(约完成度90%)的心理满足感最强。这些均印证了“小满”的智慧。
留一分敬畏给自然,留一寸从容给自己。愿我们以节气智慧为舟,在快与慢、得与失的河流中,寻得生生不息的平衡之道。
作者: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审核:
陈云峰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研级高工
吴宇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 项目主管
策划:翟国庆 阎冬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中国气象学会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