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天文名词#余青松(1897年9月4日~1978年10月30日)是我国近现代天文学家,福建厦门人,他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者。余青松早年赴美深造,先后在理海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学习土木建筑和天文学。余青松最为人称道的科学贡献之一,是他于1926年提出的一种测定A型星绝对光度的光谱方法,这一方法被称为“余青松法”。1927年,余青松回国,主持创建厦门大学天文系,并任系主任。1929年,他调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主持紫金山天文台的筹建工作,于1934年创建了紫金山天文台,并在抗日战争期间主持该台的内迁工作,在昆明东郊建成凤凰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前身)。1947年后,他出国任职,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胡德学院等机构从事天文教学与研究工作,1967年退休为名誉教授。余青松晚年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星图,获得了广泛好评。他曾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位中国籍会士,他也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美国天文学会、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会员。为纪念他的贡献,第3797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图1、正在指导学生观测的余青松(右一),图像来源:History of Mount Olivet
图2、余青松晚年绘制的星图,图像来源:A Field Guide to the Stars and Planets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