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牛奶致癌还导致心脏病”?别信!

流言:“常喝牛奶会增加中国人癌症风险,还可能增加女性心脏病风险”

最近有个说法传播的非常广,“国外有最新的研究发现喝牛奶会增加心脏病和癌症风险”,内容分别引用2024年一项瑞典的研究——“与每天喝 0.5 杯( 100 毫升)相比,每天喝 2 杯( 400 毫升)牛奶,患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 5% ,每天喝 3 杯(600毫升)风险增加 12% ,每天喝 4 杯( 800 毫升)风险增加 21% ”及2022年的一项研究——“常食用乳制品者的癌症总体发病风险提高 9% ,肝癌发病风险提高 18% ,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 22% ”。

流言分析:并非如此。这是对研究的误读。

关于“牛奶增加心脏病风险”的研究和“牛奶增加中国人癌症风险”的研究都是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得到的结果是观察性结果,并不是因果关系。它观察到的只是这两件事情之间有关联,但是不是牛奶直接导致了心脏病和癌症,就无法判定因果关系了。

我国居民现在奶制品摄入量很低,更应该做的是多喝奶,喝足够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喝 300 克~ 500 克牛奶。

乳制品(包括牛奶,奶酪,酸奶等)营养丰富,很多人都会推荐我们喝牛奶。然而,最近有消息说,国外有最新的研究发现喝牛奶会增加心脏病和癌症风险。牛奶真的会导致心脏病和癌症吗?以后还能放心喝牛奶吗?

经常喝牛奶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消息提到的“牛奶增加心脏病风险”的研究是瑞典科学家做的[1]。这项研究分析了两项瑞典前瞻性队列研究中 100775 名参与者,从队列中获取了参与者的饮食、生活方式因素以及血浆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了牛奶摄入量对缺血性心脏病(IHD)和急性心肌梗塞(MI)风险的影响,并分析了牛奶摄入量与血浆中心脏代谢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

研究截图

在长达 33 年的随访中,共记录了 17896 例 IHD 病例, 10714 例 MI 病例。经过分析发现,与每天喝 0.5 杯( 100 毫升)相比,每天喝 2 杯( 400 毫升)牛奶,患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 5% ,每天喝 3 杯(600毫升)风险增加 12% ,每天喝 4 杯( 800 毫升)风险增加 21% 。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研究?

首先,这个研究分析的是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得到的结果是观察性结果,并不是因果关系。它观察到的只是这两件事情之间有关联,但是不是牛奶直接导致了心脏病,就无法判定因果关系了,也就是说并不表示喝牛奶就会导致心脏病。其次,我国居民奶制品摄入量很低,影响就更小了。这次研究里发现的结果,与每天喝 100 毫升相比,每天喝 2 杯( 400 毫升)牛奶患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才增加 5% ,每天喝 3 杯( 600 毫升)风险增加 12% ,每天喝 4 杯( 800 毫升)风险增加 21% 。而我们国家人均牛奶摄入量只有 240 毫升左右,且只有 24.2% 的人每日乳制品摄入量达标,因此增加的心脏病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实际上,有更高的研究证据显示,适量喝牛奶并不会增加心脏病风险。比如,一项系统回顾研究分析了不同乳制品(包括低脂/全脂乳制品、牛奶、奶酪、酸奶)与心血管疾病(CVD)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乳制品对主要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结果认为,每天乳制品消费不超过 200 克与全因死亡、CVD/CHD 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没有关联,包括牛奶、奶酪和酸奶,无论是全脂还是低脂[2]。

美国心脏病协会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膳食建议也指出,可以吃乳制品[3]。不过由于美国人的乳制品摄入量高,人均都接近 500 克/每天,它们推荐吃低脂或脱脂的乳制品。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普通成人每天摄入乳及乳制品 300g~500g ,而实际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十分之一,也仅为欧美国家实际平均摄入量的十五分之一。所以,目前并不用担心喝牛奶会导致心脏病啦。

牛奶增加癌症风险?

消息还说“喝牛奶会导致癌症”,这提及的是 2022 年的一个研究。

研究截图

这项研究通过国家癌症和死亡登记处的数据以及健康保险记录,追踪了中国十个不同地区的 51 万余名成年人的数据,分析了乳制品摄入量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这些人中,20.4% 的人经常(每周至少一次)食用乳制品(主要是牛奶),68.5% 的人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人群平均乳制品的消耗量为 37.9 克/天,而经常食用者的平均消耗量为每天 80.8 克/天。结果发现,经常食用乳制品者的癌症总体发病风险提高 9% ,肝癌发病风险提高 18% ,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 22% ,每天每多摄入 50 克乳制品,总体癌症风险、肝癌风险和女性乳腺癌风险就会分别提高 7% 、12% 和 17% [4]。

很多人一看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研究,而且有 50 万人的大样本,跟踪了将近二十年的长时间观察,就会担心是不是真的喝牛奶会导致癌症。其实,这也完全是多虑了。

跟上面那个心脏病的研究一样,这个研究也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的结果是观察性结果,不是因果关系,离最终下结论还较早。

而且,这个研究的数据从 2004 年开始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变化,比如,大家的肉吃得多了、酒喝得多了,烟抽得多了,运动少了,熬夜工作也多了,这些因素也会增加癌症风险。更何况这些年里,我们牛奶的摄入量增加的还不多,到现在才大约 27 克/天。牛奶喝这么少,却把癌症这么大锅甩给牛奶, 这未免太冤了。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牛奶致癌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说是因为牛奶中的性激素和血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但实际上,牛奶中的性激素和 IGF-1 含量很低,跟人体自身体内分泌的激素相比数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5]。实际上,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也不认为喝牛奶会导致癌症。比如,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喝牛奶会增加乳腺癌风险[6]。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最新的食物与癌症评估报告中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乳制品很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而有关乳腺癌、前列腺癌的证据不充分且相互矛盾[7]。因此,喝牛奶不仅不会致癌,还可能降低某些癌症风险呢。

要不要喝牛奶?

奶及奶制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钙等营养物质,可以满足全年龄段居民对营养的需求。充足摄入奶及奶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尤其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健康。正因如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喝 300 克~ 500 克牛奶。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CHNS(2018)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成年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为 27.9 克/天,远低于推荐量。正因如此,今年我国还发布了“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鼓励大家多喝奶。

所以,目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多喝奶,喝足够奶,不要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不敢喝牛奶了。

照“谣”镜

通过引用某些论文研究和数据来论证的某个说法,比较难以分辨是不是谣言。我们可以了解下“观察性研究”和“因果研究”的区别:1.干预与控制

观察性研究:研究者在观察性研究中不主动干预研究对象。他们仅仅收集数据,记录变量的自然状态,不控制实验条件。

因果研究:在因果研究中,尤其是实验性研究,研究者主动干预,通过随机分配或控制实验条件来测试假设,从而确定因果关系。

2.研究目的:

观察性研究:目的在于描述和关联变量,识别风险因素,或描述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因果研究: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变量是否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即确定因果关系。

3.结果的解释:

观察性研究:结果通常被解释为关联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解释为因果效应,因为研究设计允许研究者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ichaëlsson, K., Lemming, E.W., Larsson, S.C. et al. Non-fermented and fermented milk intake in relation to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to circulating cardiometabolic proteins in swedish women and men: Two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ies with 100,775 participants. BMC Med 22, 483 (2024).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4-03651-1

[2]Giosuè A, Calabrese I, Vitale M, Riccardi G, Vaccaro O. Consumption of Dairy Foo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2022 Feb 16;14(4):831. doi: 10.3390/nu14040831. PMID: 35215479; PMCID: PMC8875110.

[3]Lichtenstein AH, et al. 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 Dec 7;144(23):e472-e487.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 Epub 2021 Nov 2. PMID: 34724806.

[4]Kakkoura, M.G., Du, H., Guo, Y. et al.,(2022).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s in Chinese adults: an 11-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BMC Med 20, 134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2-02330-3

[5]范志红,李楠楠.乳制品消费与癌症风险控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1):78-82.

[6] https://www.cancer.org/latest-news/how-your-diet-may-affect-your-risk-of-breast-cancer.html.

[7]https://www.wcrf.org/dietandcancer/breast-cancer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70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5日 上午9:16
下一篇 2024年12月16日 上午10:59

相关推荐

  • 太空环境如何影响宇航员?心脏芯片揭示在太空待一个月,宇航员会出现这些变化

    图虫创意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两名宇航员的心态崩了,本来只计划出差 8 天,谁想到,由于飞船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8 天一不留神变成了 8 个月。不过下面这个消息可能会让他们更崩溃,最近科学家发现,在太空中滞留超过一个月,宇航员的心脏不仅会衰老,还会“跳不齐”。 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十分复杂,辐射、失重等环境都会对宇航员的健康造成影响。如何能更精准地研究…

    2024年12月28日
    5600
  • 这个东西餐桌上常见,小心它的“爆”脾气

    审核专家:周洪直 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 硕士生导师 无论是露营野炊、餐厅饭店,还是街头小摊,甚至家庭的餐桌上,都有它的身影。它就是卡式炉。作为一款便携式的小炉子,其凭借身材小巧、加热速度快,成为了餐桌上的宠儿。 来源:千库网 卡式炉是什么 卡式炉又叫卡磁炉,是一种便携式燃气炉。它主要以用灌装丁烷气为燃料源,液化气等气体也可以作为其使用燃料…

    2024年12月18日
    6800
  • 黑神话获奖!游戏中最真实的物理引擎是怎么实现的?简直不可思议……

    今年,我们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斩获了多个国际游戏奖项。最近,游戏又出了更新,不少人也是兴冲冲重新下回黑神话准备再体验一把八十一难。 然而有些人玩着玩着不免好奇,游戏中物理过程做的那么真实,比如水中涟漪、雪中行进痕迹等,这些是如何做到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又对物理学本身有什么启发?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游戏中的物理世界吧。 碰撞检测,虚拟…

    2024年12月17日
    6500
  • 孩子智商到底随爸还是随妈?遗传学专家来揭秘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语言中往往会说“母校”“祖国母亲”“motherland”(祖国),而不是“父校”之类的?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父母提供的遗传物质并不等量,母亲贡献的遗传物质更多! 动物细胞结构 对于大多数生物(真核生物),可以把其细胞分为细胞核与细胞质两部分。遗传物质不仅存在于细胞核,也存在于细胞质中。 线粒体与遗传遗传分两种,一种是孟德尔遗传(遗传物质…

    2024年12月18日
    5900
  • 花了上千年探索宇宙“身世”,科学家才得出“一声”BigBang~

    导读:现代的天文学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而在这场爆炸过去138亿年后我们的宇宙还在不断膨胀。天文学家究竟是如何确定宇宙源自于大爆炸的?又是怎样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呢?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这张照片中,捕捉到许多遥远的星系,其中一些星系是在宇宙大爆炸后仅6亿年后形成的。 我们知道,宇宙是全部时间、空间以及所有天体的总和,这些天体里也包括我们的地球…

    2024年12月28日
    4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