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节食会缩水吗?真相是...

吃的越多,胃就越大。吃的少了,胃就会缩水。那这是真的吗? 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

“吃的越多,胃就会越大”

人们在饱餐之后往往感觉胃口大开,饭量似乎也随之增长;而减少进食次数,又似乎能轻松让饭量缩减。所以有人就说:吃的越多,胃就越大。

流言分析

其实,并非如此。

胃的扩张并非无限制。当食物被消化并排空后,胃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变化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与饮食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长期进食量较少并不会使胃的体积减小;同样,短期内大量进食也不会使胃永久性地变大。

今天是 11 月 29日,也是胃癌关爱日。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公众对于饮食习惯与胃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因此身边也会充斥一些新的说法

比如人们在饱餐之后往往感觉胃口大开,饭量似乎也随之增长;而减少进食次数,又似乎能轻松让饭量缩减。所以有人就说:吃的越多,胃就越大。吃的少了,胃就会缩水。那这是真的吗?

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

胃,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腹腔内,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形似倒置的梨形囊袋。

胃,真的会越吃越大吗?节食会缩水吗?真相是...

胃壁由多层组织构成,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密布着大量腺体,负责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助消化。肌层则负责胃的收缩与舒张,使胃能够根据进食量灵活调整其容量。

胃的主要功能包括接受和储存食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分泌消化液、防御有害物质、运输食物以及排空。

事实上,胃确实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够根据食物的多少进行扩张和收缩。

在空腹状态下,胃的容量相对较小,大约在 50~100 毫升之间。然而,一旦开始进食,胃便会迅速扩展,其容量可迅速增加至 1200~1600 毫升,如大量进食后,胃壁在食物进入后逐渐扩张,胃壁变薄,胃的容量能够达到; 2000 毫升左右。

这种容量差异可达近 20 倍。然而,胃的扩张并非无限制。当食物被消化并排空后,胃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变化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与饮食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长期进食量较少并不会使胃的体积减小;同样,短期内大量进食也不会使胃永久性地变大。

当食物被消化殆尽,胃确实会恢复到空腹时的形态,呈现出轻微的收缩状态,这时人们往往会感到食欲下降。

但这一现象并非意味着胃真的“缩水”了,而是大脑在调节饥饿感,发出抑制食欲的指令。食欲的大小也并不仅仅取决于胃容量的大小,它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血糖水平的波动以及大脑皮质之间的神经调节等。因此,节食后食欲的下降,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胃的“缩水”。

有时候,我们感觉胃“越吃越大”,可能并非胃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心理作用在作祟。长期大量进食会使大脑逐渐适应这种进食量,并将其视为正常。因此,即使胃本身没有变大,我们也会感觉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满足饱腹感。

如何保持胃的健康?

为了克服这种心理作用,我们可以尝试逐渐减少进食量,让大脑逐渐适应新的进食量。同时,做到以下几点,也有助于保持胃部健康。

1

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是维护胃健康的基础。每天按时进食,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

2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可以延长进食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感知饱腹感;同时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适量饮水

适量饮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泄。餐前适量饮水可以增加饱腹感;餐后避免立即饮水,以免影响消化。

4

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这些食物。

5

控制盐分摄入

长期摄入过咸的食物不仅会导致体内钠离子超标,还可能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进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6

戒烟限酒

抽烟和喝酒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应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以保护胃的健康。

7

减少药物滥用

一些常见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类药物,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我们必须严格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对胃造成的健康风险。

8

重视公筷公勺

聚餐时忽视公筷公勺的使用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应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从源头上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有效预防胃部疾病的发生。

9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应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确保胃部的健康。

综上所述,“胃是否会越吃越大”其实是一个误解。胃本身并不会因饮食而永久性地改变大小,但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确实会对胃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持胃的健康和功能,我们应遵循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期节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照“谣”镜

“胃会越吃越大”这一谣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直观感受误导、心理暗示与习惯影响方面。这一类谣言大多缺乏科学依据,分辨此类谣言的关键在于警惕直观感受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科学资料、了解人体的相关生理机制来避免被误导。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617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6日 下午7:13
下一篇 2025年2月6日 下午7:13

相关推荐

  • 长期用他汀,有2个不良反应需要注意,如何预防?

    对于他汀类药物,很多人存在着误解。服用他汀有不良反应的风险,但是也有药效的获益。在面临疾病的威胁时,我们要综合衡量,而不能“盲人摸象”般地片面放大风险,而忽略获益。 一、基础用药的地位没有动摇 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溃,诱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多个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

    2025年4月23日
    2600
  • 从梦想到现实: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之旅

    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以及能源资源短缺等。在寻求解决方案的道路上,一项令人瞩目的科学突破应运而生——人工合成淀粉。 作者 段跃初 黄湘红 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以及能源资源短缺等。在寻求解决方案的道路上,一项令人瞩目的科学突破应运而生——人工合成淀粉。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内…

    2025年4月13日
    5200
  • 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到人体

    北京时间 3 月 27 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窦科峰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国际首个基因编辑猪肝脏人体异种移植研究工作。 北京时间 3 月 27 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

    2025年3月31日
    7200
  • 狐狸不是狸,扬子鳄不是鳄?古人是怎么给动物起名字的?

    汉代的《淮南子》中曾记载,长江里的鼍不会害人,而南海的鳄却是吃人的恶兽。 如果问大家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有的人会回答小猫、小狗,也有的人会回答狮子、老虎这样威风凛凛的猛兽,还有的人会回答矫健的鹰隼或是灵巧的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报出几个朗朗上口的动物名字不在话下。 虽然这些动物名字朗朗上口,但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一个名字也许并不是一种动物的名字,而是…

    2025年2月27日
    12900
  • 知名音乐人离世,曾因气胸多次住院!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警惕,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据媒体报道,知名音乐人方大同于2025年2月21日去世,年仅41岁。3月1日,据微博@賦音樂FUMUSIC消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顽疾5年, 方大同于2025年2月21日早晨,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前往生命旅程的另外一个领域,继续他的使命与梦想。他所留下的音乐与图画小说是永恒的精神财富。此前在2月13日,方大同还曾在微博发歌。 微博截图 据公开信息,方大…

    2025年3月2日
    15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