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血常规检测遇“果冻血”,原来红细胞也会“怕冷”

春节后的长沙,寒风一吹,体感温度“冻”感十足。而这种低温天气里,检验科可能会收到一些意外“小礼物”。

这不,近日,在长沙泰和医院,检验科就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血液标本,明明按照正常流程送检,但血液还是凝成了“果冻”,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测不出,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红细胞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不合……结果证实,这是标本发生了“冷凝集”现象。

血液标本:肉眼可见的凝块

那么,为什么抗凝的血液标本会出现“冷凝集”现象?遇到血常规标本出现“冷凝集”该怎么办?今天,长沙泰和医院检验科主任皮乐祥给大家聊聊这个相关话题。

一、什么是“冷凝集”?

“冷凝集”是临床检验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由冷凝集素引起的。在采血后,红细胞在低温环境的试管内聚集成团的现象,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更易见,严重者可表现为抗凝的血常规试管(EDTA抗凝管)的管壁上红细胞凝集呈细沙状。

“冷凝集”是一种可逆的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并不是采血不当因素造成的。

二、为什么出现“冷凝集”现象

冷凝集素是一种针对红细胞膜抗原的抗体,主要为IgM抗体,少部分是IgG、IgA型,在健康人体内效价比较低,一般不会引起红细胞冷凝集现象。

但是,当环境温度降低(32℃以下,特别是0~4℃)或者在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他恶性肿瘤、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体内,冷凝集素就可能会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抗原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当温度回升至37℃时凝集消失。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但血液“冷凝集”现象会导致红细胞相关参数(如RBC、HCT、MCV、MCH等)结果发生偏差外,对血型血清血实验(血型、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的结果也会产生干扰,对临床医生产生误导。因此,尽早发现并处理“冷凝集”标本至关重要。

三、如何破解冷凝集?

1、温育法:

将标本置于37°C温箱,温育30min到1个小时,立即上机检测。此方法操作简单,临床常用。此方法缺点是耗时相对较长,对于强凝集标本,可能纠正效果并不理想。

2、血浆置换法:

将血常规标本经3000r/min,5min离心处理,吸取上层血浆,加入37℃预温的仪器稀释液(用于稀释样本或试剂的液体)或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反复置换3次后上机检测。因置换过程中易同时吸走部分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会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于白细胞及血小板还需要参照第一次的结果进行报告。此方法缺点是操作较为复杂,耗时长,可以作为备选方案。

3、预稀释法:

采用仪器稀释液加入微型离心管(EP管)内,再置于37℃水浴箱温育30min,将经温育后的稀释液吸取未经处理的外周血进行混合后上机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对于冷凝集素滴度较高的血液标本效果也很好,显著优于直接孵育法和血浆置换方法。

4、机旁检测法:

患者重新采样,立即上机检测,在“冷凝集”出现之初即完成检测。缺点是需要再次采血,对于临床患者等不太适用。

四、冷凝集现象的临床意义是?

除了一些生理性的“冷凝集”现象,如气温低;在某些疾病状态时,也可以出现“冷凝集”现象,例如支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腮腺炎等,这些疾病可使冷凝集素滴度增高,从而导致“冷凝集”现象出现。

冷凝集现象不仅能够帮助诊断一些疾病,还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冷凝集性溶血。前面讲到,冷凝集反应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这在临床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

皮乐祥主任说:

冷凝集是医学检验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较低的温度下,因此在临床实验中,如果温度过低,也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

它不仅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疗信息。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冷凝集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现象,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泰和医院 检验科 李晓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32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中国“沙漠之王”白雪皑皑,网友炸锅求真相……

    近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入冬以来的首场雪。放眼望去,白雪覆盖在连绵的沙丘上,壮美如画,并形成沙漠雾凇奇观,引发网友热议。 那么,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下雪,究竟稀不稀奇?又是怎样形成的?12月16日,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气象专家来答疑解惑。 大漠落雪其实并不稀奇 据新疆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预报显示,12月9日至10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巴音郭楞蒙古自…

    2024年12月20日
    23200
  • 未来农业的黑科技:绿色智能肥料如何让庄稼“吃饱不浪费”?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农民伯伯,每天扛着化肥袋子在田里挥汗如雨。但无论怎么施肥,总有一半肥料“不翼而飞”——要么被雨水冲进河里“喂鱼”,要么变成温室气体“上天”,甚至让土壤越来越“挑食”。这不仅是你的烦恼,更是全球农业的痛点。 不过,中国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搞了个大新闻!他们研发出一种“会思考”的肥料——绿色智能肥料。它能像“营养管家”一样,精准捕捉庄稼的需求…

    2025年3月16日
    10500
  • 抗生素耐药,真就无计可施吗?未来的“超级细菌”解药→

    使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暴露在细菌感染的风险中。是否有一种生物同样让细菌感到恐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与细菌相克的角色呢? 今天,我们就来为您分享一个生态界神奇的病毒——噬菌体。 1 什么是噬菌体? 噬菌体(Bacteriaophage)是可以感染侵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吞噬”**的单…

    2024年12月25日
    20400
  • 南极正在变“绿”,但这可能是个坏消息

    当下,我国所处的北半球草木萌发,春意渐浓,我们感受着气温回升和自然界的复苏。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极,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我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正在这里开展着一系列的调查和监测活动,他们与冰雪和狂风为伴,试图去揭开这片白色大陆更多的秘密。 今天的南极大陆,看上去就是一个“不毛之地”。不过再恶劣的环境,依旧抵不住生命的奇迹。即使是如此寒冷的南极洲,依然…

    2025年3月16日
    9300
  • 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春断食”能实现“速瘦”?

    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揭晓!来看看流言和真相 1.“可降解塑料”随便丢掉就能自然降解 流言: “可降解塑料”可以随意丢弃,反正这些塑料在自然界中就会自然降解。 真相: “可降解塑料”这个名字其实误导了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大家往往认为这是一种“环保材料”,用完的这些“可降解塑料”制品可以随手扔掉。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所谓“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条件其实…

    2025年3月1日
    10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