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呕吐一年多,开颅手术取出寄生虫,原因竟是这种大家常吃的火锅......

说到牛蛙,那可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宠儿。鲜嫩多汁的蛙肉,无论是爆炒、红烧还是涮火锅,都让人垂涎欲滴。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美味的牛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隐形杀手”——寄生虫!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最近,网上有个案例让人触目惊心:一位网友呕吐了一年多,最后不得不开颅手术,结果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寄生虫!而他之前曾吃过牛蛙火锅。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牛蛙怎么会有寄生虫?如何预防寄生虫感染?

牛蛙里的寄生虫是什么?

牛蛙的肉质很鲜美,很多人都很喜欢。不过,牛蛙也可能携带寄生虫——裂头蚴。

裂头蚴并不是一种寄生虫的名称,它是某些绦虫在一个被称为“中绦期”的发育阶段的幼虫的总称,常见的有曼氏裂头蚴。

曼氏裂头蚴的成虫名叫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它跟大家熟知的猪肉绦虫算是亲戚。曼氏迭宫绦虫的最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狗,有时也会是虎、豹这类食肉动物。在这些动物的肠道内,迭宫绦虫的成虫可以寄生长达数年之久,并产生大量的虫卵。这些虫卵随着粪便进入水中,孵化成幼虫,然后沿着食物链进入蝌蚪体内。随着蝌蚪发育成为蛙,幼虫也发育成了裂头蚴。如果人食用被感染的蝌蚪或者蛙,幼虫就会进入我们人体。

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图片:《人体寄生虫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虽然人不是迭宫绦虫的最终宿主,但裂头蚴在人体里可不会老实待着,它会在人体不同部位间到处乱窜,给身体带来各种伤害,带来的损伤可能遍布全身。由裂头蚴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裂头蚴病,根据发病的部位,又可以大致划分为眼、皮下、口腔面部、脑和内脏五大类。

在中国,眼裂头蚴病的发病率最高,症状也颇为恐怖,病人的眼部会出现肿块并伴随各种严重不适。如果裂头蚴侵入的部位是眼球,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更可怕的是,裂头蚴还会侵犯大脑,严重时可能让人瘫痪。

有哪些感染途径?

感染裂头蚴的途径可不少。比如,有些人喜欢吃蛙类、蛇类,但处理方式不当,比如直接食用未经任何处理的蛙或者蛇的组织——喝蛇血、吞蛇胆、吃凉拌蛇皮,或者误饮了被带虫的剑水蚤污染的水,都有可能造成裂头蚴的感染。

还有些人还有生吞蝌蚪的“奇特”饮食爱好,这也容易造成感染。要知道,那些生吞蝌蚪能治病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反而会让人感染寄生虫。

除了吃,敷也会增加裂头蚴感染风险。在中国,超过半数的裂头蚴感染者都是由于敷贴生蛙肉而染病。因为流传蛙肉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所以很多人用生蛙肉敷在伤口或者皮肤脓肿上面,这也会导致感染。

如何预防寄生虫感染?

1

选对牛蛙

别贪便宜买野生牛蛙,那可是寄生虫的“大本营”。野生牛蛙携带裂头蚴的几率很高。有研究对广州市售蛙类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的感染率高达 51.92%(216/416),而养殖的感染率为 0 (0/1382);上海、太原等地抽检也发现,包括牛蛙在内的养殖蛙类裂头蚴感染率很低,抽查结果均为 0。

人工养殖的牛蛙,环境可控,寄生虫风险低得多。一定要去正规渠道买人工养殖的牛蛙,安全第一!

2

做熟牛蛙

裂头蚴在 56℃ 下 5 分钟就能被杀灭。所以,做牛蛙时,一定要确保蛙肉中心温度达到 70℃ 以上,持续加热至少 5 分钟。爆炒、涮火锅这些烹饪方式,很可能没法把食材彻底煮熟,很容易留下寄生虫隐患。

3

别生吃淡水水产

淡水水产的寄生虫风险本来就高,尤其是野生的。别轻易尝试生腌、刺身这类吃法,安全大于一切。

4

规范处理

养殖牛蛙携带裂头蚴几率很小,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很低,但并不是就可以放飞自我地吃。

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只有彻底熟食,才能杀死裂头蚴。自己做牛蛙时,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用专门的刀具、砧板处理生肉,防止交叉污染。要是手上有伤口,处理时最好戴上手套,避免寄生虫从皮肤钻进去。

5

冷冻杀虫

除了热处理,冷冻也能杀死寄生虫。把牛蛙肉放在-20℃ 以下冷冻 24 小时以上,就能有效杀死裂头蚴。

6

别迷信“杀菌神器”

特别提醒大家,酱油、山葵酱、白酒根本不足以杀死这些寄生虫,不要迷信它们的作用。

总之,牛蛙虽然好吃,但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能放心享受美食啦!

参考文献

[1] 蔺西萌,王中全.我国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特征概述[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06):467-468+471.DOI:10.13350/j.cjpb.2011.06.022.

[2] 张开仁, 王锐, 谷冠军, 等. 2010—2018 年湘西自治州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 19(2): 82.

[3] 冯洁萍,洪青,刘海娟等.广州市售蛙类裂头蚴感染及溯源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31(01):88-91.

[4] 陆璐,蒋守富,何艳燕等.2015~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市售动物食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8,16(01):23-25.

[5] 李轲,李丹,范文佳等.太原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状况和居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49(11):1316-1318.DOI:10.13753/j.issn.1007-6611.2018.11.008.

[6] 唐贵文, 陈艳. 不同理化因素对曼氏裂头蚴感染性的影响[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5): 368-371.

策划制作

作者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林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41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风光火”打捆外送?从输“煤电”到送“绿电”的转型之路

    编者按: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在“双碳”目…

    2025年3月18日
    8200
  • 科学时光机 | 电池的“诞生”居然要感谢青蛙?

    科学家的重要特质之一,在于他们对异常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与不懈探索精神。1786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中,使用外科手术刀触碰了一只已解剖青蛙腿上暴露的神经,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蛙腿瞬间剧烈抽动。这一意外发现激发了伽伐尼的朋友、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灵感。受此蛙腿实验的启迪,伏打在1800年前成功研制出人类历史上首个电池——伏打电堆。 同年3月20日,伏打…

    2025年3月21日
    7300
  • 一趴二拍三“滚”,掉进冰窟窿,记住这个能救命!

    12月10日,辽宁抚顺一中学生因穿越河面意外坠入冰河,女孩在刺骨的河水中挣扎。危急时刻,消防员穿戴好装备在冰面上匍匐前行,两名消防员先后来到女孩身边,尝试用棍子进行救援,但事发水域的冰面较薄,出现了碎裂,三人全部落入水中。 此时,又有2名消防员穿戴好装备跳入冰河中。4名消防员,有2名负责保护女孩的安全,另外2名消防员则用拳头不断击打冰面,选择能够承担大家体重…

    2024年12月17日
    22400
  • 一起“森”呼吸,探索高黎贡山的自然宝藏

    认识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起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呈东西走向的伯舒拉岭作为其山系一脉,在西藏与云南交界的横断山区因地壳运动的影响而转向,进入云南后被称为高黎贡山,并随之形成了南北走向,与我国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形成鲜明对比。高黎贡山海拔高度差异显著,最高处达到5,128米,而在我国境内的最低点则为210米。高黎贡山地理位置独特,其东侧紧邻怒江,西侧则是伊洛瓦底江支…

    2024年12月30日
    21800
  • 第50个!韶关丹霞山发现全新“大菇菇”

    近日,南方+记者从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获悉,历经5年研究,海南医科大学最终确认和发表了“丹霞丝盖伞”这种全新的大型真菌,这也是在丹霞山发现的第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在丹霞山发现的第50个新物种。这一发现不仅为中国菌物多样性宝库增添了新成员,也进一步彰显了丹霞山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独特价值。 2019年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学培训班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丹…

    2025年4月24日
    1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