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震频繁是大地震的前兆?玛巴洛沙韦能预防流感?2025年1月科学领域流言榜来了→

1.小地震频繁预示着大地震?

流言:俗话说“小震闹,大震到”,频繁的小地震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提前预警。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地球上平均每天都会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只有约 1%的地震能够被人类感知,而其中破坏严重的地震比例就更少了,例如在我国大陆,7 级以上地震平均 3 年 2 次。统计表明,尽管少数情况下小地震之后发生了大地震,但小地震活动和大地震并不存在显著的必然联系,无法作为准确的预报手段。其实,小地震活动与大地震的关系是地震预测领域的前沿课题,目前尚无科学定论。而且目前也尚无可靠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大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震级。此外,伤人的不是地震,而是不抗震的建筑!与其担忧小地震是不是大地震前兆,不如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学习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这些是我们当下就可以做到的,也是可以做好的,多次地震实践亦证明,这些措施减灾效果显著。

来源:科学辟谣

2.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可以预防流感?

流言:在没有感染的时候吃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能有效预防流感。

真相: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玛巴洛沙韦是一种用于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从而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玛巴洛沙韦在我国已获批适应证限定于流感患者,而非预防,其作用机制需要病毒进入机体后才能发挥效果。因此,**对健康的普通人来说,在感染之前吃是没有用的。**对大众来说,盲目使用玛巴洛沙韦,一方面可能出现副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病毒耐药性增加,对个体无益。患者在使用玛巴洛沙韦时应遵照医嘱指导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滥用,以保证药物安全有效。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3.草莓空心是打了膨大剂,食用对身体有害?

流言:草莓空心是因为打了膨大剂,对身体有危害不能吃。

真相: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草莓空心主要是由品种特性、栽培管理等原因引起的。比如甜查理等品种,其果肉密度本身较低,可能会导致出现空心。而结果期氮肥的使用量过大、缺乏硼元素、营养供应不足或采收太晚也会导致空心,这些都与使用膨大剂无关。膨大剂(如氯吡苯脲)是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对人体无害。正规生产销售的草莓生产过程中,膨大剂的使用量通常符合安全标准,不会出现过量使用的情况。事实上,适量使用膨大剂有助于果实生长,而过量使用反而会导致草莓果实发育不良,增加成本。

来源:科学辟谣

4.降压药伤肝肾,血压正常了就该停药?

流言:是药三分毒,老吃降压药会伤肝肾,血压恢复正常了药就可以停了。

真相: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有药品在上市前都经过大量临床研究与多轮验证,确保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会投放市场供患者使用。尤其是那些应用时间较长的药物,其副作用基本在可控范围内。在选药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基础疾病和其他用药情况,尽量减少药物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当血压或血脂控制稳定,说明药物治疗有效。但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疾病,会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存在,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稳定、持续的控制。若停用药物,血压、血脂必然反弹,这在药物上市前的大量临床研究中已得到证实,患者没必要拿自身健康做试验。所以,即便血压、血脂控制达标,仍需坚持用药,不必过度担忧药物副作用。

来源:腾讯较真

5.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旦开始就不能停?

流言:打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一旦打上,这辈子都别想停了。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胰岛素本身并没有成瘾性,是否长期使用胰岛素,取决于糖尿病的病情。治疗糖尿病时,可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血糖水平。如果仍无法达标,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药物治疗。若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就需要考虑胰岛素治疗。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分泌的胰岛素逐渐不足,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治疗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使用胰岛素是为了补充体内不足的胰岛素,不是因为“上瘾”。

目前糖尿病无法完全治愈,胰岛素的长期使用是为了控制血糖,以免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发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大家应当破除对胰岛素“上瘾”的错误认识,按照医生的建议,长期坚持治疗,以确保血糖在合理范围内,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健康。

来源:腾讯较真

6.只吃素就可以降血脂?

流言:血脂高就别吃肉了,顿顿吃素,血脂自然而然就能降下来。

真相:这种说法不正确。血脂升高不仅与饮食有关,更主要取决于身体的代谢功能。吃素对血脂的控制作用大约仅占 30%,其余 70%需要依赖体内代谢的调节。随着年龄增长,负责代谢血脂的酶活性减弱,导致血脂难以保持在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老年人即便饮食清淡,血脂仍偏高。

血脂水平与体重并无直接关系,很多瘦人也可能出现高血脂,这通常是代谢功能下降的表现。想要控制血脂,饮食调整在早期有一定帮助,但当血脂过高时,仅依靠饮食调节效果有限,尤其是完全吃素的老年人,可能因缺乏蛋白质而引发营养不良或肌少症等问题。因此,单靠吃素控制血脂既不科学,也不推荐。

来源:腾讯较真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毕雪梅 江苏省地震局 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信息与应急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

刘子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药师

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研究员 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副主任

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陈鹏 南开大学传播系 副教授

顾垒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本文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41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人类热衷于亲亲?这也许是“恋爱脑”的科学解释...

    当我们沉浸在浪漫的亲吻瞬间时,你可知道,人类接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一个简单的吻竟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情感表达。 NO.1 人类接吻的历史起源 目前,学界公认最早的浪漫性接吻记录出现在印度青铜时代的宗教文本中,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 在更早的公元前2500年,古美索不达米亚的粘土石碑就已经记载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接吻行为:一种是表达尊重和服从的礼节性亲…

    2025年2月16日
    8700
  • 总想要“贴贴”?多半是得了皮肤饥渴症

    总是想要跟别人“贴贴”,究竟是咋回事? 有些时候 你是不是突然有种冲动 想要“抱抱” 想要“贴贴“ 这说明啥? 说明你是真的“渴了” 这可能是“拥抱饥渴症” 医学上,“拥抱饥渴症”又称“皮肤饥渴症”,虽然它名字里带了一个“症”,但它并非是一种病,而是人类对身体接触和拥抱的渴望,在长时间缺乏接触后,产生的负面心理、生理反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举个简单的例子,…

    2024年12月30日
    12200
  • 以为是痔疮,结果是肠癌!竟是被这件常见“小事”给耽误了……现在知道还不晚

    最近有一则关于癌症的热搜:#医生称超 80%直肠癌最初被当痔疮#。 临床上有些直肠癌病例,便血一两年,自己一直想当然以为是痔疮而没有重视,耽误病情,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那么,“痔疮”和“直肠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详细来说说~ 痔疮不会导致肠癌 但便血的症状容易误导判断 痔疮很常见,所谓十人九痔。什么是痔疮? 痔疮,本质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血管(…

    2024年12月24日
    12600
  • 为什么排队总是选到最慢的?你可能踩中了隐藏的“倒霉定律”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看着旁边的队伍飞快前进,而你所在的队伍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总是慢吞吞的? 无论是超市结账、机场安检,还是食堂打饭,似乎你总能“幸运”地选到最慢的那一队。最费解的是,等你换到以为比较快的队伍时,原本的快队也会变慢。 难道这只是运气不好,还是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排队之谜”,看看为什么你排的队伍永远是最…

    2025年3月18日
    2400
  • 青蛙:我叫“孤寡孤寡”是在摇人,也算求偶

    我是咚咚喵 爱说话的动物实在是太好玩了! 本期动物科普 我们60秒走近会说话的青蛙! 一个夏夜,咚咚喵坐在村子旁边的小池塘边,看到一只青蛙正猛地跳上莲叶,叼住了一只蚊子。 咚咚喵:“啧啧,动作这么利索,昆虫杀手啊?” 青蛙低低地“呱”了一声:“那是当然,不然哪来的名声。” 咚咚喵:“可你天天蹲水边,没点新花样?” 青蛙:“抓虫子还需要花样?蚊子、苍蝇、飞蛾,…

    2025年3月20日
    2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