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定居南极的昆虫,到底有多可怕

北极已知的昆虫足有两千多种,而南极却只有一种原生的昆虫,这就是南极摇蚊(Belgica antarctica)。

唯一能定居南极的昆虫,到底有多可怕
图片来源:Yuta Shimizu / Osak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2022年年初,我有机会采访了一名曾到访北极地区斯瓦尔巴群岛,研究当地环境DNA的科学家。聊起第一次进入北极圈的感受,他说:“说实话,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蚊子。”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夏天,随着冻土的表层融化,蚊虫格外的多, “去之前我也期待着能在无人区里探险、找化石。但去了以后最大的感受却是蚊子,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然而相比北极,南极则荒凉得多。这里超过95%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一道全球最宽的海峡——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将南极洲与南半球其他大陆隔开。而南极绕极流则像是一道无形的结界,将暖流隔绝在南极洲之外。
这份荒凉也体现在昆虫的多样性上:北极已知的昆虫足有两千多种,而南极却只有一种原生的昆虫,这就是南极摇蚊(Belgica antarctica)。
唯一能定居南极的昆虫,到底有多可怕
虽然名字带“蚊”,但南极摇蚊其实属于摇蚊科,并不是那些我们熟悉的、会咬人的蚊子。南极摇蚊的成虫也没有翅膀和用于吸血的口器。(图片来源:Igor Gvozdovskyy/wikipediaCC BY 4.0
早在19世纪末,比利时南极科考项目(Belgian Antarctic Expedition)在南极半岛的热尔拉什海峡(Gerlache strait)附近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摇蚊。而随着之后的研究者的采样范围逐渐向南延伸,南极摇蚊的分布范围也一路南扩,超过了南纬69°。但从始至终,南极圈里只发现了这一种原生的昆虫

生存不易

想要生活在南极,寒冷是最大的挑战。即使不深入到南极点附近,只在(南极圈内)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极半岛上,冬季温度也可以达到零下数十摄氏度。但好在,厚厚的冰雪有时也可以成为绝佳的隔热材料。这里的陆地上刮着每秒十几米的强风,极夜时会经历每天19个小时的黑暗。在南极摇蚊的大部分生命中,它们都躲在冰雪下的土壤里,安然享受着冰雪的保暖效果。测量数据显示,在大约1厘米深的土壤中,一年有超过300天的时间温度都不会低于-2摄氏度,即使在最寒冷的几天,也不会低于-5摄氏度。
即使处在零度以下,南极摇蚊也有办法避免自己被冻成冰块。它们的血淋巴(昆虫的“血液”)中含有天然的抗冻剂,主要成分为赤藓糖醇、葡萄糖和海藻糖。原理类似冬天在街上撒盐融雪,这些成分可以让南极摇蚊体内液体的冰点降低,不至于在体内生成致命的冰晶破坏组织,尤其是破坏细胞结构。
唯一能定居南极的昆虫,到底有多可怕
图片来源:Unsplash
除了冷,南极还有另一种容易被忽视的致命问题——缺水。持续的零下温度不仅意味着体液会结冰,也让几乎所有可能获得的液态水都变成了固态。水是生命之源,但冰可不是。在寒冷的环境中,大部分生物都无法利用固态的冰。但南极摇蚊不仅拥有极强的抗脱水能力,它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一点。
与沙漠中生物抗旱的主要方式——减少水分蒸发不同。南极摇蚊会借助身体内与外界的蒸气压差异,让自己进入“保护性脱水状态”。研究者曾在实验室进行过测试,发现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南极摇蚊可以忍耐近70%的脱水,相比之下,人类失去体重2%的水后,认知能力就会受到损害了。
更重要的是,在极端脱水的情况下,血淋巴和细胞内液中“抗冻剂”的浓度会随之升高,这也能进一步降低熔点,避免结冰。整个脱水过程非常迅速,而当环境变暖,湿度增加,南极摇蚊幼虫又能迅速“复水”—— 幼虫可以忍受至少4个脱水-再水化周期,以适应自然的湿度波动。

对齐繁殖季

即使南极摇蚊可以保证自己不变成一坨冰块,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每一笔能量开支依然要精打细算——休眠就成为了一个很划算的选择。
对许多无脊椎动物来说,一般有两种类型的休眠。一种被称为静止期(quiescene),这个过程有点像蛇类的冬眠,主要由外部环境条件驱动。当外界环境足够恶劣,例如冷到一定程度,机体就会快速停止多余的生命活动,迅速进入静止状态,此时昆虫只需要少量的营养就能维持生命。等到春暖花开,机体又能迅速复苏,恢复活力。
而另一种休眠方式则没有这么“随便”,它被写在了生物的“原始代码”中,被称为滞育(diapause)。当幼虫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会主动停止发育,进入另一种休眠状态。此时,幼虫的细胞分裂几乎停滞,新陈代谢大幅减缓,直到迎来符合解除休眠的“程序条件”。一般来说,昆虫往往只会在滞育和静止期中采取一种策略,但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发现,南极摇蚊会结合这两种手段,度过南极难捱的冬天。
南极摇蚊的生命大约有2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幼虫的形式存在的。在第一年冬天,二龄幼虫就会进入静止期。静止期的优势在于灵活变通,一旦环境适宜,它们就能迅速复苏,抓紧一切机会发育长大。
然而到了第二年冬天,当南极摇蚊进入幼虫的最后一个阶段,应该准备化蛹成虫时,它们反而不急了。研究者发现,此时,南极摇蚊的幼虫会停止发育,转而进入滞育期。这个强制滞育阶段会随着冬天的低温开始而结束,此时幼虫才会慢慢开始化蛹,蜕变为成虫,并在第二年的夏天繁殖出下一代。
唯一能定居南极的昆虫,到底有多可怕
交配中的南极摇蚊(图片来源:R. E. Lee/Iryna Kozeretska et al., 2021)
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做法,其实是南极摇蚊为了抓住宝贵的繁殖季,采取的特别手段。
南极摇蚊破蛹而出后,成虫只能存活不到10天的时间,它们需要在短短几天内找到适龄的同类,完成交配并产下后代。因此,写在它们基因中的滞育“程序”,就变成了保证它们能在同一时期成虫,对齐繁殖季的钥匙
在第二年的夏天,雌性南极摇蚊会在苔藓和土壤中产下被粘液包裹的卵。(这些粘液也有抗脱水和保温的作用)。产卵过程会破坏雌性南极摇蚊的腹部,因此大部分摇蚊在产下唯一一批卵后不久就会死亡。大概40天后,这些卵会孵化出新的南极摇蚊幼虫,它们会堪称冰封的环境下,再次发挥自己的生存本领。
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800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日 上午10: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这届年轻人,已经被痛风盯上了……

    再年轻的身体 也禁不住你可劲儿折腾 这届年轻人 已经被痛风盯上了…… 根据2018年的数据,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达14.0%,其中男性患病率24.5%,女性仅3.6%,特别是青年男性,患病率高达32.3%。 图片来源:摄图网 晓得你要问: 为啥我尿酸不高也会痛风? 痛风石是不是一定要做手术? 管住嘴,痛风是不是 就不会发作了? 莫慌!我们先来看哈——…

    2025年3月20日
    8400
  • 这几类人容易患糖尿病,尽快预防

    糖尿病常被人们称为“甜蜜的杀手”,这是因为它作为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等严重后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了解,迫在眉睫。 糖尿病有哪些…

    2024年12月12日
    26800
  • 耳朵、眼睛发出这3个信号,心脏可能在“求救”!

    有些看似不起眼的身体变化,实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 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 耳朵和眼睛出现这3种变化,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 1、耳朵 大家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仔细看过自己的耳垂?要是发现耳垂上出现了一道折痕,可别不当回事,这可不是简单的皮肤褶皱,它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字,叫“耳褶心征”。 耳垂处在血液循环的末端,那儿的血管特别细。一旦“坏胆固醇”…

    2025年3月5日
    13800
  • 体检单上的“甲状腺结节”会癌变吗?别慌,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体检单上突然出现“甲状腺结节”几个字,很多人会吓得睡不着觉。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一样常见,每5个人里就有1-3个人中招。只要科学应对,完全不用慌! 先搞清这3件事,心里就有底了 1、甲状腺在哪儿? 益阳市中心医院专家介绍,它藏在脖子正前方,形状像蝴蝶,负责分泌调节新陈代谢的激素。如果摸到脖子有“小疙瘩”,可能就是结节。 2、结节≠癌症 我国甲状腺疾…

    2025年4月23日
    2700
  • 吞咽困难别忽视!一文读懂食管癌的治疗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编者按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进一步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本刊特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开展征文活动,并遴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老张最近吃饭总感觉“噎得慌”,尤其是吃馒头、米饭时,食物仿佛卡在胸口下不去。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不好,直到连喝水都困难时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

    2025年4月18日
    2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