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AI算法赋能医疗,截瘫患者重新站起来了

脊髓损伤被称为“医学界的珠穆朗玛峰”,每一条受损的神经纤维背后,都牵动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当脊髓这个连接大脑与身体的“信息高速公路”遭遇事故或疾病时,截瘫患者不仅失去行动能力,更可能面临泌尿系统感染、肌肉萎缩、压疮等多种并发症。传统治疗手段如物理康复、神经修复药物等,往往只能延缓病程进展,却难以实现功能重建。

然而,2025年初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彻底改写了这一领域的医学历史——全球首例完全截瘫患者通过微创脑脊接口技术重新站立行走,标志着人类在神经科学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技术革命:解码神经信号的“数字桥梁”

这项名为“脑脊接口”的技术,其核心在于构建一条跨越脊髓损伤区域的“神经旁路”。研究团队通过微创手术,将直径仅1毫米的柔性电极精准植入患者大脑运动皮层和脊髓硬膜外区域。当患者产生行走意图时,电极实时捕捉大脑发出的电信号,经轻量级AI算法解码后转化为电刺激指令,绕过受损脊髓直接激活下肢运动神经元。这一过程从信号采集到动作执行仅需50毫秒,几乎与健康人体的神经传导速度同步。

手术本身仅需2小时,且通过一次性立体定向技术同步完成脑部与脊髓电极植入,将创伤风险降至最低。首例患者林先生在术后第1天即出现右腿屈曲反应,第10天实现自主跨步行走,第49天已能借助助行器独立移动。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二例患者赵先生因长期瘫痪导致下肢肌肉严重萎缩,但在术后两周竟实现了辅助行走;第三例患者温先生尽管脊柱内置钢钉增加了手术难度,仍于次日成功激活下肢运动。这些成果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更揭示了其对不同损伤程度患者的广泛适用性。

从实验室到生活:改写患者的“命运”

对于脊髓损伤群体而言,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生理功能重建。首例患者林先生术后坦言:“我终于再次体会到走路的感觉”,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尊严的回归与社会角色的重塑。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心理健康维度提升47%,社会功能维度提升62%。从医学经济角度看,传统脊髓刺激器年治疗费用高达20万元,而国产化后的脑脊接口系统预计可将成本压缩至5万元以内,未来普及后每年可为我国节省超5000亿元医疗支出。

技术的突破还带来意料之外的连锁效应。例如,患者术后踝关节活动的恢复验证了神经通路的重建,而实时生物力学反馈系统甚至促进了损伤区轴突再生,部分患者出现触觉恢复迹象。这为未来探索更复杂的运动功能修复(如精细手部动作)奠定了基础。

未来蓝图:神经科学的“十年计划”

加福民团队在神经调控领域展现了清晰的战略规划,致力于分阶段推进脑脊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针对重症患者,团队正在开发植入式脑脊接口系统,通过微创手术实现神经信号的重建与功能恢复;而对于轻症患者,团队同步研发非植入式穿戴设备,以更便捷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预计在未来5至10年内,这项技术将逐步实现规模化普及,惠及更多脊髓损伤患者。团队的远期目标是通过构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推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最终为全球2000万脊髓损伤患者带来重获新生的希望。

然而,技术飞跃也伴随伦理挑战。当神经调控从治疗迈向功能增强,如何界定“修复”与“改造”的边界?欧盟已启动“神经权利法案”立法,我国科技部亦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强调“治疗优先,增强审慎”原则。这提醒我们,在攀登技术高峰时,必须系紧伦理的“安全绳”。

这项突破不仅是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响,更是中国科技从追赶到领跑的缩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依托多学科团队攻克了术前神经重建成像、微创植入等关键技术,彰显了“大科学”协作模式的威力。正如加福民教授所言:“我们修复的不只是神经通路,更是人类突破生命局限的勇气。”当林先生迈出第一步的影像传遍世界,它已然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了全球2000万瘫痪患者重获新生的道路。未来,随着技术普及与迭代,更多“不可能”将被重新定义——这或许正是医学最动人的使命:让绝望者重燃希望,让禁锢的生命重获自由。

信息参考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央视新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890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耳朵痒却掏不出东西,小心这些地方出问题

    耳朵里面时不时发痒,感觉不舒服和烦躁,甚至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清理时却什么也掏不出来。 耳朵总是发痒的原因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掏呢? 来源:千库网 耳朵痒可能是因为它们 很多人认为耳朵痒是耳垢导致的,掏一掏、清理一下就没事了,其实不然。耳垢其实是耳道内的分泌物,学名耵聍,它起着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耳道,其具有的特殊的味道可防飞虫…

    2024年12月4日
    26700
  • 羽衣甘蓝饮品爆火!医生提醒:这些人要慎喝

    近日,羽衣甘蓝饮品风靡各大茶饮店,部分商家宣称这些“纯天然”蔬菜饮品具有显著的纤体效果。喝羽衣甘蓝饮品减肥靠谱吗?长期饮用是否存在健康风险? 羽衣甘蓝饮品热销 真有奇效还是营销噱头? 记者走访了多家茶饮门店发现,不少商家推出了羽衣甘蓝相关饮品,价格基本在20元以上。商家在产品介绍中都备注了“轻负担”“纤体”“轻盈”等字眼,让人直接联想到饮品有减脂瘦身效果,赢…

    2025年4月5日
    6700
  • 体内有癌,屁先知?经常放这三种屁,千万别大意!

    你知道吗?放屁有时不仅是饮食或消化系统的简单反应,它还可能是身体给你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在医学上,放屁是肠道正常运作的一部分,但如果它的频率、气味或者伴随的症状异常,那可能就是健康问题的早期提示了。 泽桥原创 版权联系 放屁多好,还是放屁少好? 研究显示,一个人每天平均会放屁大约14次,释放大约500毫升的气体。这些气体大多数都是无害的,它们是在消化过程中由…

    2024年12月20日
    29500
  • 孩子能否一窥未来身高?X线、MRI、超声,骨龄评估到底该选哪种?

    本文科普主题相关学术文章推荐↓↓↓ ▌《协和医学杂志》2024年6期「生长发育与主动健康」专栏:《影像学评估青少年儿童骨骼成熟度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原文作者:孙宇欣,郭晓湲,郑雪晴,陈适,阳洪波,潘慧 编辑丨刘洋 赵娜 审校丨李娜 李玉乐 监制丨彭斌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

    2025年4月2日
    5900
  • 美味又下饭,还能降低死亡率!?这种酱料我打赌你爱吃(广东人除外)

    从湖南的剁椒鱼头到川渝的凉拌菜,从北方的蘸饺子到南方的炒米粉,一勺红亮酸辣的剁椒酱,总能让人瞬间胃口大开。明明辣得“嘶哈斯哈”,但却还是可劲儿的往碗里加,叫人欲罢不能。剁椒为什么好吃又上瘾?哪些人不建议吃?今天来聊聊。 从湖南的剁椒鱼头到川渝的凉拌菜,从北方的蘸饺子到南方的炒米粉,一勺红亮酸辣的剁椒酱,总能让人瞬间胃口大开。明明辣得“嘶哈斯哈”,但却还是可劲…

    2025年4月30日
    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