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聋有救了?科学家找到耳蜗衰老关键因子

你是否注意到,家中长辈越来越需要我们放慢语速、耐心解释?他们更喜欢调高电视音量,日常对话偶尔也需要我们多重复几遍。

这种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听力下降,被称为老年性耳聋,或“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它是一种进行性、双侧、对称性的听力减退,不仅影响日常沟通,还可能诱发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性耳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健康挑战。

老年性耳聋有救了?科学家找到耳蜗衰老关键因子

图片来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

尽管这种疾病常见,但具体的分子发病机制此前仍不清晰。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曲静,东南大学教授柴人杰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王思领衔的合作团队,通过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单细胞核转录组技术,首次发现:SLC35F1 基因在耳蜗毛细胞中的表达下调,是耳蜗衰老的核心分子标志之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二甲双胍——这款被广泛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在此次研究中被发现具备延缓耳蜗老化的潜力,有望为未来听力保护提供新的治疗路径。

耳朵老了,是从哪里开始的?

当前研究普遍认为,耳蜗衰老是造成老年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耳蜗结构极为复杂,细胞类型高度异质,再加上获取人类耳蜗样本的难度极高,使得我们对其衰老机制的理解长期受限。在本项研究中,科学家借助与人类生理特征高度相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系统性地描绘了耳蜗衰老从组织形态到分子表达的关键变化。

组织病理结果显示,老年耳蜗出现一系列衰老特征:毛细胞数量减少、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加速衰老、炎症损伤增强、血管纹结构萎缩,以及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其中,毛细胞的减少尤为关键。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内耳包含负责听觉的关键结构——耳蜗。耳蜗是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的核心器官,其内部盘绕着螺旋器,螺旋器中分布着承担听觉功能的感受细胞——毛细胞。

毛细胞是耳朵中感知和传导声音的核心工作单元,分为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两类。外毛细胞相当于“声音放大器”,增强微弱声波信号;内毛细胞则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将信号传递至大脑进行处理。由于毛细胞结构精细、极为脆弱,且在人类中基本无法再生,一旦受损便难以修复,导致听力下降。

老年性耳聋有救了?科学家找到耳蜗衰老关键因子

哺乳动物耳朵的结构(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单细胞核转录组技术:

揭示耳蜗衰老图谱

为深入揭示耳蜗在衰老过程中的分子层面变化,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对年轻和年老食蟹猴的耳蜗组织进行系统分析。该项技术可逐一读取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活动,从而绘制出耳蜗衰老的高分辨率转录图谱。

研究团队成功捕获并注释了耳蜗中稀有但功能关键的细胞群体——毛细胞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亚群。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负责接收和传导声音的关键细胞发生了明显的转录失调,涉及神经炎症、谷氨酸信号通路、离子转运等多个关键通路。

不仅如此,耳蜗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发生显著变化: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各区域普遍增强,而维持听觉功能所依赖的区域特异性互作则明显减弱,可能引发突触功能障碍,削弱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进一步加速听力退化。

关键基因 SLC35F1:

耳蜗衰老的“幕后推手”

考虑到毛细胞在听觉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其衰老相关变化成为研究的重点。转录组分析发现,毛细胞中上调的基因多与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而下调的基因则集中在跨膜转运、突触调节和电信号传导等关键生理通路。其中,SLC35F1 作为一类核苷酸/糖转运相关的溶质载体蛋白,在所有跨膜转运基因中下调最为显著。

SLC35F1 隶属于转运蛋白超家族,该家族广泛参与细胞营养供给、代谢稳态维持和离子环境调控。然而,其在毛细胞衰老中的具体功能尚未被明确揭示。

为验证其在耳蜗衰老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在毛细胞系中敲低 SLC35F1,发现该基因下调会显著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地,他们在小鼠毛细胞中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特异性敲除该基因,模拟出了老年耳蜗的典型病变表型:毛细胞减少、纤毛结构紊乱、衰老标志物累积和听力功能下降。这表明,SLC35F1 或是驱动老年性耳聋发病的“幕后推手”。

老药新用:

二甲双胍能延缓耳蜗衰老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老药二甲双胍可能具有延缓耳蜗老化的作用。此前,该团队已证实二甲双胍具有延缓灵长类多种器官衰老的作用,而此次研究进一步将其“抗衰老效应”拓展至听觉系统。

研究人员对老年食蟹猴进行了为期 3.3 年的二甲双胍干预,结果显示其耳蜗的衰老过程被显著延缓。具体表现包括:毛细胞数量增加、血管纹厚度提升以及衰老神经元比例下降。在分子层面,二甲双胍显著抑制了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强了与声音感知和神经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老年性耳聋有救了?科学家找到耳蜗衰老关键因子

灵长类耳蜗衰老的细胞分子机制(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未来可期:

听力衰退真的能延缓吗?

虽然我们尚未拥有让耳朵“返老还童”的特效药,但随着 SLC35F1 等关键因子的不断揭示,老年听力衰退背后的“谜团”正被科学家逐步破解。未来,围绕这一关键基因展开的干预策略(如基因治疗),有望成为延缓毛细胞退化、预防老年人听力衰退的全新路径。

与此同时,作为一款被广泛应用多年的老药,二甲双胍也有望在听力保护领域展现新潜力,为临床延缓老年性耳聋提供更加可行且经济的干预选择。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让耳朵“老得慢一点”。

参考文献

[1] Sun G, Fu X, Zheng Y, et al. Single-cell profiling identifies hair cell SLC35F1 deficiency as a signature of primate cochlear aging[J]. Nature Aging, 2025: 1-18.

[2] Frolenkov G I, Belyantseva I A, Friedman T B, et al. Genetic insights into the morphogenesis of inner ear hair cells[J].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04, 5(7): 489-498.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591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13日 下午1:04
下一篇 2025年8月14日 下午3:55

相关推荐

  • 小职员草稿符号意外改写物理学历史

    1887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正致力于通过电火花放电实验,验证麦克斯韦方程预言的电磁波是否存在。 为更清晰地观察电火花放电现象,赫兹特制暗箱,将接收电磁波的接收器置于其中,却意外发现接收间隙的放电火花变暗。 “光电效应”的示意图(图片来源:Wikipedia) 经进一步研究,赫兹发现电火花放电变暗,不是因暗箱屏蔽环境电磁波,而是因遮挡了阳光…

    2025年8月13日
    20200
  • 爱吃这个蔬菜,小心暴露年龄!

    一直觉得,“夏天主动吃苦瓜”和“冬天主动穿秋裤”一样,都是一个人不再年轻的标志。 不知道苦瓜是不是也承载着你的童年回忆——小时候总被爸妈强行要求吃,说“苦瓜败火”“有营养”,但它实在是太苦了,小小一片的苦味,要一碗粥才压得住,长大后,不知道是苦瓜没以前苦了,还是味觉没小时候那么敏感了,苦瓜似乎没那么难接受了。 那么,作为夏天最特别的蔬菜,苦瓜的营养到底怎么样…

    2025年8月11日
    23700
  • 睡前玩手机:伤身又伤心,你肯定“中枪”过!

    俗话说,夫妻没有隔夜仇,毕竟感情深厚,吵个架又算什么,第二天就和好了。 但现实却很骨感。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睡前吵架,醒来后非但不会和好,反而还更容易记仇。 图片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昨晚对方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经过一晚的沉淀都能记得牢牢的,正好还能为下一次吵架积累素材。 这显然违背了那句老话,睡前吵架更记仇,到底是什么原理? 夜晚,情绪的催化…

    2025年9月16日
    13000
  • “僵尸玉米”真相曝光!这些知识你必须了解

    近期,“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热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曾引发恐慌的“僵尸玉米”事件。 此前,有条号称“僵尸玉米”的视频爆火。视频中,一位博主看似怒气冲冲地在爆料“僵尸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不仅刷过小甜水,还存在冻了许多年的“僵尸玉米”。尽管这条视频没有任何出处与证据,但“僵尸玉米”这个骇人说辞依旧迅速传播开来,并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 图源:网络拍摄 如今…

    2025年10月11日
    7700
  • 你喝的水,可能来自46亿年前的彗星!

    在任何一张世界地图上,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山峦与国界,而是一整片湛蓝。海洋覆盖地球七成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往复循环,滋养出森林、河谷与城市,也孕育了生命最初的火种。 对我们而言,水是习以为常的存在,以至于很少追问它的“身世”。可在行星科学的视角里,海洋的存在并非“理所当然”。在地球诞生后的最初几亿年,表面灼热、岩浆横流,水很难长久停留。而今天的浩瀚海洋,又从…

    2025年9月15日
    7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