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突破:如何改变未来十年?”

最近,网上开始流行一种“自我暗示”的行为,就是经常告诉自己“我是健康的,我是富有的,我无论什么样子都不会丑的。”

“AI技术突破:如何改变未来十年?”

图片来源网络

与之类似的言论还有:

“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你的信念能带动很多改变,在潜移默化中让期待成真。”

“我有最好的运,我会每天来财。”

这些内容总能获得不少点赞,不禁让人好奇,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有没有科学依据?你别说,心理学上还真有相关的研究,就是“自证预言”!

“预期-行为-反馈”的环环相扣

由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由图示引发的自我实现预言(又译“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揭示了心理预期对现实的塑造作用,也就是期待效应对人的影响。

简言之,当别人给予你一个美好的期望,你就会朝那个方向努力,往往会产生好的结果;而当你表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念,这个信念或多或少会影响其他人,而其他人的反应也多少会影响预言的实现。

例如,一位员工接手了一项新工作,并且完全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果。于是 Ta 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推进,最终得到了预期中的反馈。

“AI技术突破:如何改变未来十年?”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具体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首先是主观预期的形成:这里指个体基于过往经验、社会暗示或自我认知形成,在应对某件事时做出的特定判断。

其次是个体行为模式的调整,即基于上述预期,个体会无意识地引导当事一方(自己或他人)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最终,通过行为的累积效应,促使预期中的反馈结果出现

就像园艺家对待植物幼苗的态度——精心培育的植株往往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植株本身的状态也影响着种植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AI技术突破:如何改变未来十年?”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让自我实现预言的理论更加具象化:

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公立学校,声称要进行一项关于未来发展潜力的测验。测验结束后,他将一份名单透露给校方,声称名单上的学生前途远大,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智力会有高度发展。他还要求校方对这份名单保密,以免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但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的。

8 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显著提升,各方面都表现很优秀。显然,在这 8 个月中,尽管教师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区别对待”,但积极的心理预期还是带动了师生双方的行为变化,也促使预言成真。

换言之,教师的期望与鼓励、信任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信念,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也就随之发生了正向改变;原本虚构的名单最终变成了真实的优秀生名单。后来,人们把这种积极期望产生的积极结果称为“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成为自我实现预言在教育领域的生动诠释。

“AI技术突破:如何改变未来十年?”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神经科学研究也尝试揭示这个过程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当个体持积极预期时,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被激活,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强化了行动的动力。而持有消极预期则会激活杏仁核,焦虑和恐惧情绪令人更容易陷入逃避或僵化行为。

与“自欺欺人”有本质区别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自我实现预言”和“自欺欺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

首先,在心理机制和行为导向上,自欺欺人更多是对现实的刻意回避甚至扭曲,是个体为了规避认知失调而采取的不适应的防御机制。例如,明知拖延有害,却总是用“明天也来得及”自我安慰和回避。而自我实现预言则是人对信念的主动顺应,是在无意识中将积极预期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例如相信“我能解出这道题”的人,会更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最终得偿所愿。

从动机的维度上看,自欺欺人多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通过逃避现实的方式来缓解焦虑。而自我实现预言则是建立在“目标可以实现”的基础上,这便有利于个体“以终为始”,确立可以实现的目标,即使期待的结果尚未实现,但在这种积极驱动下,个体依然愿意付诸行动,去逐步接近目标。

不过,同样需要辩证地看待,在一些复杂情境中,上述二者的边界也确实可能变得模糊。例如,当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有不合理的夸大认知,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可能导致积极的自我暗示沦为不切实际的幻想,令“自我实现预言”滑向自欺欺人的误区。

因此,我们也要始终记住:真正的“自我实现预言”建立在“能力可以通过积极努力而发展”的基础之上,“信念-行为-结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盲目自信的自我催眠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无法作为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构建积极的自我暗示系统

自我实现预言的力量,在于帮助我们成为更接近自己理想的人,而并非要去创造违背规律的“奇迹”。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把“自我实现预言”变为可以利用的成长工具?

首先,需要再次强调自我实现预言的基础:“预期-行为-反馈”的良性循环。重复的行为会重塑神经回路,积极习惯的养成需要刻意练习。这里说的预期,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期待,自我暗示的重点最好能聚焦于“能实现的具体行为”,而非笼统的性格评价。

举例来说,与其重复对自己说“我明天会表现得更自信”,不如进一步细化为“明天在课堂演讲时,我能做到开门见山,先用三个句子阐明观点”。

给自己一个“渐进式的反馈”也很重要。把一个长期目标分解为能量化、可评估的短期任务,通过每一步的实现主动积累积极体验,能持续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就好比长跑运动员不会盯着终点线发呆,而是会在专注完成每个路段的同时,给自己加油打气。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科学的自我暗示,要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认知上:既相信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客观看待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在备考时,一方面认识到“知识点确实特别繁多”,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每天掌握三个重点就能提升成绩”,这就避免了盲目乐观,同时防止因畏难而退缩。

“AI技术突破:如何改变未来十年?”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发现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距离。”当我们学会用建设性的期待替代消极的预设,用具体的行动步骤落实心理愿景,遥远的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15

[2]孟敏.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3,(20):17-19.

[3]胡依馨,冯彩虹,王健.新生代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3,(10):232-234.

[4]金伯莉.J.达夫.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汪铷.社交媒体中转发“锦鲤”的社会心理分析[J].文化学刊,2021,(02):141-143.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27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28日 下午1:04
下一篇 2025年8月29日 下午3:18

相关推荐

  • 这几个“过度疲劳”信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休息了?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社畜就开始捂胸皱眉,学生开始唉声叹气,带娃的宝妈都想哭了……工作的强度、生活的压力,让现代人疲于奔命,“疲劳”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只有在少数时候有普通的疲劳感,往往只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睡一觉,就能恢复精力,这种疲劳是正常的。但如果通过正常的休息,疲劳感仍然无法缓解,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是…

    2025年7月25日
    15800
  • “这种‘快乐水’对女性伤害翻倍,很多人可能每天都在喝”

    最近,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很多的“微醺博主”,它们常常分享各种美颜的调味酒,粉紫渐变的莫吉托、缀满樱花的马天尼、落日飞车、椰林飘香等,还有各种便利店调酒,这些调制后的鸡尾酒颜色绚丽,十分吸引人,再加上“微醺不醉”的口号,让不少女性看到后跃跃欲试。 来源:小红书截图 不过,鸡尾酒真的喝不醉?并且更适合女性?到底能不能放心喝?今天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鸡尾酒是什么? …

    2025年9月6日
    5500
  • 用茶水服药:是健康妙招还是潜在风险?

    人难免会生个病吃个药,很多疾病的患者,甚至需要每天定时服药控制病情。通常对于口服药物,医生或药剂师都会叮嘱患者用水送服,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中也建议用水送服药物。 但具体到喝药的真实场景,如果身边没有白开水,可否用茶水代替服药呢?今天来详细聊聊。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建议用茶水送服药物!!! 这是因为:茶水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为我们的用药带…

    2025年7月10日
    21900
  • 健身房暗藏多少细菌?看完吓一跳

    你在健身房锻炼时,会随身携带酒精喷雾,每次用器材前消毒吗?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可能是:啊,需要这么谨慎吗? 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强烈建议你从今天开始。毕竟,人来人往的健身房,真的很“脏”。 健身房到底有多“脏”? 健身房中存在多种传染源,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器材表面、更衣室和淋浴间、毛巾和瑜伽垫。这些地方都可能滋生和传播各种微生物。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

    2025年10月17日
    900
  • 你以为正常的 6 种表现,其实是身体在喊“救命”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明明浑身不适——头晕脑胀,胃部隐痛,恶心反胃,又或是胸闷喘不上气……真实地感觉自己生病了,于是跑去医院,检查做了一大堆,专家也见了好几位,却总被告知“没有病,检查结果都正常”。 其实,出现这些信号,有可能是你的情绪在求助。当压力、情绪困扰或未被觉察的心理冲突长期积压时,身体会自行启动“翻译”程序,将这些难以表达的痛苦转化为具体…

    2025年8月29日
    9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