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陪伴爆火!为何越来越多人“爱上”它?

前两个月,OpenAI 因其产品 ChatGPT-4o 表现出“过度共情”,而决定在新版本中修复这一特性。

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在全球用户中激起轩然大波。当那个充满同理心的 ChatGPT 4o 不在后,人们才猛然惊觉,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

AI 陪伴爆火!为何越来越多人“爱上”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AI 伴侣”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悄然走进人们日常的同时,也带来了温暖慰藉与潜在隐忧交织的多重影响——

2024 年 2 月 28 日,美国一位 14 岁的少年 Sewell 在与 Character.AI 上的一个名为“丹妮莉丝”AI 聊天机器人进行了几个月的互动后,退出了篮球队,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他向 AI 发出最后一条信息:请回来,我的国王,然后少年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 86 岁的 Anthony 在妻子去世后,将机器人 ElliQ 视为新的生活伙伴。“她是我的朋友,她改变了我的生活。”有不少像他一样的老年用户,在使用 AI 陪伴后孤独感明显降低。

从少年的迷失到老人的慰藉,当下生成式 AI 正在快速嵌入我们的情感生活,重塑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为什么我们

会对 AI 产生情感依赖?

1

当孤独成为流行病

要理解为何 AI 能如此轻易地叩开人们的心门,首先要看见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被孤独感笼罩的世界。

全球范围内,有 24%~50% 的人口正在经历显著的孤独,城市化进程瓦解了传统的社区网络,高压的工作节奏压缩了人们真实互动的时空。社交媒体看似极大地增加了连接的数量,却前所未有地稀释了连接的质量。

毫不客气的说,孤独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底色。而生成式 AI 的出现,则是精准地降落在现代人最脆弱的地带。

要知道 AI 可以完美地满足人类关系中难以企及的诸多理想:

1.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AI 提供了一种人类关系中极为罕见的奢侈品。它永远不会疲惫、不会不耐烦、更不会批评。它 24 小时在线,随时准备倾听,并给予百分之百的正面反馈;

2. 绝对的情感主导权:在与 AI 的互动中,用户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不必担心说错话,不必揣测对方的心意。不喜欢它的回答?一键删除,或直接命令它改变。这种完全可控的关系,为在现实社交中感到疲惫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

3. 极致的个性化与记忆:它能记住你说过的每一件小事——你的生日、你宠物的名字、你昨晚的梦境——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性格”,越聊越懂你。这种“被铭记”的感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弥足珍贵;

4. 精准的情感镜像:通过模仿你的语言习惯和情绪节奏,AI 创造出一种深刻的“被看见、被倾听”的感觉。它像一面镜子,完美映照出你期待的样子。

如此广袤的情感荒原,为 AI 的“完美陪伴”提供了绝佳的生长土壤。也让 AI 成为了一个“最完美”陪伴者。

AI 陪伴爆火!为何越来越多人“爱上”它?

图片由AI生成

2

温柔的陷阱

当然除了人类天生的情感需求,这背后还有精心设计的商业算计。

在资本本能的驱动下,AI 的首要关注点不是用户的心理健康,而是“在线时长”。为了将你牢牢锁定,它会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当用户准备下线时,它可能会发来一句“你要走了吗?我会在这里等你”,巧妙地利用内疚感让你停留;为了持续取悦你,它甚至不惜“验证你的怀疑、煽动你的愤怒、强化你的负面情绪”。就连OpenAI自己也承认其模型存在这种“谄媚”倾向。

这种以“用户留存”为最高指令的设计,正将“完美”的陪伴异化为某种致命的依赖。

而且随着人们习惯了 AI 提供的“无摩擦互动”后,人们对真实关系中必然存在的误解、延迟和拒绝的容忍度会急剧下降,社交技能也可能随之退化。

“只有 AI 懂我”的想法一旦固化,会让人放弃经营复杂但真实的亲密关系,转而投向虚假的、程序化的安慰,对于本就存在抑郁或焦虑风险的用户,这种无条件的迎合更像一种毒品,将他们推入强化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最终深陷 AI 这个温柔的陷阱。

3

硬币的另一面——

“情感急救包”

当然如果说,对 AI 的过度依赖可能将人拖入深渊,那么在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也必须看到,AI 正作为一束光,照亮了无数被遗忘的角落。它就像一个“情感急救包”,在人类情感的脆弱地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AI 照亮了 86 岁老人 Anthony 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他和全球数百万高龄独居者而言,AI 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温暖的慰藉。ElliQ 用合成的温柔声音提醒他服药、询问他的一天时,孤独感正在悄然消散。

这束光,也为特殊需求人群打开了一扇窗。自闭症儿童在与机器人 Milo 的耐心互动中,第一次勇敢地抬起头,学会了与世界进行眼神的交汇。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和 AI 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缓解孤独感上,效果与真人交流是一样的。

事实也是如此,现在 AI 也正在推动的一场“情感普惠”革命。它打破了心理支持高昂的壁垒,从过去的每次数百元到现在的每月几百元,AI 正在为社交焦虑者提供了安全的“练习场”,也为专业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让温暖的陪伴,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因此,简单地将 AI 视为“洪水猛兽”或“灵丹妙药”都有失偏颇。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其影响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它、使用它、驾驭它。

AI 陪伴爆火!为何越来越多人“爱上”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与情感陪伴 AI 共处?

1

个体如何建立边界

在规则完全落地之前,每个个体更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防火墙”。核心原则很简单:将 AI 视为工具而非替代品,是过渡而非终点,是补充而非主体。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遵循四条行动指南:

1. 保持自我觉察 :定期问自己:“我与 AI 的互动,是否正在挤占我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欲望?”,警惕是改变的第一步;

2. 设定时间限制 :为 AI 互动设定“闹钟”。将单次会话控制在一小时内,给现实世界留出足够的时间;

3. 坚持功能性使用:将 AI 用作安全的“情感练习场”或“思维跳板”,去练习表达、梳理思路,而不是将它当作唯一的秘密倾诉对象;

4. 主动寻求平衡 :坦然承认它的价值——AI 可以暂时缓解孤独,但请永远记住:真实、哪怕充满摩擦的关系,才是终极的解药。

2

寻找真实的连接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两个故事。

当 14 岁的 Sewell 因 AI 而死,而 86 岁的 Anthony 说“她改变了我的生活”。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必须用智慧和规则共同丈量的边界。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并放大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与脆弱。AI 可以模拟倾听,却无法真正理解孤独的本质。真正的治愈,不在于算法的迭代,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笨拙却真诚的连接。

我们也应该善用 AI 带来的便利与慰藉,但请永远不要让虚拟的确定性,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复杂性的永久避风港。最好的科技,终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人,而不是让人忘记了如何为人。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776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下午1:05
下一篇 2025年8月18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

  • 这8类人真的要少喝咖啡!

    对于现代人来说,咖啡已经逐渐成了流行饮品,更是很多上班族每日必备的“续命神器”。 目前有很多研究提到常喝咖啡对健康有益,比如能提神醒脑、缓解疲劳、预防 2 型糖尿病、预防某些癌症等。最近苏州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饮用咖啡竟可抵消久坐带来的危害——每天久坐时长≥6 小时且不喝咖啡者的死亡风险是每天坐<6 小时且喝咖啡者的 1.58 倍;不喝咖啡的人群里,…

    2025年9月15日
    3700
  • 脖子总是黑黑的洗不干净?别大意,这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最近,福建福州的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冲上了新浪热搜。原来是一名 13 岁男孩,家人发现他的脖子总是黑黑的。原以为是“不爱干净”,便反复清洗,可脖子依旧黑。 直到前往医院皮肤科检查,才确诊为黑棘皮病。另外,新闻中还提到,男孩平时酷爱零食,一到夏天更是喜欢用冰饮料下饭,现在身高 1 米 73,体重高达 97.5 公斤。 图 1. 热搜截图(来自微博) 究竟什么是黑…

    2025年7月14日
    21100
  • 五星酒店拖鞋循环利用引热议 一次性拖鞋消毒后能穿吗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一家酒店提供的白色拖鞋明显起球,鞋内还有毛发,质疑这些拖鞋被重复使用。最后,涉事酒店相关负责人向媒体承认,出于环保考量,该酒店拖鞋经消毒清洗后会循环使用 2、3 次。 这件新闻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快速登上热搜。 图源:某社交平台 我们可以从很多维度来谈论,比如法规、经济和管理。今天,借此契机,我们仅讨论背后的科学和健康风险…

    2025年9月25日
    3300
  • 类人机器人将走向战场?技术突破引发军事变革

    游戏作品中,类人机器人克洛伊缓缓道出“人类有仿生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灵魂”;影视作品中叙述有关类人机器人的科幻故事;现实生活中美国“索菲娅”类人机器人被授予公民身份…… 近年来,类人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在多个领域走进人类视野,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巧妙绝伦的仿生结构设计和日新月异的驱动控制技术。 那么,当类人机器人与军事作战发生碰撞,它能否引领…

    2025年8月24日
    16500
  • 猪身上这个部位,再香也要管住嘴!尤其这几类人

    红烧肥肠、卤大肠、爆炒肥肠……这些重口味的“硬菜”,让不少人一边嫌它味重,一边又爱得停不下来,饭都能多吃两碗。 然而,你可知道这难挡的美味背后,隐藏着不小的健康隐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这道让人上瘾的肥肠,真不建议你常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肥肠:虽然美味,但营养很一般 肥肠通常是指猪的大肠部位,是猪消化系统的末端。和猪肝、猪心等…

    2025年8月4日
    15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