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救现场,时间就是生命。发布在《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据估计,全球每年有 190 万人死于失血,其中 150 万人死于身体创伤造成的失血。这些令人心痛的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棘手的问题:救护车、医疗直升机和战地医护人员无法携带足够的血液,因为血液在没有适当冷藏条件时会迅速变质。
如今,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一种可以像速溶咖啡一样“冲泡”使用的人造血液。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一种人造血液,供医护人员在无法获得常规血液的紧急情况下使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为血红蛋白加上“包装”,
解决了毒性问题
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负责携带氧气的关键蛋白质,但当其脱离了红细胞的保护壳直接暴露在人体内时,就会对人体器官具有潜在毒性。过去许多人造血液的尝试都因解决不了这一毒性问题而宣告失败。
而此次研究团队则创新地处理了血红蛋白的“安全隐患”,他们没有试图完全复制血液的所有成分,而是聚焦于最关键的功能——氧气运输,并用工程化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从过期血液中提取血红蛋白,然后用脂质泡囊将其包裹起来,本质上相当于创造出了一种人工红细胞。这个保护性的脂质外壳就像天然红细胞的细胞膜,不仅能够包裹血红蛋白,防止血红蛋白直接接触组织,还具备适当的渗透性,允许氧气和二氧化碳自由进出,确保其正常的携氧功能。此外,这种脂质外壳还足够稳定,能够在冻干过程中保持完整,并在复水后可以迅速恢复功能。
这种人造红细胞,成功模拟了天然红细胞的各种关键功能,且做到了安全有效。
冻干技术的关键突破
将液态的人工血液转化为粉末状态是整个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研究团队采用冻干技术,将人工红细胞制成可以长期保存的粉末。这种粉末在常温下可以保存数年,运输方便,并且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储存条件。
此外,当血液以粉末状态保存时,其就具备了携带的便利性。在需要的时候,医护人员只需将粉末与水混合,一分钟内就能得到可以输注的血液。这种即冲即用的特性,使得在事故现场进行输血成为可能。
在实验室测试中,研究团队为失血的兔子注射这种人造血液后,兔子的心率、血压和其他重要生命体征从濒死状态逐渐恢复到了接近正常水平。输血后兔子的眼睛和耳朵恢复了粉红的颜色,这表明它的血液中有充足的氧气,并且正在有效地分布到全身。它的呼吸也同时舒适且平稳。
冻干人造血液(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迄今为止,研究团队已经在数百只兔子身上测试了这种人工血液,且结果均显示它既安全又有效。而研究团队的最终目标是使用从人类红细胞中提取的产品,在人体上进行测试。
前路漫漫但充满希望
尽管动物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但要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证明这种人工血液对人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人工血液具有多个优势:首先,它是通用型的,不需要血型匹配;其次,它没有传染病风险,因为制造过程包含了严格的病原体灭活步骤;第三,它的保质期远超传统血液制品,大大降低了浪费。
如果这种人工血液最终获得批准,它将彻底改变紧急医疗的格局。想象一下,每辆救护车都能配备几包血粉,每个偏远地区的诊所都能储存应急血液,每个战地医护包里都有救命的血液制品。这不仅能挽救更多生命,还能大大减轻血库的压力。
在自然灾害、大规模伤亡事件或血液短缺时期,这种技术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它可以作为传统血液供应的重要补充,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对于稀有血型患者,这种通用型人工血液更是福音。
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还包括太空探索和极地科考等特殊环境。在这些地方,传统的血液保存几乎不可能,但冻干血粉却能轻松应对。
生命科学的新篇章
人工血液的研发历程,展现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魅力与挑战。从认识血液的基本功能,到理解血红蛋白的分子机制,再到掌握纳米包装和冻干技术,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生物化学的进步,还需要材料科学、制药工程、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它提醒我们,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往往需要跨界思维和技术整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增长,血液短缺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人工血液技术的突破,不仅能够应对紧急情况,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输血医学的认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血荒”将成为历史,每个需要血液的人都能及时获得救治。
参考文献
[1] Scientists are developing artificial blood that could save lives in emergencies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