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烈建议不要体验采蘑菇?

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越来越多“采菌 UP 主”带着粉丝走进云南苍山、南京紫金山、成都青龙湖,开启一场场“野生蘑菇打野之旅”。视频中,他们手捧满筐菌子,笑容灿烂,引发全网跟风。

这股热潮确实让野生菌这个低调的类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当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社交媒体上这些爆火的采菌视频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生态隐忧和认知误区。

采菌成为流量密码

却给生态带来危害

“一天收获十筐蘑菇!”“南京蘑菇采摘攻略”“成都周边采蘑菇秘境”……随着这类内容在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采菌已经从当地人的传统生计,变成了一种都市人追求的“自然体验”和“流量密码”。

在云南,每年雨季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苍山等传统采菌区。而在江苏,南京紫金山也成为了新兴的“采菌圣地”。甚至连成都的青龙湖湿地公园,都因为网友制作的“采菌路线图”而人满为患。

为什么强烈建议不要体验采蘑菇?

小红书上采蘑菇招募以及采蘑菇的收获帖子

不可否认,这场热潮让更多人认识了蘑菇的多样性,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的好奇心。但当我们深入观察时就会发现,许多采菌者缺乏基本认知,采菌行为正在变得具有破坏性。

在云南,虽然野生菌资源丰富,但绝非“遍地黄金”。许多新人采菇者抱着“爆筐”的期待上山,结果往往令人失望——要么找不到可食用的菌子,要么采到的都是没有食用价值的品种。

更令人痛心的是,为了追求视频效果,一些采菌者会将所有能找到的蘑菇不论可否食用统统采下,拍照录像后就地丢弃。这种“为拍而采”的行为,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更背离了自然观察的初衷。

一位云南本地的采菌人告诉我们:“菌子是山林的恩赐,我们世代采菌都遵循‘采大留小、采熟留生’的原则。现在这些游客,为了拍视频什么都采,采完就扔,看着真心疼。”

事实上,这种滥采蘑菇的做法,不仅仅是对资源的直接浪费,更是对环境的全方面破坏,为什么这么说呢?

蘑菇背后的生命网络

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看到的蘑菇只是真菌的“果实”,其真正的生命体是深藏地下的菌丝网络。这些菌丝如同森林的“基础设施”,承担着分解倒木、传递养分的作用,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对这些菌丝的破坏,会影响整个森林的“健康”。

过我们采到的蘑菇,其实是真菌的子实体。过度采摘这些“地上果实”会直接切断真菌的繁殖链条——每个子实体都密布着数万甚至数百万个孢子,它们是真菌繁衍后代的“种子”,能随风传播。若滥采子实体,真菌不仅无法扩散种群,长期还可能导致其区域性灭绝。

虽然在大家的认识中,雨后冒出蘑菇的速度甚至比“雨后春笋”还快,但蘑菇其实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根据野外促繁的经验,菌丝从接种到树根上,到结出子实体,最快的美味乳菇也要至少 3 年的时间。一旦蘑菇被摘走,孢子不能释放,菌丝得不到补充,种群就会出现衰退的迹象。而一个健康菌塘的形成需要数十年时间,当采摘速度超过再生速度时,菌丝网络就会逐步退化,会导致整个种群的衰退,最终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为什么强烈建议不要体验采蘑菇?

蘑菇是菌丝用来繁殖的子实体

此外,采菌人在掀开苔藓、翻动土壤寻找蘑菇时,破坏的不仅仅是一朵菌子。苔藓层是山林的“皮肤”,它能保持土壤湿度,为无数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提供庇护。掀开苔藓,就像撕开了森林的保护层。而大量跟风而来的人群,踩出的小路还会成为水土流失的起点,因为大量人员踩踏会导致土壤板结,雨水不易渗透,将引发地表径流和侵蚀。

文明采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守护者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对管理者来说,要加强保护与引导,建立采菌准入制度,对生态脆弱区域实行季节性封闭保护。还可以设立科普教育点,向游客传授识别知识和采菌规范;加强巡护力度,及时制止破坏性采摘行为。建议不同的管理层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来约束多方的责权利,在保护生物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新型”旅游资源。

而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则建议传递正确理念,自媒体博主们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再宣扬“爆筐”“丰收”等误导性内容,多展示如何识别蘑菇、如何文明采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带领粉丝了解蘑菇背后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收获的喜悦。

对采菌者来说,则应遵循文明采摘准则,如

(1)采熟留生:只采摘成熟菌子,留下幼菌继续生长;

(2)采大留小:让小型菌子完成繁殖使命;

(3)适度采摘:适当保留少量子实体,不要“采尽摘绝”

(4)保护菌塘:采摘后回填土壤和苔藓,恢复菌塘原状;

(5)不用工具:避免使用锄头、耙子等破坏性工具;

(6)当心脚下:注意保护地表腐殖层,尽量减少踩踏挖掘。

为什么强烈建议不要体验采蘑菇?

为什么强烈建议不要体验采蘑菇?

为什么强烈建议不要体验采蘑菇?

《主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中对于如何正确采集野生菌的介绍

野生菌是大自然用时间酿造的珍宝,它们静静地生长,默默地连接着森林里的生命。希望每一位采菌人都能明白,我们收取大自然馈赠的同时,还要负起对自然的责任。采菌时可以参考之前的提示和建议,节制采摘,采的时候注意保护苔藓、土壤等等。菌子年年都会长,咱们采的时候,不妨留点给森林,留点给别人,也留点给来年的自己。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795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0月24日 下午1:03
下一篇 2025年10月24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

  • 今年最火的香料!贵州“木棍”香料走红,下饭神器你试了吗?

    最近,如果你有刷到过一些云贵餐厅探店视频,肯定看到过下面这个场景: 一碗米线端上来,服务员拿着一根木棍,往顾客碗里刮“木屑”,说这是香料,能给米线增香提味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根“神秘木棍”,到底是个啥? 新晋“顶流香料”—— 木姜子 关于这根木棍的身份,一般来说是木姜子。但,也不一定全是,还有可能是山胡椒的根。 之所以不好确定,只怪它们俩的关系确实有点令…

    2025年8月9日
    16200
  • 羽绒服里穿薄才暖?99%人不知道的保暖秘密

    近期,多地气温将创今年下半年新低。虽然从节气上说还未入冬,但体感已经有冬天的感觉了。突然入冬,怕冷的人就恨不得把家里的所有衣服都套身上。不光要穿羽绒服,里面还要穿毛衣、秋衣、打底衣层层套,生怕一个没穿够,寒气就从缝隙直入五脏六腑。 但……这么穿舒服程度直接跌破一星,手脚锢得险些不过血也就算了,好像也没暖和到哪里去!相比那些羽绒服里套件短袖就能火速出门,雪地里…

    2025年10月23日
    900
  • 人类对薯条的开发,真的没有上限!

    今天是网传的“国际薯条日”。 2025年,全球炸薯条市场规模为179.4亿美元,大型薯条生产公司每天大概都能生产4000-5000吨薯条,能铺满地球赤道4圈多[1]。人类对这个食物的热爱,超越了国界和语言,毋庸置疑,全世界人民都深爱薯条。 薯条形状的奥秘 薯条在一众土豆零食中脱颖而出,首先离不开它的口感:外脆里软。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和它的形状有关。 1 …

    2025年7月13日
    24500
  • 5种疼痛或是骨质疏松前兆,别忽视

    今天是 10 月 20 日,也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提到骨质疏松,大多数的人会想到骨折、驼背等情况,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种病还会引发各种疼痛。 2024 上半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疼痛疾病分会专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我国国情制订了《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2025年10月21日
    1700
  • 地球深部“放大镜”揭秘中国大盆地形成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与海域之下,隐藏着诸多令人费解的地质谜题。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南海等研究区,都是油气资源丰富的重要区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盆地中的沉积层异常厚,这种沉积堆积与油气储藏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的科学家一直想通过对此类沉积盆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帮我们解读油气资源富集的原因。 所谓盆地,指的是在地势上比较低洼的区域,河流、湖泊以及海洋会源源不断带来沉…

    2025年9月20日
    10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