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2025 年 9 月 1 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在 2025 科普中国说“开学第一课——探索吧,少年!”带来演讲《解锁未来:用科技点燃你的无限可能!》,带我们感受生命科学的神奇和精彩。

以下是刘颖的演讲节选:

人类到底为什么会衰老?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延缓衰老?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实验室选择了线虫作为研究对象。

为什么是线虫?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常常会借助“模式生物”来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所谓模式生物,是指那些在实验室中容易获得和饲养、繁殖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晰,并已建立完善研究体系、可广泛用于解析基本生命过程的生物。线虫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模式生物。

线虫的学名叫做秀丽隐杆线虫,它通体透明,成虫仅一毫米长,科研人员需借助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得益于其透明的身体,科学家能清晰观察到它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仿佛拥有“上帝视角”。

秀丽线虫是研究衰老的理想模型,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它的生命周期仅20 天左右,如果科学家想测试某种方法是否能延长线虫的寿命,大约一个月就能得出实验结果。但如果用小鼠做实验,则需要等待两三年才能得到一次实验结果,耗时过长。

第二,秀丽线虫的衰老过程,与人类等高等生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变得动作迟缓,进食量也会减少。如果我们每隔一天给成年后的线虫拍一张照片,将其成年后的变化按时间顺序排列,就能直观地看到它衰老的全过程。随着衰老,线虫的身体会逐渐变短,这有点像人类年老后身高变矮;它们的皮肤会出现皱缩,肠道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图片来源于刘颖PPT

我们实验室主要关注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

之所以重点研究线粒体,是因为它是细胞内关键的“能量工厂”。大家可以把线粒体想象成细胞内的“发电站”,我们每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所需的能量,90% 以上都来自线粒体。

从能量需求角度来看,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对能量的需求最高,因此也最依赖线粒体的功能。所以,很多衰老相关疾病,往往是由于线粒体功能丧失而引发的,比如我们熟知的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肌肉萎缩等,都与线粒体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在实验室中,我们用秀丽线虫研究一个问题:当线粒体功能受损、出现下降时,细胞如何敏锐地感知到这一情况,又会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自救”?

我们在实验室构建了一种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秀丽线虫。这种线虫在线粒体功能正常时不会发光,只有当线粒体出现问题、细胞启动修复机制时,才会发出绿色荧光。因此,当你在显微镜下看到线虫突然变亮、发出绿光时,就意味着它们正在努力“自救”。

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图片来源于刘颖PPT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观察发现:当幼虫接触到各种线粒体抑制剂,造成线粒体损伤后,能够启动修复机制,身上的绿色荧光很快就会变亮。但一旦线虫进入成虫期,即便线粒体同样受到损伤,细胞却毫无反应——既不启动修复,也不发出荧光,仿佛主动放弃了“自救”。

面对“为什么成年线虫会放弃修复”这一疑问,我们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探索。我们的思路是:如果能弄清楚成年线虫为何会主动关闭修复机制,或许就能找到重新开启这一机制的方法,从而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起初,我们的研究思路很直接:能不能找到“例外”的线虫?我们尝试用化学诱变剂让线虫发生基因随机突变,希望能从中找到一只在成虫期仍能启动修复机制的突变线虫。如果找到了这样的线虫,我们就能“逆推”出是哪个基因发生了改变,最终揭开背后的奥秘。

这个策略听起来很可行,但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我的学生们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化学诱变与筛选工作,数十万只线虫在显微镜下被逐一观察,却没有一只线虫发出我们期待的绿色荧光,它们全都“沉默”了。实验反复失败,项目几乎陷入停滞。

就在这时,我们想到了一项经典实验:将年轻小鼠和年老小鼠的血液循环系统连接在一起,结果显示,年轻小鼠的血液能够“逆转”年老小鼠的衰老状态。我的一个学生从中获得灵感,提出了一个想法:如果把最年轻的线虫——虫卵打碎,喂给成年线虫,会发生什么?

你能想象吗?一个科研项目的转折点,竟然来自这样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尝试。当时我们讨论时,还调侃说这听起来有点像“虫吃虫”。但正是这份天马行空的想法,让我们在秀丽线虫的世界里,看到了一扇意想不到的“窗”。

当学生真正开展这项实验后,奇迹出现了:那些原本“沉默”的成年线虫,在食用了虫卵的裂解液后,竟然重新激活了线粒体的保护与修复机制。

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图片来源于刘颖PPT

这个实验为我们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我们发现,在幼虫期,线虫体内会产生大量小 RNA ,这些小 RNA 能够抑制一种特定信号分子的表达。随着线虫进入成虫期,小 RNA 的表达量急剧减少,原本被抑制的信号分子开始大量出现。这些信号分子从线虫的生殖细胞释放出来,传递到体细胞内,最终关闭了线粒体的保护与修复机制。而虫卵中富含这种小 RNA ,因此喂食虫卵裂解液,能让成年线虫重新恢复线粒体修复能力。

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图片来源于刘颖PPT

理解这一现象后,我们又产生了新的好奇:为什么线虫进入成年期后,要主动关闭这套修复系统呢?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我们人为抑制那些关闭修复系统的分泌信号,会出现一系列现象:比如线虫的产卵数量大幅下降,卵黄蛋白的生成也显著减少。而卵黄蛋白是为胚胎、为下一代提供营养的关键物质,它的不足不仅会影响产卵数量,还会降低后代的存活质量。

换句话说,如果不关闭成虫的线粒体修复机制,线虫繁衍后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最终我们明白了:线虫进入生殖期后,会主动放弃对体细胞线粒体的修复,目的是将有限的能量与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生殖系统中,孕育出更多、更健康的下一代。

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图片来源于刘颖PPT

我们原本以为,科学只是冰冷的实验与数据,但实际上,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抉择与优先级。

一条线虫的“取舍”提醒我们:探索科学,不仅是为了改变世界,更是为了理解生命本身。而这一切的起点,往往是一个微小的、或许无人在意的问题。未来,理解这种“取舍”背后的分子密码,或许能为我们延缓衰老、预防疾病,打开全新的治疗思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92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20日 下午1:03
下一篇 2025年9月20日 下午1:05

相关推荐

  • 低能量星人集合:不是懒,是能量告急

    最近,网络开始流行关于高能量人和低能量人的吐槽。 图片来源网络 “高能量人”清晨 6 点就能“弹射”起床,先去撸个铁再跑上 5 公里,然后精神抖擞地通勤上班;“低能量人”每天把自己从床上死拖活拽起来,刚走到地铁站就已经气喘吁吁,到了办公室看见电脑就犯迷糊。 “高能量人”工作一天,开三个会,打两小时电话,写了好几十页 PPT,加班到晚上还有精神约着朋友再去喝一…

    2025年10月18日
    6700
  • 你以为会发胖,实际很减肥的6个行为,别再误解它们了!

    不少朋友都在努力减肥,可大家减肥成果却不尽相同: 有人天天运动、饭量也严格控制,却总不见瘦;而有人锻炼强度不算大、饭量也没有骤降,体重和围度却有肉眼可见的改善,这是怎么回事?很可能是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帮助了那些看起来“轻松”减肥成功的人,让他们事半功倍。 最近,“以为容易发胖,实际很减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了热搜,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看看,如果你已经有这…

    2025年7月26日
    20100
  • 别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一名 8 岁男孩持续高热,脖子上还出现鸽子蛋大小肿块,就医被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症,俗称“亲吻病”,是奶奶频繁亲吻孙子导致的。 图片截自微博 那什么是“亲吻病”?有哪些症状?该如何治疗?又该如何预防呢?想知道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

    2025年7月17日
    18300
  • 科学家在细胞中拍到的照片,竟然跟黑洞极为相似!难道……

    2019 年 4 月,全世界的目光被一张模糊却震撼的照片吸引——那是人类首次看见黑洞的模样,一个橙黄色的圆环,包裹着中间深不可测的暗影。这个直径达 400 亿公里的天体,被命名为 M87 黑洞。 M87 黑洞(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你或许不知道,早在这张“宇宙级自拍”面世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团队,已经于 2018 年…

    2025年9月2日
    13400
  • 警惕!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可能隐藏重大健康隐患

    牙疼咬咬牙、鼻塞擤擤鼻、咳嗽喝热水……这些小毛病,咱们平时忍忍确实能过去。但有些“小信号”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代码”,拖久了要出大问题。 比如牙疼总出血、鼻塞持续超过10天还头疼加重、咳嗽8周以上仍不见好、便秘超3天一次还严重依赖泻药……这些看似“不常见”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牙周炎诱发的血管病变、鼻窦炎引发的颅内感染、神经源性咳嗽或肠…

    2025年8月23日
    8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