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一名 8 岁男孩持续高热,脖子上还出现鸽子蛋大小肿块,就医被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症,俗称“亲吻病”,是奶奶频繁亲吻孙子导致的。

别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图片截自微博

那什么是“亲吻病”?有哪些症状?该如何治疗?又该如何预防呢?想知道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别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亲吻病”的病因是患者感染了“亲吻病毒”,也就是 EB 病毒。1964 年 Epstein 等首次在非洲儿童的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 EB 病毒,其为疱疹病毒科,γ 亚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

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亲吻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如接吻、口对口喂食等,也可经血液传播。研究显示,我国“亲吻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 4~6 岁,全年均可发病,以晚秋初冬高发。一次得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EB 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我国南方鼻咽癌的患者中大多能检测到 EB 病毒基因组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可引起流行。由 EB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还有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淋巴瘤)、鼻咽癌等。

“亲吻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亲吻病”潜伏期为 1~2 周,起病急缓不一,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如发热、咽痛、乏力等,因此,容易与之混淆。“亲吻病”与感冒相鉴别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临床“三联征”,即发热、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约 50%的患儿扁桃体有灰白色渗出物,25%的患儿上颚有瘀点。80%~95%的患儿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同时,可合并有肝脾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除典型临床“三联征”外,15%~25%的患儿可出现眼睑水肿,15%~20%的患儿可发生皮疹,皮疹的表现多样,如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等。

“亲吻病”如何治疗?

“亲吻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治疗为主。

1.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抗生素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生素,但不建议使用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

3. 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如泼尼松,剂量为 1 mg/(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60 mg。

4. 休息急性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5. 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建议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以免诱发脾破裂、血小板减少。

如何预防“亲吻病”?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禁止随地吐痰,不可亲吻或口对口喂养宝宝。宝宝的餐具也要与成人分开,单独使用。

2. 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应使用专门容器收集,并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

3. 预防接种 EB 病毒疫苗。

4.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同时,注意补充含锌、镁的食物,补充维生素 B6 和叶酸。避免辛辣饮食,不可长期抽烟、饮酒。

别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温馨提醒

要想预防“亲吻病”,可不要随便亲吻宝宝脸颊,孩子的手脚也不要亲。同时,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也要注意,出现相关不适症状也要积极就医,并做好个人防护。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515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17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7月17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

  • 脑机接口新突破!仿章鱼触手“神经探针”微创植入引热议

    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大脑探针——既要足够坚硬以穿透脑组织,又要足够柔软以减少长期损伤。这看似矛盾的需求,如今被中国科学家巧妙地解决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梁璟研究组与半导体研究所裴为华研究组合作,从章鱼触手获得灵感,开发出一种刚柔可调的“神经触手”探针,为脑机接口技术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神经触手探针的工作原理:通过液压系统控制…

    2025年8月31日
    12900
  • 如何运动对健康益处最大?最新研究的答案是……

    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已经反复强调过了,但我们可能仍然低估了它的深远影响。 近日,来自 CARDIA(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年轻人冠状动脉风险的发展)研究[1]的最新结果显示,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个体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水平就已经呈下降趋势,且在…

    2025年8月17日
    17100
  • 我国科学家绘制AI“思维图”!大模型首次实现世界认知

    当你看到一只小狗时,你不仅知道它有四条腿、会摇尾巴,还能感受到它的可爱,并自发联想到“忠诚”等抽象概念。这种对事物的深层理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智慧。 然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自发形成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物体概念体系。这意味着,AI 系统正在突破单纯模式模仿的界限,展现出类人的概念理解…

    2025年7月12日
    22400
  • 牛身上这块肉“最好吃”!高蛋白、低脂肪,但真的不推荐你多吃

    提到蹄筋,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它那 Q 弹软糯、入口即化的口感,这种独特的质地常常让人联想到“油腻”和“高热量”。看起来像肥肉的蹄筋,让不少人将其与猪蹄、肥肉等归为一类,认为它是导致体重增加的“隐形杀手”。 牛蹄筋 图源:小红书截图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蹄筋其实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材。但先别急着下单囤货,尽管它看起来营养不错,却不推荐你多吃。这背后究竟…

    2025年9月8日
    9100
  • 科学家用AI破解葡萄品质下降难题

    葡萄是世界上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果树作物,而我国则以葡萄产量全球第一、种植面积全球第二的规模稳居产业龙头。然而,在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冲击下,传统的葡萄品种糖酸平衡受到破坏,品质随之下降,“颜值”与“风味”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我们亟需培育具有环境韧性的高抗优质新品种。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育种的“加速器”。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葡萄与…

    2025年7月17日
    18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