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花粉过敏,路还有多远

喘憋、皮肤瘙痒、起皮疹等一系列症状的过敏性疾病,一般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春秋两季景色虽美,却是花粉症患者最难熬的时节。鼻塞、流涕、喷嚏频发,伴以眼睛红肿瘙痒,甚至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并不是感冒或感染,很可能是“花粉症”在作祟。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花粉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花粉致敏的机理

花粉症,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对空气中的花粉产生异常应答反应,导致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眼睛痒、耳朵痒、嗓子痒、咳嗽、喘憋、皮肤瘙痒、起皮疹等一系列症状的过敏性疾病,一般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花粉症的发病总体上分两步。第一步是致敏,这些患者多具有特应性遗传素质,即所谓的“过敏体质”,当他们长期反复接触特定过敏原,如尘螨、霉菌、动物皮屑、花粉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这个过程就是致敏,此时尚不会发病,因而没有症状。第二步是发病,当已致敏的个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体内的特异性IgE抗体就会跟过敏原结合起反应,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不少花粉过敏者常困惑“为何此前不过敏,近年突然发作?”这源于花粉症的“致敏—发病”双相特征。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花粉时,免疫系统需经历数年累积致敏期,在此期间虽已形成免疫记忆,但临床无症状。当致敏完成后,再次接触花粉即触发异常免疫应答,表现为五官黏膜症状(鼻塞、流涕、眼痒等)及呼吸道反应(咳嗽、胸闷),这些症状与感冒高度相似,导致患者误判为感冒或免疫力下降。

风媒花是致敏“元凶”

许多人在确诊花粉症后,会误以为所有花朵都会引发过敏,甚至想要移除家中的盆栽花卉。实际上,引起花粉症的绝大多数是风媒花,而非家中常见观赏花。风媒花指的是依靠风力传播花粉的植物,其花朵一般都很细小,花色不鲜艳,也不香,有时还有特殊臭味。由于花粉细小轻盈,极易被人吸入,且播粉量巨大,播粉范围很广。反观家庭栽培的观赏花卉,多属虫媒花。比如百合,花粉颗粒较大,甚至肉眼可见,需要昆虫播粉,因此不会大范围扩散,也较少引起过敏。

不同季节的过敏花粉各异。春季以树木花粉为主,如北京近期的柏树、榆树花粉正值爆表期,随后是杨树、柳树、桦树、法国梧桐(悬铃木)、白蜡树等。秋季则主要为野草类花粉,如蒿草、葎草(拉拉秧)、地肤(扫帚苗)等。此外,气候变化显著影响花粉传播。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使花粉季节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浓度增加,加重了过敏症状。一些极端对流天气也会使空气中的花粉过敏浓度明显升高,如近几年草原地区出现的“雷暴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与花粉结合后其致敏性增强,雾霾天气尤其加剧了患者的不适感。
图片

危害不可小觑

花粉症可以造成从生理到心理的多方面损害,严重的急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花粉过敏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接触过敏原并不会立即出现症状,但随着反复暴露,症状会逐渐加重,从鼻眼症状扩展至下呼吸道,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哮喘。因此,一旦患者如果在花粉季节中频繁出现胸闷、咳嗽,尤其是夜间加剧并伴有喘憋,应尽早求医。长期的鼻塞、流涕、眼痒和咳喘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睡眠质量,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使患者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研究表明,花粉症患者患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花粉与某些蔬菜、水果、坚果存在交叉反应,食用后可能出现口腔瘙痒、口周红肿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有全身瘙痒、皮疹、腹痛、腹泻、喘憋等症状,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或低血压休克,需紧急就医。因此,对于花粉症不应掉以轻心,应及时治疗并妥善管理。

有针对性地诊治

花粉症的诊断首先依赖于典型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进一步明确到底对什么花粉过敏,则需要进行过敏原特异性诊断,包括在上肢进行皮肤点刺或皮内试验(俗称“皮试”),还有抽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确诊后,治疗花粉过敏,需要采取“四位一体”的防治策略:躲避过敏原、药物对症治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和科普教育。

一是躲避过敏原,通过环境控制和隔离措施,减少花粉接触。如佩戴风镜、口罩,使用花粉阻隔剂;减少室外活动,尤其减少中午、午后或强对流天气(如雷暴)时的外出,此时花粉浓度更高;保持窗户关闭,可以进行室内空气净化和加湿;使用正规鼻腔冲洗器和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而非自制食盐水以防损伤鼻黏膜。有条件时,可前往花粉浓度较低的地区,例如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带,以躲避高花粉浓度的影响。

二是药物对症治疗,这是花粉症治疗的基础,需根据病情在季节来临前开始足量足疗程使用。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过敏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同时治疗上下气道)和鼻喷糖皮质激素(需坚持按疗程使用)。对于严重患者,一般要求在花粉季前两周还没有症状时开始用药直至季末,如春季从3月上旬至5月,夏秋季从7月中旬至10月。若已出现哮喘症状,则需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严重时可能需要静脉或口服激素治疗。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针对重症患者出现了多种生物制剂靶向药物,医生会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三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是在正规的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针对严重患者的进一步措施。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目前唯一被证明能够直接针对过敏原,有效地改变整个过敏性疾病进程的对因治疗方案。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起始年龄通常需要在5岁以上,一般在花粉季结束后病情稳定时开始治疗。脱敏治疗通过舌下含服片剂或滴剂、皮下注射等方式进行,疗程至少3年,比较漫长。其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适应过敏原,从而减少或避免哮喘发作并保护肺功能,同时缓解鼻眼耳等症状,降低总体的治疗药物量。各国统计显示,脱敏治疗的成功率约为80%。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大约每一到两年评估一次疗效及治疗配方的合理性。

四是科普教育,花粉过敏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都需要了解相关的科学防控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正规治疗。通过科普教育,患者能够掌握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诊治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医学界在花粉症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诊断方面,科学家把花粉中含有的各类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提纯,研究不同蛋白质组分并确定了哪些是主要过敏原及可能引起食物交叉反应或严重全身反应的成分,这样既能更加精准地诊断致敏花粉,也能更早地对合并疾病或严重并发症进行提前管理和预防。在对症治疗方面,新型的生物制剂(如针对IgE、IL-4、IL-5、IL-13等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正逐步应用于重症过敏患者,从疾病分子机制角度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对症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常常只需2—4周给药一次,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在脱敏治疗方面,临床医师们正在开创增量更加快速、便捷的集群免疫治疗方案,大大减少患者脱敏注射次数,方便患者更好地坚持治疗。同时,结合人工智能与气象大数据,花粉浓度预测变得更加精准,帮助患者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尽管当前医学尚不能根治花粉症,但通过环境控制、规范的对症治疗及脱敏疗法,已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大多数患者能够在花粉季节减少症状,享受更多的户外活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50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脑梗溶栓:开启生命救援的“时间锁”

    科普专家:曾爱同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 脑梗死,也叫卒中,是因大脑内的动脉突然堵塞而引起的大脑局部供血或坏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把头脑设想成一片沃土,而脉管则是滋润着这块沃土的江河,“脑血管如同生命之河,血栓如同河道中的‘巨石’,溶栓药物则是‘爆破队’,争分夺秒疏通血流”。在身体里,这样的“干涸”导致了大脑梗死,“河流”即…

    2025年4月17日
    4200
  • 骨关节炎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这些人群也要当心!

    骨关节炎:全球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骨关节炎是引起成年人慢性疼痛及运动功能损害的重要病因。自1990年至今,全球骨关节炎疾病负担逐渐加重,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GBD)显示,全球骨关节炎发病人数从1990年的2034.2万上升至2019年的4146.8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473.6/10万上升至2019年的492.2/10…

    2025年2月24日
    16200
  • @经常刷短视频的你,大脑可能都被影响了!

    要想减少刷短视频的时间,戒掉短视频的瘾,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设定使用时间限制 可以借助闹钟、家人的提醒、青少年模式等,控制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长时间连续观看。 (2)开展多样化的娱乐活动 用运动、阅读、社交等多样化的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 (3)寻找合适的减压途径 压力大时可以找亲朋好友倾诉,或者通过运…

    2024年12月28日
    19000
  • 失眠的原因分析 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失眠

    失眠症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所以朋友们应该对该疾病有些了解,然后可以做好对失眠症的预防工作,更好的对自己的失眠进行调理,早日远离失眠恶爪。 1.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方式引起睡眠问题也很常见。如饮用咖啡或茶叶、晚间饮酒、睡前进食或晚饭较晚造成满腹食物尚未消化、大量吸烟、睡前剧烈的体力活动、睡前过度的精神活动、夜班工作、白天小睡、上床时间不规律、起床时间不…

    2025年4月9日
    6300
  • 天天吃素,血脂就不会高了?

    流言“天天吃素,血脂就不会高了?” 很多人认为,血脂高,就应该少吃肉、少吃油,多吃素,不少人甚至只吃素食,一点荤腥不沾。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只吃素不一定能降血脂,而且可能会造成蛋白质缺乏。实际上,肉类不仅藏在肥肉里,一些看起来的素食,如蛋糕、瓜子等食物,本身就含有很高的油脂。此外,煎、炸等烹饪方式,也会给食物带来很多的油。如果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

    2025年2月18日
    18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