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抬头,有患者反复感染病情加重?钟南山发声

中国疾控中心在5月8日发布了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在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3.3%上升至6.3%。在4月14日至5月4日的三周内,新型冠状病毒超越鼻病毒,成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量的首位病原体。

对此,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接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不用恐慌,但也还要足够重视,特别是65岁以上或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防护,一旦确诊应及早用药干预,避免进展成重症。

新冠阳性率升高

需重视但不用慌

“其实,从3月到5月,我国新冠病毒阳性率从6.5%上升至16.5%,在发热门诊和病毒感染人群中高居第一。”钟南山指出,这种上升趋势不仅在国内显现,在新加坡、巴西、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面临这种情况。总体而言,新冠已逐渐成为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

这一轮新冠病毒流行形势会怎么变化?钟南山预测,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我们有一个预测模型,用于研判疫情形势,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流行,现在处于爬坡阶段,将逐步接近高峰。”钟南山说。

“在香港,83%以上的重症或死亡病例是65岁以上人群,且90%以上有合并症,比如肿瘤疾病、免疫低下或心脏病、肾脏病等。”钟南山提醒要注意这些明显特征,对于65岁以上或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一旦确诊应及早用药干预,避免进展成重症。

“我希望提醒大家重视,因为我们是有办法应对的。”他认为,尽管新冠疫情呈现上升趋势,但也不用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有患者反复感染病情加重

合理用药治疗很重要

“我上周查房遇到一个疑难病例:一位泛细支气管炎患者此前曾感染过一次新冠,近期又在外院被检出感染。他感觉自己症状与上次相似,未足够重视,没有及时治疗干预,导致病情明显加重才转院。”钟南山分析,其实像这种情况,如果确诊后及时用药,防止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重,预后会好很多。

“治疗流感有奥司他韦,治疗新冠我们也有药可用。特别是在48小时内服用,症状会有明显改善。”钟南山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新冠治疗药物的研发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多个3CL靶点的新冠治疗药物,像先诺特韦、阿泰特韦与国外的P药(Paxlovid)类似,在相关文献报道中有显示出优于P药的疗效。而来瑞特韦作为国际首款小分子3CL靶向新冠治疗单药,其在3CL靶点上的停留时间更长,且无须联合使用利托那韦,从而降低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除了以3CL为靶点的药物,还有以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为靶点的药物,比如氘瑞米德韦。

“这些药物经过测试,对目前流行的病毒株都是有效的。”钟南山补充道,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确诊新冠的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规范用药。

提醒:

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

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不少人觉得它毒性比以前降低很多,而且有自限性,不太在意。对此,钟南山提醒:如果出现症状并确诊了,一定不要拖延,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的65岁以上高危人群,48小时内及时用药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症状,迅速控制病情,降低病毒对身体的伤害,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另外,他建议这类高危人群在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还是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针对5岁以下的婴幼儿,钟南山特别指出,目前新冠药物在该群体中的研究尚不充分,缺乏足够的安全性证据。他强调:“不能随意推断,认为5岁以上孩子可以使用,1岁的孩子便同样适用,目前并无相关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那么,5岁以下的孩子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该如何应对?“目前还是应加强护理和观察,进行基础治疗、支撑治疗。”钟南山透露,目前该团队正在积极研发新冠病毒抗体,希望以后能探索出更适合5岁以下孩子的有效治疗手段。

近期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呈上升趋势,中疾控最新研判

昨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近期西非、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欧、西南欧和西亚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呈上升趋势。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安志杰介绍,确实如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近期部分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疾病的临床严重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此,我们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一是当前出国旅行的比较多,请大家合理安排时间,及时、提前了解注意目的地疾病流行情况。长途旅行长时间乘坐密闭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等)时,建议佩戴口罩,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

三是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建议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家人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及时就诊就医。

最后建议大家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

来源: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南方+、央视新闻客户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86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21日 下午1:01
下一篇 2025年5月21日 下午4:02

相关推荐

  • 运动效果不佳?运动前后这些事你可能忽略了!

    大家在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 大家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此时万物生长、春意盎然,正是亲近大自然的好时机。踏春虽好,大家该如何避免运动损伤呢? 运动前需要注意什么 热身运动不仅可以提升肌肉温度,还能提高运动者的专注度,减少运动损伤。大家在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如踝关节画圈、摆腿、行进间弓步转体、侧向跨步摸地、原地快速踏步、高抬腿踏步等。这…

    2025年4月16日
    7300
  • 以为是痔疮,结果是肠癌!竟是被这件常见“小事”给耽误了……现在知道还不晚

    最近有一则关于癌症的热搜:#医生称超 80%直肠癌最初被当痔疮#。 临床上有些直肠癌病例,便血一两年,自己一直想当然以为是痔疮而没有重视,耽误病情,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那么,“痔疮”和“直肠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详细来说说~ 痔疮不会导致肠癌 但便血的症状容易误导判断 痔疮很常见,所谓十人九痔。什么是痔疮? 痔疮,本质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血管(…

    2024年12月24日
    26600
  • 跷着二郎腿看书?摆拍一下没啥,可别真跷着看啊!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看书了吗?近几年,我们常可以看到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文艺青年跷着二郎腿摆拍看书。摆拍倒没什么,但个别真跷着二郎腿一直看书啊!其实不只是看书,任何时候,跷二郎腿真不是什么好动作……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跷二郎腿的魔力究竟在哪? 你喜欢跷二郎腿吗?笔者就挺喜欢,要是长时间不跷二郎腿,就浑身不得劲儿,仿佛身体失去了平衡。有时…

    2025年4月23日
    4100
  • 莫听穿林打叶声,从苏轼的耳聋到想到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公元1082年的那场春雨里,苏轼是否已察觉自己的听力正在悄然衰退? 人们只知道东坡留下了这段千古名句,不知道的是他回家后,高烧数日,这场雨诱发了诗人潜伏多年的耳疾,左耳轰鸣如万蝉齐鸣。后来苏轼经人推荐,前往麻桥求医于名医庞安常。有趣的是,这位庞氏名医虽然医术精湛,但自己也是耳聋。所以他们两人诊疗时以纸笔交流,苏轼戏称两人…

    2025年3月3日
    13400
  • 你可能想不到,这几种表现竟与缺觉有关→

    “睡不够会打呵欠——打呵欠意味着犯困——犯困就要补觉”,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呵欠连天”外,睡眠不足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 参照多数人的数据,如果你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就要小心是否存在“睡眠不足”。 以下4种可能出现的表现,看似与睡眠无关,很容易就被视作“上年纪了”“最近火气有点大”“天气冷嘴巴都变馋了”等原因。如果只是偶尔一次两次,不…

    2025年3月16日
    10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