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川正在融化,纽约等都市将成汪洋,科学家还来得及挽救吗?

南极被称为地球的“冷源”,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显著,被视为气候变化灵敏的“指示器”。40年间,随着一次又一次突破,中国从一个南极话题的“门外汉”,逐步走向南极科考的前沿。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在这片冰封大陆上仍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皑皑冰雪之下,埋藏着地球数百万年的秘密,孕育着数不尽的生态系统宝藏。在奔赴南极的征途上,不只有大海与星辰的浪漫,还有更多未知和艰辛。中国一代代科考队员们带着好奇与向往走进这里,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接续探寻关于人类和地球的终极奥秘。

“雪龙2号”破冰前行

中国极地考察的又一里程碑

在今年世界南极日的当天(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

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的又一成就,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积极贡献,也是对国家科学探测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作为我国首个境外的气象观测站,南极中山本底站将为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提供关键的科学数据。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的气象观测尤为重要。在南极中山本底站进行的连续、长期的大气成分观测,将全面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这些数据不仅对于科学界了解南极的气候变化机制至关重要,更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南极中山本底站的启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项目的开始,它象征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该站的观测数据将为国际社会提供珍贵的科学资源,帮助各国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平台,科学家们能够揭示更多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奥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场

吹响南极变暖的哨声

全球变暖是当今地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其对南极的影响已经愈发明显。根据众多的气象监测数据和科考研究结果显示,南极的气温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使得南极的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大量的冰体消融成水汇入海洋,南极洲大片快速变暖的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变绿。卫星图像显示,这里的植被覆盖面积在35年里增加了近14倍——这一趋势将刺激南极生态系统发生快速变化。

一方面,冰川的边缘地带不断退缩,原本被冰层覆盖的陆地逐渐裸露出来。那些长期封存在冰川下的土壤、岩石以及其中蕴含的微生物等物质,开始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有了与外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机会。另一方面,冰川融化形成的水流也在改变着南极周边海洋的生态环境,比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营养物质的分布等都发生了变化,这进一步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也为那些原本被封存的病毒等微生物“解禁”创造了条件。

而且,随着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一些原本稳定的冰架出现断裂、崩塌的现象,巨大的冰块会坠入海洋。据英国一家网站报道,位于南极洲西部、被称为“末日冰川”的思韦茨冰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崩塌,对世界产生灾难性影响。

“末日冰川”并非浪得虚名。思韦茨冰川总共大约有48万立方千米的冰储量,如果全部融入海洋,可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65厘米。要知道,过去100多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只有约20厘米,思韦茨冰川的潜在“贡献”是其3倍。更糟糕的是,这还将导致南极洲西部冰盖大面积消失,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3.3米的灾难性后果,并威胁到美国纽约、印度加尔各答等城市。如果海平面再上升到5至7米,地球上沿海的大部分城市都将成为一片汪洋和沼泽。

为了研究并预测“末日冰川”崩塌的时间,2018年,由100人组成的国际思韦茨冰川合作组织(ITGC)创立,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遥感、计算机建模等方式,探索冰川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来自全世界顶尖研究机构的十几个研究组、几十上百人的研究队伍,也在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对包括思韦茨冰川在内的南极冰盖进行大量的数值模拟。

ITGC的一个建模小组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几十年里,思韦茨冰川会稳步融化后退,虽然不会立即崩塌,但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厘米。即使人类统一停止温室气体排放,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参与调查的科学家对思韦茨冰川的未来及海平面上升的后果持悲观态度,从长远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唯一还算得上好消息的是,人类可以争取时间做些什么,以此控制思韦茨冰川消失的速度。

南极大量的冰体消融成水汇入海洋

四十年风雪兼程

在地球上,南极是人类最后踏足的一个大陆。这里不仅是冒险家的乐园,更是科学家心驰神往的梦想之地。在科研人员眼中,虽然这里寒冷、荒凉,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它成为一个天然的科学实验室。南极科考可以帮助人类更好了解地球生态环境。

自1984年首次开展南极科考以来,我国南极科考已历经40周年。这些年间,从全国各单位选派的考察队员先后奔赴这块“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为人类探险和科学考察助力。南极区域广袤,总面积达1424.5万平方公里,单一科考站点难以完成全面科考任务。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个考察站——分别为建成于1985年的长城站、建成于1989年的中山站、建成于2009年的昆仑站和建成于2014年的泰山站,以及今年2月7日开站的秦岭站。

长城站建成时间较早,在南极圈之外,对科研人员来说,比较容易抵达。中山站可以进行度夏和越冬,在这里科研人员能完成高空大气、冰雪物理等观测。昆仑站和泰山站都是季节性站点,可以度夏使用。昆仑站位于南极腹地,是我国在南极海拔最高点建立的度夏站。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到南极腹地昆仑站之间,可以作为中继站使用。

新开站的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秦岭站将充分利用东邻特拉诺瓦冰间湖的地理优势,以及考察站拥有的海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开展大气科学、冰川学、地质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学科的观测与研究,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

南极科考队员根据作业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大洋队、度夏队、内陆队、越冬队和固定翼飞机队。大洋队主要跟船沿途采集数据,执行大洋考察任务;度夏队一般在站区附近科考,还要负责站区的维护等工作;内陆队会在抵达南极大陆后继续向内陆挺进,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做任务;越冬队会在其他队伍做完夏季科考返程后继续留在南极过冬,直到来年“雪龙”送来新一批队员与其交接。

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秦岭站

科考工作相当于每年给南极进行一场“体检”。身为南极的“体检医生”,科考人员常怀着一种复杂心情,既希望它维持原貌,又期盼发现它未知的一面。一方面,他们期待南极的各项指标稳定,不要出现什么异常。另一方面,面对广袤的南极大陆,总有人类还没涉足的角落,科学家总想探寻到冰封大陆藏着的更多未知的秘密。

了解南极,保护南极!保护南极,就是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在南极的所有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严格的环境保护原则,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以这回南极中山本底站为例,科研工作者表示要充分发挥南极气象观测数据效益,绘好“南极中山曲线”,以助力更好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40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2日 下午12:44
下一篇 2024年12月12日 下午12:45

相关推荐

  • 黑洞可能已经穿过了地球,只是我们一直没发现

    你是不是觉得黑洞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对一些物理学家来说,迟迟找不到的暗物质让他们宁愿相信,黑洞已经穿过了地球,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一般的黑洞是在恒星耗尽核燃料后形成的,经该途径产生的黑洞质量一般都比太阳质量更大。如果一颗比太阳还重的黑洞穿过地球,不要说地球,整个太阳系的轨道都会被它搅得乱七八糟,打击效果堪比《三体》中的“光粒”,人类不可能注意不到——如果说…

    2025年1月7日
    2100
  • 当我们在被大火烧毁的山上放起音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都曾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无论是儿时还是独自旅行时,这些声音总是令人怀念,虽然这种声音可能有数百种不同的来源,但它们总是让我们觉得莫名好听、和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在不仅成为珍贵的个人回忆,也开始成为极为重要的科研数据,甚至是帮助我们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 Part.1 声学监测的另一个妙用 起初,科学家们也只是进行偶尔和短期的声…

    2024年12月24日
    4500
  • 2024年省农技协二届七次常务理事会议暨省农技协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海口举办

    12月3日,为总结2024年度海南省农技协工作和规划2025年度工作计划,全面了解掌握基层农技协工作情况,推动海南科技小院建设,海南省农技协在美兰蔬菜科技小院召开了二届七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由省农函大校长、省农技协秘书长王才佳主持。 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公报,深刻理解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推进中国式现代…

    2024年12月30日
    4200
  • 顶尖科学家讲坛赵国屏作《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生命科学研究人生的ABCDE》 专题报告

    11月25日下午,由海南省科协联合海南大学举办的2024年顶尖科学家讲坛(第11期)在海南大学开讲。海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伟,海南大学党委常委邱锡光、邹勇华等校领导出席讲坛。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微生物组中心主任赵国屏作题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生命科学研究人生的ABCDE》的专题报告。赵国屏院士从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数据爆炸性增长、生物医学大数…

    2024年12月14日
    6200
  • 城市树木:降温与升温的绿色谜题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科学的交织领域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正逐渐浮出水面:树木,这些城市中的绿色守护者,在不同情境下对城市温度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树木是城市中的天然空调,它们在炎炎烈日下为城市带来清凉。确实,在白天,树木宛如一台台绿色的制冷设备,通过多种巧妙的方式为城市降温。其一,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用茂密的枝叶阻…

    2024年12月12日
    8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