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刚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刘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在人体复杂而精密的血管网络中,血管畸形如同潜藏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健康。这些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血管异常,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威胁生命。
幸运的是,医学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介入治疗。它不仅能够精准定位,还能在最小创伤下重塑血管,为患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健康的大门。
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主要覆盖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动静脉畸形,这些类型的血管畸形通过介入手段可取得良好疗效。在血管造影的指引下,医生能够向病变部位精准投送药物或栓塞剂,以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尽管介入治疗有效,但它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手术风险包括麻醉反应、药物过敏、穿刺部位出血、手术区域肿胀、坏死、感染,以及可能的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和肢体功能障碍。特别是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异位栓塞或感染,严重时甚至导致截肢。
但值得庆幸的是,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约为1%以下,具体数据可能低至1‰,表明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安全度过治疗过程。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医生能更准确地监控药物和栓塞物的分布,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介入治疗中,医生利用导管和导丝在影像引导下抵达病变区域,针对高流量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会采用弹簧圈或栓塞物来阻断异常的血管通道,促使血流恢复正常路径。对于病灶,医生会直接穿刺并注入硬化剂或栓塞物,以封闭血管畸形。治疗原则是根据病变情况,堵住应堵之处,保持应通之区畅通。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儿童患者,血管畸形进行介入治疗时,通常需要全麻。这是因为介入手术要求精细操作,儿童难以保持静止,任何轻微移动都可能导致针尖偏移,影响影像观察,增加治疗风险。即便大龄儿童能遵从指令,考虑到病灶大小和所需硬化剂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过敏等全身反应,全麻仍被推荐,用于保证呼吸道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全麻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限于儿童,成人在接受动静脉畸形和静脉畸形治疗时同样采用全麻,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相较于开腹或开胸手术,介入治疗的全麻深度较浅、时间较短,疼痛感较轻,因此总体安全性较高,类似于现今普遍采用麻醉进行的胃镜和肠镜检查。
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通常需要多次进行,一次性治愈较为罕见,尤其是动静脉畸形和静脉畸形,因病变广泛分散,单次治疗难以彻底解决。治疗频率依据病灶大小而定,初次治疗后一个月复查,之后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可能每三至六个月再次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对于低流量血管畸形,如静脉畸形,治疗可能间隔更久,甚至一两年一次,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而非根治。
介入治疗后,血管畸形存在复发风险,如同慢性疾病管理,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疾病状态。复查时间点通常在治疗后一个月、三至六个月,具体取决于症状和恢复状况。为了控制血管畸形的发展,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或终生服用靶向药物,以抑制病变的进展。
保守压迫治疗是血管畸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海绵状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畸形,穿戴弹力袜或使用束缚衣可以减轻症状,防止病灶扩大。弹力袜在运动时尤其重要,可减缓病变扩张速度,减少疼痛。对于复杂血管畸形并发症,如KT综合征、PW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终生穿戴弹力袜,以控制下肢肿胀,从出生几个月起就开始使用,确保病情稳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