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错了!蒜薹VS蒜苔,到底哪个对?

植物的中文名称,犹如精炼的密码,蕴含其原产地、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省去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然而,鉴于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诸多演变。

为此,蝌蚪五线谱特别邀请深圳市作家协会的魏德勇先生,针对那些常见却易于误读或错读的植物名称,从它们的命名由来、生物特性、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日常生活,无论是踏入超市、菜市场选购蔬菜,还是沉浸在书籍与报纸的字里行间,我们时常会遇到“蒜薹”与“蒜苔”这两个词汇。

由于它们的发音如出一辙,且均指向同一种蔬菜,许多人便自然而然地假定“蒜苔”乃是“蒜薹”的简化版,两者互为通用。

然而,从严谨的植物学视角看,“蒜薹”是准确无误的称谓,而“蒜苔”则是一种因误传与便利需求而产生的变种,是人们在语言传播中逐渐形成的讹误。

遗憾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个原本由误用而生的词汇,其出现频率竟逐渐超越其正宗的前身,达到混淆视听、真假难辨的程度。

01

薹,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

“薹”字蕴含双重意蕴,其一指的是薹草,一种被古人用以编织斗篷或蓑衣的草木植物,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辞书《尔雅》的记载,书中将其别名定为夫须,明确其草本的身份。

“薹”的另一层含义关联着餐桌上的美味,它指的是诸如蒜、油菜等蔬菜的茎部,这些茎部因口感与营养的双重优势而备受青睐。以蒜为例。作为百合科葱属的一员,蒜的茎部被称为蒜薹(亦称蒜毫)。

蒜薹不仅以其鲜美的风味征服食客的心,更因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而被誉为“长寿蔬菜”。其独特的香气与爽脆口感,使之成为炒菜、腌制、凉拌等多种烹饪方式中的常客,频繁亮相于家庭餐桌,进而推动了市场上“薹”字写法的流行。

油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被古人亲切地称为芸薹(狭义)。油菜的嫩茎,即菜薹,是烹饪中的上乘之选,“清炒菜薹”更是南方地区招待贵宾时不可或缺的素雅佳肴。

值得注意的是,芸薹属孕育超过20种栽培种或变种植物,它们被划分为白菜、芥菜与甘蓝三大类群,共同构成广义上的芸薹世界。由此得知,“薹”被作为植物学种属关系专用字,不能用其它字代替。

02

苔,结构简单且喜阴湿

“苔”是苔藓植物界的关键构成,以其简约而不失生命力的结构著称,茎与叶的界限模糊,偏爱栖息于阴湿的环境。作为绿色植物的四大分支之一,苔藓植物标志着低等植物的典型特征,下辖苔纲与藓纲两大类别。

其中,苔纲更为古朴原始,尤其是角苔类,几乎摒弃茎和叶的分化,以“苔纲不抬,喜伏地生”的姿态,常见于石阶缝隙、斑驳墙面等幽暗湿润处,于是才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雅致诗句。

虽然苔不是人类食粮,但它们在自然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加速岩石风化与分解过程。它们的足迹遍布全球,从极地的冰雪世界到热带雨林的繁茂之地,从北极光下至南极冰川,苔都以它那顽强而广泛的分布,证明其生态价值的非凡与独特。

03

薹苔有别,误用有因

“薹”与“苔”代表两种

截然不同的植物学概念

各自界定特定的植物现象

“薹”指的是某些植物生长点延伸出的、作为茎部的书面表述内容,这部分往往可食用;“苔”则指一类低等植物,它们通常偏好潮湿环境,形成密集的垫状或丛状群体,缺乏明显的根、茎、叶分化,对人类而言是不可食用的。

很常见的溪苔(无茎叶分化)

基于上述区分,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语境中,蔬菜的命名应用“蒜薹”而非“蒜苔”。同样,“韭薹”“油菜薹”等菜名中的“薹”字亦不可被“苔”字替代。这一点在权威辞书中得到验证,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均仅收录“蒜薹”一词,而未收录“蒜苔”。

然而,为何在实际使用中,“蒜薹”与“蒜苔”的界限会变得模糊,甚至难以区分呢?这主要归因于两方面的便利性考量。

首先,从书写便捷性的角度出发,“苔”字仅有8画,而“薹”字则多达17画,书写速度的差异显而易见。特别是在菜市场、超市、饭店等大众生活场景中,频繁的书写需求使得民众更倾向于选择书写简便、易于识别的“苔”字。这种选择看似自然,却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

其次,专业人员的便捷性考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报刊、图书等出版物被视为权威性书面用语的载体,应严格避免字词使用错误,但近年来,不少出版物中却频繁出现“蒜苔”的写法。

这种错误用法的广泛传播,无疑加深公众对错误印象的固化。例如,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在部分图书中竟被误写为《天堂蒜苔之歌》,这一事件甚至被《咬文嚼字》编辑部列为年度语文差错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广。

《语言文字报》2012年12月28日内容截图

综上所述,“薹”与“苔”在植物学领域具有明确的区分,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书写便捷性和专业人员便捷性考量的影响,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字词使用的规范性,避免错误用法的广泛传播和固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98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22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4年12月22日 上午10:55

相关推荐

  • 深空亮起“星际灯塔”?揭秘:我国地月空间三星组网

    2025年4月16日新闻报道称,我国成功构建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实现地月空间三星组网,那么究竟什么是地月空间三星组网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地月空间三星组网,指的是在地月空间中构建一个由三颗卫星组成的网络系统,而这三颗卫星分别是DRO-A卫星、DRO-B卫星、DRO-L卫星,这三颗卫星在地月空间建立起大尺度的星间测量通信链路,标志着国际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

    2025年4月18日
    3900
  • 子弹只有纳米级大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射击电子游戏→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最近把严肃的实验室变成了“游戏厅”。他们用高能电子束当"遥控器",发射出的子弹只有纳米级大小(一纳米大致相当于头发丝粗细十万分之一),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射击游戏。 不过,这可不是科学家在摸鱼,而是一项可能改变未来的新科技,是朝着开发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纳米材料无缝集成的计算机接口系统迈出的重要一步。 日本科…

    2025年3月5日
    13600
  • 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这句话被西湖大学一项研究“证实”

    曾在精神病院治疗的梵高,一生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经济学家约翰·纳什,把抑郁比作内心“黑狗”的丘吉尔…… 这些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极大成就的名人们似乎总在佐证“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这句名言。 名人事迹的总结也许不够具有普世意义,但近日,这句话有了细胞层面的科学证明。 3月20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论文,由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

    2025年4月12日
    5800
  • 甲流合并乙流去世,年仅41岁!得了甲流为何还会得乙流?

    2月15日,《新周刊》官网等平台发布《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一文,披露了现年41岁的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近日患上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已于2025年2月4日离世。 文章称,吴玉燕生于1984年,广东茂名化州人,是家中的长女、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家都叫她“玉燕”或“阿燕”。2009年,刚毕业的吴玉燕进入新周刊,一直从…

    2025年2月17日
    19000
  • 南方降雨进入过程最强时段!防范强对流天气,这几点要注意

    今天(4月21日),南方降雨进入过程最强时段,局地将遭遇大暴雨。同时,北方地区也将出现大范围降水。 中央气象台4月21日06时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预计4月21日08时至22日08时,江汉东部、江淮西南部、江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其中,安徽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10级以上…

    2025年4月21日
    3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