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蕺菜、藠头,见过吃过也听过,就是不会读……

植物的中文名称,犹如精炼的密码,蕴含其原产地、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省去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然而,鉴于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诸多演变。

为此,蝌蚪五线谱特别邀请深圳市作家协会的魏德勇先生,针对那些常见却易于误读或错读的植物名称,从它们的命名由来、生物特性、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轻松地说出某些植物的俗名,或许在田间地头,或许在餐桌上。然而,当我们试图念出它们的学名时,却常常会感到十分困惑。

荸荠、蕺菜、藠头,这些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如果我告诉你,它们的根或地下茎都是常见美食,你一定会恍然大悟。没错,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名与俗名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距离?或许,这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神秘感,让我们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01

荸荠:生津润肺的“地下雪梨”

荸荠,音bí qí,两字承载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和历史内涵。“孛”意即人的肚脐,“荸”说明此草的地下茎像人的肚脐。“荠”是多音字:表示荠菜时念“jì”,表示荸荠时念“qí”。

荸荠

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看,荸荠是禾本目莎草科荸荠属,是一种草本植物。其球茎不仅直接作为水果或蔬菜食用,还是制作罐头和提取淀粉的理想原料。在自然环境中,荸荠主要生长在浅水区域,如水田等,且在我国南方的各省市广泛分布。

除了“乌芋”这一正式名称外,荸荠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俗名——马蹄。这一名称可追溯至广州方言的前身闽粤方言。在闽粤方言中,人们习惯将果实类的水果称为“马”,如将桃子称为“马桃”。方言中常用“蹄”来指代地下的部分。所以他们称这种生长在“地下的果子”叫马蹄。

荸荠不仅供人品尝,还兼具药用价值,有“地下雪莲”的美誉。“荸荠”最早记载出现在明代王世懋的《瓜蔬疏》中。

书中云:“荸荠吴中最盛,远货京师,为珍品,色红嫩而甘者为上。”同时代的医典《本草纲目》记载更详细:“吴地之人择沃土以植之(指荸荠),于三月播种,历经秋风霜降,苗叶渐枯,至冬春之交,则掘土取果,无论生食还是烹煮,皆为上乘之选。”

在医学领域,荸荠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生津止渴、润肺养肺、化痰通便。轻微咳嗽困扰、体内有热痰淤积或是咽喉部位肿痛不适者以荸荠煮制汤品饮用,可谓缓解不适、调养身体之佳法。

02

蕺菜:西南地区餐桌上的美食

蕺,音jí,最初被古人视为珍贵药材。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著作《名医别录》中记载:“(蕺)味辛,微温,过量食用可能引发气喘。”此描述不仅揭示蕺的药用价值,也提醒人们需适度食用。

蕺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蕺逐渐从药材转变为一种食材,深受人们的喜爱。

宋朝植物学家苏颂《图经本草》中详细描述了蕺的生长环境及形态:“(蕺)喜生于湿地,即便在山谷的阴凉之处也能蔓延生长。其叶片肥硕,形似荞麦,茎则呈现紫赤色。江左地区的人们尤为喜爱生食此菜,而在关中一带,人们则称之为菹菜。”此处所提的“江左”,通常是指江南地区,即长江下游以东之地。直至2004年,《中国植物志》将蕺的学名定为蕺菜,这一名称成为科学的标准命名。

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看,蕺菜隶属于胡椒目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偏爱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常生长于田埂、林荫等湿润环境中。历史上,蕺菜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但如今其生长范围已扩展至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北方省份,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蕺菜是标准的正式中文

除了广为人知的俗名“鱼腥草”外,蕺菜在中国各地还拥有着众多别名,而在西南地区最为人所熟知的别名便是“折耳根”。这一名称的由来,是西南方言中“蕺”字发音讹变为“zhé”,加之当地居民偏爱食用其根部,故而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蕺儿根”。鉴于“蕺”字较为生僻,民间便进一步简化为更加朗朗上口的“折耳根”。

在西南地区,蕺菜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成为民间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凉拌折耳根,更是深受欢迎。不仅如此,蕺菜还成为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与风味。

凉拌折耳根

在文学领域,现代众多作家也曾在文章中提及蕺菜,而南方作家在撰写相关篇章时,往往倾向于使用“折耳根”这一别名,以此传递出更加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气息。

03

藠头:像葱像蒜又像韭的“菜中灵芝”

百合科葱属家族是蔬菜界中的瑰宝,包括葱、蒜、韭三大类,涵盖超过六百种多样品种。这类植物在受损时释放的硫化物,携带着令人既爱又恨的辛辣气息,顺理成章地成为厨房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庞大的葱属群落中,藠头以其独特的姿态游离于葱、蒜、韭的传统分类外。它的叶片有别于葱的纤细,鳞茎则比蒜更为饱满,根茎的长度超过韭菜,而在其标志性的辛辣之外,还蕴藏着一份清新雅致的芬芳,被誉为“菜中灵芝”。

“藠”,音jiào,专为藠头而生,富有象形魅力:草字头勾勒出其草本属性,下方三个“白”字巧妙地象征那一簇簇洁白如玉的球状鳞茎。此字初现于清朝《陆川本草》,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市场上的藠头,因名字复杂简写成“叫”

藠头的正式学名“薤”(xiè)历史更为悠久,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崃山,其草多薤、韭。”两汉乐府中的《薤露歌》同样见证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藠头的鳞茎呈长椭圆形,数枚相聚,外观洁白无瑕,晶莹剔透。它偏爱温暖的气候,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繁衍生息,同时也在日本、越南、美国等地留下足迹。

藠头全身是宝,无论是炒食还是腌制,都能变幻出令人垂涎的美味。在广西,人们尤为偏爱将其制成酸嘢(yě,即酸料),酸辣交织,脆爽可口,成为当地人舌尖上的最爱。

藠头之所以能获“菜中灵芝”之美誉,皆因其富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成分,其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更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胆固醇,展现其抗病毒的潜能。

藠头变幻出各种美味

藠头的花朵,宛如伞形花序,绽放着洁白或淡紫色的花瓣,散发着幽香,美轮美奂。它们在野外的自由生长,或是在苗圃中的精心培育,都为周遭环境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那淡雅的紫色花朵,足以触动人心,令人心生欢喜。

藠头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12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8:34
下一篇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8:34

相关推荐

  • 放大100倍的蜘蛛,为什么会被自己压垮?

    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既科学又有趣的话题——“标度律”。别被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吓到,其实它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放大镜”,只不过它放大的不是物体的尺寸,而是物体之间那些微妙而有趣的关系。 首先给大家讲故事。放大一百倍的蜘蛛,为什么会被自己压垮? 一、蜘蛛放大的“悲剧” 在科幻影视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小人国和巨人国,或者会看到各种体型巨大的怪兽,比如放大100倍的…

    2024年12月14日
    6400
  • 吃鲤鱼、庆田蚕…元旦居然有这么多好玩的民俗!

    元旦即将到来,同样作为中国的节日,现代意义的元旦“存在感”比春节弱了不少,我们平时经常会聊一聊春节的民俗,却少有人讲元旦的民俗,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各地元旦迎新年时有哪些好玩的风俗。 01 元旦不说“旦” 据说老北京人忌讳元旦的“旦”字,因为“旦”与“蛋”谐音,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骂骂咧咧的语言。所以过去老北京人,不爱说“元旦”,只说“阳历年”。 北京人过元旦没…

    2024年12月31日
    2900
  • 在太空“乱丢垃圾”?罚款!罚款!

    2023年10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首次对空间碎片案例开出罚单,美国一家企业被要求支付15万美元,只因它没有将一颗到寿卫星移入墓地轨道。随着人类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空间碎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监管逐渐严格,但也创造了新的航天市场需求。为此,各国航天力量正在摸索空间碎片清理和减缓方面的各种招数。 地球周边密集分布的航天器与空间碎片效果图 空间碎片威胁不容忽视 …

    2024年12月18日
    5600
  • 如何细“油”长流?给石油修一条流动的“高速路”吧!

    “页岩非常致密,有油也采不出来,即便采出来也不能高产”,这是长期以来的“定论”。有这样的“定论”,是因为页岩储层中的原油赋存于纳米级的孔隙喉道中,自然条件下无法有效流动至井筒中。因此,要实现页岩油的有效开采,必须通过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打碎”致密页岩储层,在页岩孔隙喉道与井筒之间构建起可以让原油流动的“高速通道”。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通道呢?水力压裂技术可担…

    2024年12月12日
    6000
  • 黑神话获奖!游戏中最真实的物理引擎是怎么实现的?简直不可思议……

    今年,我们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斩获了多个国际游戏奖项。最近,游戏又出了更新,不少人也是兴冲冲重新下回黑神话准备再体验一把八十一难。 然而有些人玩着玩着不免好奇,游戏中物理过程做的那么真实,比如水中涟漪、雪中行进痕迹等,这些是如何做到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又对物理学本身有什么启发?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游戏中的物理世界吧。 碰撞检测,虚拟…

    2024年12月17日
    6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