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森”呼吸,探索高黎贡山的自然宝藏

认识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起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呈东西走向的伯舒拉岭作为其山系一脉,在西藏与云南交界的横断山区因地壳运动的影响而转向,进入云南后被称为高黎贡山,并随之形成了南北走向,与我国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形成鲜明对比。高黎贡山海拔高度差异显著,最高处达到5,128米,而在我国境内的最低点则为210米。高黎贡山地理位置独特,其东侧紧邻怒江,西侧则是伊洛瓦底江支流龙川江。这一山脉与江流的结合,形成了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壮丽景观,成为云南省山地的标志性形象。

高黎贡山在地理与生态上均占据重要地位。从国际视角看,它作为中国与缅甸的界山,不仅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国家层面,高黎贡山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石。对云南省而言,是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实施“一带一路”中缅印跨境保护的重要地段。

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植被垂直带谱完整,中国植物区系重要的区域,动物区系交汇带。被誉为“世界自然博物馆”、“大地的缝合线”等。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0.52万公顷,设保山和怒江两个管护局,保山管护局下设腾冲和隆阳两个分局及11个管护站,实行垂直管理。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高黎贡山资源非常丰富,记录有高等植物5,726种,其中382种为特有植物;动物种类达3066种,其中鸟类796种,是中国鸟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此外,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及变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29种及变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4种。

高黎贡山保护区历经40余年建设,荣获多项殊荣。自1983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于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3年作为三江并流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2018年,保护区在国家及省级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2020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现状评估排名第一。自然保护区的最大功能是生态功能,2018年云南省组织有关机构对云南省的45个保护区,进行了六个指标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固碳释氧价值、净化大气环境价值、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高黎贡山保护区森林生态的生态价值评估接近500亿,在45个保护区中名列第一。

保护高黎贡山

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周边社区的发展对保护区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次分享的重点是周边社区的发展。

与其他保护区相似,我们在成立初期与当地社区和居民产生了诸多冲突,主要是因为突然地限制进入、砍伐和挖掘等活动,导致群众不适应。为了应对这些冲突,我们加强了**“疏”的策略**,以减少居民对保护区的依赖,进而减少冲突。我们为此在周边社区进行了大量建设,并成功申请了多个项目,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等,这些项目均采用参与式管理方式,让当地社区和居民直接参与,并依据他们的意愿和积极性进行社区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吸纳了社区居民参与项目小组管理,这些小组在保护区和有关机构的支持引导下,逐步过渡成为保护协会——高黎贡山百花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这是中国乃至全球首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开创了社区和保护区共同保护的先河。

在百花岭经验的带动下,我们保护区周边又自行成立了多个保护机构,最终有28个机构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此外,我们还继续为周边社区开展种植服务、节柴改灶、以电代柴、太阳能建设等工程项目,让农民和周边社区受益,也从另一个层面促进了保护工作,实现了生态共享。

同时,我们还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将保护区周边的部分居民外迁,并优先安排他们参与保护工作,如担任生态护林员等。近十年来,不断申请小型项目,如乡村之眼、饮水思源、环境治理和产业种植等,累计投资超过1200万元,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社区共管,社区百姓从“破坏者”到“守护者”的转变,周边社区也因此受益。我们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金山银山。

共享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神秘、丰富且多彩,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学校。我们依托高黎贡山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所自然学校。我们提出了“让心与自然联结”的自然教育理念,倡导以体验为主的**“三心自然教育”,即心向自然**:走进自然,建立联结,培养自然感情,增强对自然的亲近感和热爱;心动体验:感悟自然,实施动心的体验活动,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友好情感;心灵行动:小事入手,从心底转变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自觉参与到自然保护工作中来,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

基于生物文化多样性总结了高黎贡山的“九张生态名片”:

世界最大的大树杜鹃王。大树杜鹃是高黎贡山特有物种。大树杜鹃王背后还有多位植物学家和基层林业工作者的寻找与保护故事。目前,原生态的大树杜鹃仅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内狭窄区域分布,目前已人工培育出超过1500株。

世界上单位蓄积量最大的人工秃杉林,见证了高黎贡山周边社区植树造林的传统和成效。、

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南方丝绸古道,在西汉时期被称为“蜀身(yuán)毒道”。

海拔最高的战争遗址,高黎贡山遗留下众多战争遗址,因海拔高而被称为“云端上的战争遗址”。

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长臂猿。特有物种以高黎贡山命名的长臂猿,国际上亦称天行长臂猿。

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百花岭。高黎贡山观测记录到鸟类796种,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百花岭能观测到绝大多数记录鸟种。

自80年代以来,高黎贡山发表了600多个新物种,中国40年来发表新物种最多的地区。

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

我们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所自然学校

在自然教育方面,我们编辑设计了一系列自然教育的教材和课程,打造了教育基地,并成功举办了西南五省自然教育论坛等活动。同时,我们还面向中小学生、家庭、大中专学校及公众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和分享活动。受到主管部门和行业的认可,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自然教育试点基地、全国首批20个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之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云南省社科普及基地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47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上午10:58
下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下午12:40

相关推荐

  • 跨越数十亿英里,这对“双胞胎”如何叩开星际空间之“门”?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在人类对宇宙的漫长探索旅程中,有一对闪耀的“双子星”——NASA 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它们宛如无畏的先锋,跨越数十亿英里,为我们揭开了太阳系边缘及星际空间那神秘面纱的一角,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边界的认知。 《科学美国人》杂志在 2024 年 12 月 13 日刊登的一篇由 Meghan Bartels 撰写的文章,深入讲述了旅行者号的传奇…

    2024年12月18日
    25300
  • 家人们,补蛋白别只盯着肉蛋奶!这种“宝藏”蛋白质你可能吃太少了

    说到蛋白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鸡胸肉、牛排、水煮蛋这些动物性食品。 但你知道吗?餐桌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豆制品、坚果、全谷物,也是补充蛋白质的“隐形成员”!只盯着大鱼大肉补蛋白,身体可能会错过许多重要营养。 蛋白质有多重要?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汽车,蛋白质就是制造发动机、轮胎和方向盘等的原材料。你的肌肉、免疫细胞、消化酶甚至头发指甲,全都依赖蛋白质构建,它可以说…

    2025年3月9日
    11100
  • 大语言模型火爆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拥抱世界模型?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认为,目前AI界持续追捧的大语言模型并非十全十美,它隐藏着四个难以突破的致命弱点:一是理解物理世界,二是拥有持久记忆,三是具备推理能力,四是复杂规划能力。 而能够克服第一个“致命弱点”的技术,叫作世界模型。 这听起来或许很抽象,但你一定知道谷歌的3D游戏、特斯拉的自动驾驶。 世界模型意味着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辨别物理空间、理解物理规律、根据经验做…

    2025年4月13日
    4300
  • 6600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小行星撞出了蚂蚁的“真菌农场”

    图虫创意 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15千米的小行星以约20千米/秒的速度撞向地球,撞击瞬间释放了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的能量,引发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然而,有一种生物不仅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还先于人类,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农业系统,活到现在。 为什么大灭绝事件催生了“真菌农业”?蚂蚁到底如何驯化真菌?两者如何通过“农场模式”协同进化? 在回…

    2025年4月23日
    3000
  • @毛絮絮:别太“飘”啦!减少城市飞絮,这9点是关键→

    杨柳絮又“飘”了吧?杨柳飞絮多了,不仅让人厌烦,还会有一定的安全和健康隐患,但为了对付它们,我们很纠结,但也一直在努力! 01 杨柳飞絮出现在哪些地方?这还真得“按图索骥”! 杨柳飞絮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呢?杨树和柳树长在哪,杨柳飞絮就可能会在哪出现。需要我们从两个角度“按图索骥”来找: 从自然选择角度讲,是适合杨树、柳树生长的气候条件的地方: 杨树是一种喜光…

    2025年3月31日
    6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