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广泛隐匿于人群,危害不小,但鲜有认知

疑病症至今病因不明,它在历史上曾被视为智者的象征,现在的患者却承担着不小的病耻感。

撰文 | 叶译楚

01

妈妈得了什么病?

前几年,孩子出生后,妈妈从云南来到北京帮我带孩子。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随着冬天到来,北方天气干燥寒冷,妈妈很不适应,还感冒发烧了。病好后,她却变了。之前爱出门的她,因为担心感染而避开所有人多的地方,就连最爱看的人艺话剧,都因为怕人多而不愿去了。

她的另一大变化是,每天会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查阅疾病信息,越看越怕,担心自己的免疫力不够强,觉得空气里到处有支原体、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每天的话题,几乎都是她觉得自己符合的很多疾病的症状描述。可即便“躲”在了家里,她还是再次感染了。这次的感染症状比以往都要重,甚至一度出现了胸痛、心慌、透不过气等心脏病的表现。在叫了救护车紧急送到医院,进行完各项检查后,医生告知我,妈妈的确有病毒感染(病情不重),但同时,她也患了疑病症。

这是我首次从身边人接触到疑病症,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个罕见的心身疾病。可一番了解下来却发现,疑病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罕见。在医疗环境中,疑病症的发生率可能高达8.5%[1]。它的表现五花八门,包括疲劳、兴趣减退、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或烦躁、心慌、头晕、耳鸣、身体各个部位的疼痛、手脚关节麻木等,这些症状可能时有时无,但通常会有一个症状最严重且持续存在。此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疑病症患者对健康的担忧,与症状的严重性不成比例,而这些症状,也无法完全用躯体疾病来解释。

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得这个病,但我想,如果能更了解多一些这个病,也许能帮我找到答案。

02

疑病症的“前世今生”

疑病症,英文写作hypochondria或hypochondriasis,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曾记录,疑病症起病于肋骨下方的柔软部位,这个部位会分泌黑胆汁,一旦体内黑胆汁过多,就会发生疑病症、忧郁症等一系列的病症[2]。

到了18世纪,对疑病症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医学界认为,疑病症是源于“神经系统过于脆弱,血液中存在一些病态物质”[2]。到了19世纪,弗洛伊德认为疑病症是一种真正的神经病症,而非心理性的神经病症。并且,和他做的其他许多分析一样,他把疑病症与内疚感和性压抑联系起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医生不再把疑病症看作对性和攻击性想法的内疚,而开始将其视作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它的产生是出于对健康的长期焦虑。

目前的研究表明,疑病症实际上可分为两种综合征——疾病焦虑症和躯体症状障碍。在临床上,大约20%~25%的疑病症病例是疾病焦虑症,其余的则是躯体症状障碍[1]。因此,在最新一版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美国对精神疾病诊断的主要准则)中,已经删除了疑病症的诊断,而既往诊断为疑病症的患者几乎均可诊断为躯体症状障碍或疾病焦虑障碍[3, 4]。

其中,疾病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对疾病产生了过度的恐惧和担忧。当这类患者听说有百分之一的概率患病时,他们往往不会庆幸自己有90%的概率不会患病,反而会认为自己很可能会是那个不幸患病的人。

而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经过充分的医学评估后仍难以解释,或者难以用已存在的器质性疾病解释的症状严重程度。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头痛,甚至怀疑自己得了脑瘤,但专业检查通常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疾病。与此同时,患者被头痛深深困扰,这种疼痛并非表演或幻觉。

近年来,疑病症还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这类患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研究他们认为自己可能患有的疾病。但这一行为,可能反而增加患者的焦虑。研究发现,只有较少数疾病焦虑程度较低的人在网上查看症状后会感觉好一些,大部分人,尤其是焦虑程度较高的人,上网查看症状信息后往往变得更加不安和沮丧[5]。除了喜欢检索症状,研究发现网络疑病症患者也高度关注健康饮食并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手机成瘾。

03

从“令人向往”到沉重的病耻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众对于疑病症的认知也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疑病症曾一度被视为一种时髦的疾病,是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特质的表现。一些备受尊敬的思想家都声称患有这种疾病。例如,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康德,就曾自称为疑病症患者。另一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终其一生都怀疑自己得了各种疾病,宣称死亡迫在眉睫,却最终死于胰腺癌(一个他从未怀疑过的疾病),享年74岁[1]。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疑病症的男性通常离群索居,被视为对社会常理的叛逆;而在女性身上,疑病症更像是整个群体对社会性别规范的反抗。在著名女作家勃朗特和“提灯天使”南丁格尔护士的书中,都曾表达出,身体不适及所有类似于疑病症的症状,“是唯一能够帮助女性免于成为家居囚徒的借口”[6]。

到了现代,对疑病症出现了两极化的刻板印象。一种是把疑病症视作“想多了”“太敏感”“太软弱”“抗压能力差”“太作”“太矫情”,甚至是“无病呻吟”;而另一个极端则把疑病症等同于脑子出了问题,让疑病症背负上了精神病独有的沉重病耻感。

这种病耻感,反映在了就诊上。几乎没有疑病症的患者首次就诊会选择心理科或精神科,他们会首先出现在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辗转多次后才能找对科室。可也有一部分患者,接受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似乎比接受自己有躯体问题要难得多。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医生“水平不行”“检查不够彻底”,或“还处于窗口期导致没查出来”,于是更换医生、科室,甚至医院,徒劳地四处求医,一次次重复就诊检查,再一次次拒绝接受诊断,陷入了西西弗斯式的重复性痛苦中。

04

该如何看待疑病症

疑病症不应该被污名化。尽管没有器质性的疾病可以解释疑病症的症状,并不等于这一切都是错觉。

19世纪英国精神病学家亨利·莫兹利说过:“无法用眼泪发泄的悲伤可能会让其他器官哭泣[7]。”如果压力、孤独、不安全感……所有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和疏解,被压抑下来,它们不会自行消散,而会越积越多,直到身体不堪重负,逐渐就变成了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干预,疑病症会衍生出惊人的危害。

一项研究发现,疑病症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未受困扰的人,死亡的主要非自然原因是自杀;疑病症患者与非疑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为1.69,这意味着在研究过程中,疑病症组因自然和非自然原因死亡的概率增加了近70%[8]。尽管最终实施自杀的疑病症患者人数并不多,但它的确显著增高了自杀风险。

这些研究让大家看到,疑病症的危害不仅仅是大量医疗费用的支出、患者劳动力的丧失,它和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一样,会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呼吁,疑病症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危险疾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05

如何应对疑病症

目前在临床上,医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CBT)和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来治疗疑病症。药物通常只对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有效,疑病症的主要干预手段还是CBT[3, 9]。

CBT能够帮助患者建立“想法—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医生可引导患者尝试用“我有一个想法,我可能得了某种病”来替换掉“我得了某种病”的表达,并逐步发现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同时,CBT鼓励患者通过日记和思维记录等方式,记录想法,抒发情绪。有不少患者反馈,书写有助于把事情想清楚,找出真正担心和忧虑的问题,以及引发疑病症的诱因性事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为激活,让疑病症患者在行为与情绪之间建立联系,逐渐掌握放松的技巧,学会合理应对。

而疑病症患者的亲友,可以主动帮助患者获取各类资源。这样有助于引导患者将关注度和精力,投入到如何应对上去。例如,对于怀疑得了白血病的患者,当其陷入反复抽血并担心自己会死去的情绪中时,可以尝试陪伴其一起去进行咨询,帮助患者将精力放在自我的应对能力和方法上。

面对疑病症的患者,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的亲友,最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展现出同理心。先做出接纳,再提供帮助。

后 记

妈妈是个性格坚韧又独立的人,从未想过在自己的身上会发生疑病症,甚至一度无法相信也不愿接受。但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治疗后,她的身体好了很多。目前,似乎已经彻底摆脱了疑病症的阴影。

疑病症的病因不明,迄今也没有任何验证有效的方式能对它进行预防。它匿于人群中,随时可能伤害到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只有通过正确地认识它、应对它,才有可能击败它。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我想要重申,疑病症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危险疾病,应该给予它足够的重视。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565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月7日 上午11:11
下一篇 2025年1月7日 上午11:12

相关推荐

  • 抗生素耐药,真就无计可施吗?未来的“超级细菌”解药→

    使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暴露在细菌感染的风险中。是否有一种生物同样让细菌感到恐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与细菌相克的角色呢? 今天,我们就来为您分享一个生态界神奇的病毒——噬菌体。 1 什么是噬菌体? 噬菌体(Bacteriaophage)是可以感染侵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吞噬”**的单…

    2024年12月25日
    4800
  • 朋友圈刷屏!北京朝霞中有朵奇怪的云,你拍到了吗?

    12月16日晨,北京的天空出现似火朝霞,将沉寂的夜空与即将苏醒的城市温柔地连接起来。 在朝霞中,有一朵“飞碟云”,你拍到了吗? 王建忠 摄 那么,朝霞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云的形状千变万化,颜色也不相同呢?这种“飞碟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朝霞、晚霞是怎么形成的? 霞分为朝霞和晚霞,是当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而产生的,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

    2024年12月17日
    5900
  • 韩国客机事故致179人罹难! “飞鸟撞机”有多致命?

    当地时间12月29日,一架韩国济州航空的客机在位于韩国全罗南道的务安机场着陆时,偏离跑道后撞上机场围墙。机上175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除2名乘务员获救,其余179人全部遇难。这是在韩国国内发生的伤亡最严重的空难事故。 这是12月29日在韩国务安机场拍摄的事故救援现场。新华社/纽西斯通讯社 据韩国媒体报道,失事客机机型为波音737-800,机龄15年。该客机准…

    2024年12月30日
    4100
  • 你说什么?我没戴眼镜听不清

    近视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感觉 摘下眼镜之后 看不清眼前事物的同时 似乎也听不清别人讲话了 这是为什么呢? 视觉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听力 这种效应被称为 “麦格克效应” 麦格克效应是一种感性的认知现象,表现出在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感官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对于一个事物,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不管是视觉中枢,还是听觉中枢,…

    2024年12月23日
    5100
  • 当我们在被大火烧毁的山上放起音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都曾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无论是儿时还是独自旅行时,这些声音总是令人怀念,虽然这种声音可能有数百种不同的来源,但它们总是让我们觉得莫名好听、和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在不仅成为珍贵的个人回忆,也开始成为极为重要的科研数据,甚至是帮助我们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 Part.1 声学监测的另一个妙用 起初,科学家们也只是进行偶尔和短期的声…

    2024年12月24日
    5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