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法修订:为科普信息员提供法治保障,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2024 年 12 月 25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这是科普法自 2002 年颁布以来首次修订。此次修订对科普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的科普信息员,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科普信息员作为科普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修订的科普法不仅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还将进一步提升科普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权威性。

在此背景下,来自广东省韶关市的科普信息员赖俊材和来自云南省大理州的科普信息员李克飞,跟我们分享了他们对《科普法》此次修订的看法,以及对他们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影响。

科普法修订:

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来自广东省韶关市的科普信息员赖俊材是食用菌行业的科普信息员,他长期从事科普传播工作,尤其关注食用菌安全与毒蘑菇知识的普及。他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他通过科普中国平台,积极转发相关科普信息给亲朋好友,并且在各个场所进行毒蘑菇等知识的宣传。“当我看到一些伪科普信息时,我会及时寻找正确的科普知识,转发给家人和朋友,以避免错误信息对他们的误导。”

谈到新修订的《科普法》,赖俊材表示,自己已经学习了新修订的《科普法》,并且深刻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变化:“科普法明确了全国科普月的法律地位,这让科普活动更加有权威性和保障性。我特别关注到了对科普人员的鼓励,新的法条将激励更多基层人士加入科普工作。”

李克飞,是来自云南省大理州的一名科普信息员,也表示他对新修订的《科普法》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科普工作者,他和县级相关部门联合,组织科技志愿者走进校园、乡村和社区开展科普活动。“随着科普法的修订,科普工作得到了更强的法律支持,尤其是在基层科普工作方面,《科普法》对地方政府和基层的支持非常具体,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科普法修订:

推动科普信息员的工作专业化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普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赖俊材表示,新修订的《科普法》让他对科普工作充满信心,特别是在基层科普人员的鼓励方面:“作为科普信息员,我们的工作将更加有保障和明确,也更有动力去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他补充道,未来他将继续利用自己在食用菌行业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更多的科普宣传:“在新修订的《科普法》的指引下,我将继续提升自己的科普能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野生蘑菇和毒蘑菇的安全食用方面做更多的科普工作。同时,我会继续通过科普中国等平台,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帮助更多人提高科学素养。”

李克飞同样感受到新修订的《科普法》对自身工作的推动作用。他表示,科普信息员的角色变得更加专业和重要:“我会通过组织更多的科普活动,尤其是对新修订的《科普法》的宣传,帮助更多基层的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学习这部法律,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的落实。”

科普法修订:带来基层科普新机遇

新修订的《科普法》对基层科普工作的影响尤为重要。赖俊材认为,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的科普活动规定将为基层科普工作提供更强的支持:“尤其是在科普月、科普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等方面,新修订的《科普法》给我们基层科普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法治保障,也更加鼓励我们参与到更广泛的科普活动中。”

李克飞也认为,新修订的《科普法》为基层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在未来,科普工作可以依托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基层的科普活动将更加规范和专业,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

科普工作中的挑战与期待

尽管新修订的《科普法》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强的法律保障,但赖俊材和李克飞也提到,科普工作依然面临一定的挑战。赖俊材表示,当前假科普信息的传播仍然是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些不实的食品安全信息对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假科普信息的传播成本低,但对社会危害巨大。希望新修订的《科普法》能进一步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帮助科普工作者更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减少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

李克飞则提出,科普工作要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突破,仍需要更多的基层支持和资源:“希望新修订的《科普法》能够帮助我们打通科普工作中的资源瓶颈,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对于未来的科普工作,两位科普信息员都充满了期待。赖俊材表示,自己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有法律保障的科普活动,帮助基层科普工作者不断成长:“我相信,在新修订的《科普法》以及科普中国等平台的支持下,我们的科普工作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最终帮助全社会提升科学素养。”

李克飞则期待,在未来的科普工作中,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我希望各行各业都能更加重视科普工作,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科普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

新修订的《科普法》无疑为科普信息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作为基层科普工作者,赖俊材和李克飞等科普信息员将继续在科普宣传和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不仅帮助公众提升科学素养,也推动了全民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随着新修订《科普法》的进一步实施,未来的科普工作将更加规范、高效,推动我国科普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策划制作

文字整理丨林林

策划丨林林

责编丨林林 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650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14日 下午1:24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下午1:43

相关推荐

  • 40余年首次!潮白河出现“Beijing”新物种,它是谁?

    今年1月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发表了采自北京地区的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这是自1981年以来,时隔40余年北京地区再度发现鱼类新物种。 全球第一个以新式拼音“Beijing”命名的鱼类物种 北京花鳅(Cobitis beijingensis)是全…

    2025年2月28日
    11400
  • 跳江救人的“白龙”马去世,为什么总说“铁打的牛,纸糊的马”?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刘文瑾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2月11日21时,7天前曾跟随主人勇敢下水救人的白马“白龙”去世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新闻: 2月4日下午1点50分,在湖北仙桃市汉江段,寒风刺骨,水温仅有6℃,一名男子在江中挣扎,生命危在旦夕。岸边亲属焦急呼喊,危急时刻,伊立拜骑着他的白马“白龙”跃入江中,径直冲入冰冷的河中施救。最终,伊立拜、朋友苏…

    2025年2月19日
    20100
  • 鸡粪比厨余垃圾更“养土”?科学家发现“土壤碳库”的秘密

    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双重压力下,如何提升土壤“固碳力”成为全球农业的焦点。我国西南大学团队近期在《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研究,通过一项长达280天的原位实验,揭开了鸡粪与厨余堆肥在土壤中分解的“效率密码”——鸡粪的碳氮保留效率更高,且更易形成稳定腐殖质,但腐殖化程度越高,碳氮流失反而越严重。这一发现为有机肥精准施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碳库”的秘密:分解…

    2025年4月15日
    2900
  • 抱团取暖?血常规检测遇“果冻血”,原来红细胞也会“怕冷”

    春节后的长沙,寒风一吹,体感温度“冻”感十足。而这种低温天气里,检验科可能会收到一些意外“小礼物”。 这不,近日,在长沙泰和医院,检验科就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血液标本,明明按照正常流程送检,但血液还是凝成了“果冻”,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测不出,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红细胞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不合……结果证实,这是标本发生了“冷凝集”现象。 血液标本:肉眼可见的凝块…

    2025年2月24日
    12100
  • 月球是银白色或黄色?错了!肉眼看不见的月球色彩

    图虫创意 月球自古以来被赋予了浪漫与神秘的象征意义,在艺术和文学中,月光柔和的银白色调成为永恒的意象。然而,科学的研究表明,月球的真实面貌和色彩可能颠覆传统观念。事实上,月球并非肉眼所见的明亮银白色,其整体呈现偏暗的灰褐色,局部区域因矿物成分差异可能泛出微弱红棕色。这种与观念层面产生的差异启发我们用科学重新审视自然。 月球的亮度取决于其表面反照率,而月表的平…

    2025年4月21日
    2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