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痛饮“蚂蚁水”?饮水机卫生要重视!

#上班7天喝的都是蚂蚁泡澡水#

网友评论

看的密集恐惧症犯了

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为了畅饮纯净好水,

却忽视了方便背后的卫生隐患

——饮水机

饮水机通常是桶装水打开后放在饮水机的“聪明座”上,然后由机内的软管将水导入冷、热水胆内。这两个水胆除了起到出冷热水的功能外,它还可起到沉淀水中杂质的作用。

饮水机为何成“健康杀手” ?

01. 饮水机内胆污染

饮水机的内胆与桶接触的部位存在死角,其为开放式的中间储水罐,长时间积水,很容易使其表面滋生细菌,尤其是长时间不清洗或消毒。

02. 空气污染

饮水机在出水的同时,随着桶内压力的减少,空气就会进入饮水机和水桶中,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随之在水桶和饮水机内生存繁殖。

03. 桶装水受污染

桶装水的水桶超期使用,且清洗消毒不到位以及桶装水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也是间接造成桶装饮用水和饮水机污染不可忽视的原因。

饮水机的水可以有多脏?

有研究发现,桶装水开封饮用5天后,卫生状况急剧下降。第7天合格率只有20%,至第10天,桶装水菌落总数全部超标。

如果饮水机清洗不到位,久而久之,桶内水流经受污染的聪明座、进水管和内胆,细菌不断累积繁殖,喝的就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蚂蚁窝”了。

长期饮用这样“二次污染”的水,可能引发消化、泌尿、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

如何正确清洗饮水机?

平时可对聪明座这样好清理的部件勤加清洗,再定期对饮水机包括内胆等进行彻底消毒。

清洗消毒具体步骤可参考如下:

切断饮水机电源。

清洗时,先拿掉水桶,放空机储水槽的剩水,用中性清洗剂将其擦净

然后再放满水,加入专用消毒剂,浸泡10-20分钟后排干净;

****最后倒入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放出的水没有异味。

饮水健康小贴士

****桶装水一旦打开,通常在一周内饮用完为宜。

****饮水机尽可能不要放置在有空气污染源、阳光直晒的地方。

****饮水量较少建议选用小容量瓶装水,缩短饮用时间更安全卫生。

****饮水机长时间停用时要将电源关闭,饮水桶取下,将饮水机内的水排空。

****提倡白开水作为满足人体健康需要、最经济实用的首选饮用水。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680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19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2月19日 上午10:01

相关推荐

  • 碳板鞋提速靠谱吗?总之,青少年真的少穿

    在追求运动表现的浪潮中,碳板鞋以其独特的设计成为众多跑者与运动员提升速度的利器。尤其对于需要参加体测的孩子来说,更是被奉为“神鞋”。 然而,这所谓的“体测神鞋”真的能让孩子的体测成绩突飞猛进吗?什么是碳板鞋?碳板鞋为什么能提高专业运动者的表现?青少年穿碳板鞋真的合适吗? 什么是碳板鞋? 碳板鞋是一种以碳板为核心部件的运动鞋。碳板是一种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薄…

    2025年3月10日
    5300
  • 经常梳头 vs 不怎么梳头,到底哪种更健康?

    梳头应该怎么梳?多久梳一次合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梳头的那些事儿。 日常生活中,梳头几乎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种说法:每天多梳梳头有好处;每天梳头100下,不仅美发还能健脑。 图片来源:某社交平台截图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梳头应该怎么梳?多久梳一次合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梳头的那些事儿。 先说结论:梳头的确有好处,适当梳梳没问题,但如果…

    2025年3月15日
    4000
  • 蛋黄油可以用来治疗儿童湿疹、尿布疹?

    现代医学研究尚未充分验证蛋黄油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有科学证据不足以推荐其作为治疗湿疹的主要方法。 流 “蛋黄油可以用来治疗湿疹、尿布疹” 在社交平台上,最近有个“民间偏方”非常火:将蛋黄放到锅里一直用中火干煎,等蛋黄变成黑色时,用锅铲压出蛋黄油,这种蛋黄油是“凤凰油”,能治疗湿疹、尿布疹。 言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现代医学研究尚未充分验证蛋黄油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5年3月8日
    5700
  • 总想要“贴贴”?多半是得了皮肤饥渴症

    总是想要跟别人“贴贴”,究竟是咋回事? 有些时候 你是不是突然有种冲动 想要“抱抱” 想要“贴贴“ 这说明啥? 说明你是真的“渴了” 这可能是“拥抱饥渴症” 医学上,“拥抱饥渴症”又称“皮肤饥渴症”,虽然它名字里带了一个“症”,但它并非是一种病,而是人类对身体接触和拥抱的渴望,在长时间缺乏接触后,产生的负面心理、生理反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举个简单的例子,…

    2024年12月30日
    11100
  • 科学家重新定义肥胖,你一直在用的“金指标”要变了

    长期以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最常用指标,BMI可谓尽人皆知。如今,科学家最新达成的共识,撼动了这一金标准的根基。它不再是临床诊断个体肥胖的唯一指标,而是仅用作人群层面的健康风险可选指标。肥胖被正式视为一种慢性疾病,新的分层诊断体系有助于减少体重偏见和污名。 撰文 | 李娟 身体质量指数(BMI),或许是最出圈的医学术语。它的测量和比较都很方便,用体重除…

    2025年2月16日
    10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