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震频繁是大地震的前兆?玛巴洛沙韦能预防流感?2025年1月科学领域流言榜来了→

1.小地震频繁预示着大地震?

流言:俗话说“小震闹,大震到”,频繁的小地震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提前预警。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地球上平均每天都会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只有约 1%的地震能够被人类感知,而其中破坏严重的地震比例就更少了,例如在我国大陆,7 级以上地震平均 3 年 2 次。统计表明,尽管少数情况下小地震之后发生了大地震,但小地震活动和大地震并不存在显著的必然联系,无法作为准确的预报手段。其实,小地震活动与大地震的关系是地震预测领域的前沿课题,目前尚无科学定论。而且目前也尚无可靠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大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震级。此外,伤人的不是地震,而是不抗震的建筑!与其担忧小地震是不是大地震前兆,不如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学习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这些是我们当下就可以做到的,也是可以做好的,多次地震实践亦证明,这些措施减灾效果显著。

来源:科学辟谣

2.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可以预防流感?

流言:在没有感染的时候吃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能有效预防流感。

真相: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玛巴洛沙韦是一种用于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从而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玛巴洛沙韦在我国已获批适应证限定于流感患者,而非预防,其作用机制需要病毒进入机体后才能发挥效果。因此,**对健康的普通人来说,在感染之前吃是没有用的。**对大众来说,盲目使用玛巴洛沙韦,一方面可能出现副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病毒耐药性增加,对个体无益。患者在使用玛巴洛沙韦时应遵照医嘱指导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滥用,以保证药物安全有效。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3.草莓空心是打了膨大剂,食用对身体有害?

流言:草莓空心是因为打了膨大剂,对身体有危害不能吃。

真相: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草莓空心主要是由品种特性、栽培管理等原因引起的。比如甜查理等品种,其果肉密度本身较低,可能会导致出现空心。而结果期氮肥的使用量过大、缺乏硼元素、营养供应不足或采收太晚也会导致空心,这些都与使用膨大剂无关。膨大剂(如氯吡苯脲)是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对人体无害。正规生产销售的草莓生产过程中,膨大剂的使用量通常符合安全标准,不会出现过量使用的情况。事实上,适量使用膨大剂有助于果实生长,而过量使用反而会导致草莓果实发育不良,增加成本。

来源:科学辟谣

4.降压药伤肝肾,血压正常了就该停药?

流言:是药三分毒,老吃降压药会伤肝肾,血压恢复正常了药就可以停了。

真相: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有药品在上市前都经过大量临床研究与多轮验证,确保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会投放市场供患者使用。尤其是那些应用时间较长的药物,其副作用基本在可控范围内。在选药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基础疾病和其他用药情况,尽量减少药物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当血压或血脂控制稳定,说明药物治疗有效。但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疾病,会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存在,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稳定、持续的控制。若停用药物,血压、血脂必然反弹,这在药物上市前的大量临床研究中已得到证实,患者没必要拿自身健康做试验。所以,即便血压、血脂控制达标,仍需坚持用药,不必过度担忧药物副作用。

来源:腾讯较真

5.打胰岛素会“上瘾”,一旦开始就不能停?

流言:打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一旦打上,这辈子都别想停了。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胰岛素本身并没有成瘾性,是否长期使用胰岛素,取决于糖尿病的病情。治疗糖尿病时,可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血糖水平。如果仍无法达标,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药物治疗。若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就需要考虑胰岛素治疗。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分泌的胰岛素逐渐不足,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治疗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使用胰岛素是为了补充体内不足的胰岛素,不是因为“上瘾”。

目前糖尿病无法完全治愈,胰岛素的长期使用是为了控制血糖,以免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发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大家应当破除对胰岛素“上瘾”的错误认识,按照医生的建议,长期坚持治疗,以确保血糖在合理范围内,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健康。

来源:腾讯较真

6.只吃素就可以降血脂?

流言:血脂高就别吃肉了,顿顿吃素,血脂自然而然就能降下来。

真相:这种说法不正确。血脂升高不仅与饮食有关,更主要取决于身体的代谢功能。吃素对血脂的控制作用大约仅占 30%,其余 70%需要依赖体内代谢的调节。随着年龄增长,负责代谢血脂的酶活性减弱,导致血脂难以保持在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老年人即便饮食清淡,血脂仍偏高。

血脂水平与体重并无直接关系,很多瘦人也可能出现高血脂,这通常是代谢功能下降的表现。想要控制血脂,饮食调整在早期有一定帮助,但当血脂过高时,仅依靠饮食调节效果有限,尤其是完全吃素的老年人,可能因缺乏蛋白质而引发营养不良或肌少症等问题。因此,单靠吃素控制血脂既不科学,也不推荐。

来源:腾讯较真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毕雪梅 江苏省地震局 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信息与应急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

刘子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药师

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研究员 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副主任

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陈鹏 南开大学传播系 副教授

顾垒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本文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41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隔夜米饭竟能致命?当心"炒饭综合征"

    米饭是常见主食,很多人将剩米饭做成炒饭,但如果保存、食用不当,剩米饭也可能变成“致命杀手”。 什么是“炒饭综合征”? 近日,广东江门50多岁的陈先生(化名)将冷藏了几天的米饭做成炒饭食用,不久便出现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被送至医院时,他已严重休克,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开始衰竭,经ICU医务人员抢救,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经检查,陈先生罹患的是由蜡样芽孢杆…

    2025年3月29日
    10100
  • 钟南山提醒:可能致癌!

    钟南山院士提到,“老人家常常在家里头勤俭节约,很多剩饭剩菜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的话,不要坚持把它吃完,里头含有很多(亚)硝酸盐,(由于)所谓的节约,(导致)得了胃癌。” 近日 国家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 特邀钟南山院士进行讲解 钟南山院士提到,“老人家常常在家里头勤俭节约,很多剩饭剩菜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的话,不要坚持把它吃完,里头含有很多(亚)硝酸盐,(由于)所谓…

    2025年4月3日
    6300
  • 10 分钟就能快速恢复精力随时随地都能做,这个方法不知道就亏大了

    10 分钟就能快速恢复精力,随时随地都能做,这个方法不知道就亏大了 不睡午觉,怕下午没精神。睡午觉,午休时间短,浅浅睡一会又休息不够,更怕一睡着,就睡过头,不仅耽误事儿,睡久了还头晕脑涨。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到底有没有方法让人短时间就能休息的很好呢?还真有!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安德鲁·休伯曼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方案:非睡眠深度休息(Non-Sle…

    2025年4月1日
    6900
  • 每10人就有1人中招!肾病为何能“隐身”多年?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公共卫生难题,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高达10.8%,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人患病,但早期诊断率不足10%。肾病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源于其代偿机制强大、症状隐蔽性高、检测手段受限三大特性。本文将从医学机制、症状识别、高危人群和防控策略四个维度,揭开肾病“隐身”的秘密,并提供科学应对方案。 一、肾脏的“超级代偿”:为何…

    2025年3月16日
    8500
  • 眩晕恶心未必是高血压在作怪:美尼尔综合征的识别与科学护理

    45岁的张女士近半年频繁出现天旋地转的眩晕,伴随恶心呕吐和耳鸣,起初她以为是高血压发作,自行服用降压药却不见好转。直到就医检查,才被确诊为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这种以反复眩晕、听力波动为特征的疾病,常被误认为高血压或颈椎病。本文将带您全面认识这一疾病,并重点解析患者及家属需掌握的科学护理知识。 一、美尼尔综合征:内耳里的“水灾” 美尼尔综合征是一种内耳疾…

    2025年2月18日
    14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