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AI生成的内容,能够随心使用吗?

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诞生时起,就有人尝试利用它们撰写“爽文小说”,或者生成短视频,以此赚取流量。 那么,通过这些方式生成的内容真的能够随心使用,甚至贩售牟利吗?

近日,DeepSeek 凭借其高超的“深度思考”能力在一夜之间收获诸多拥趸。一些用户在与之几轮对话后,迅速“触类旁通”,让其为自己撰写“年度工作总结”或者“会议发言材料”。事实上,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诞生时起,就有人尝试利用它们撰写“爽文小说”,或者生成短视频,以此赚取流量。

那么,通过这些方式生成的内容真的能够随心使用,甚至贩售牟利吗?业内专家认为,通过AI生成的内容存在相应的版权风险,试图用AI“走捷径”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有可能付出巨额违法成本,因此需谨慎使用。

AI“生成热”背后有隐忧

“林深把最后一件T恤塞进行李箱时,窗外正飘着细雨。十六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霉斑在墙角蔓延成地图,老式空调发出苟延残喘的嗡鸣……”

你恐怕很难想象,这样一段文字是由 AI 根据记者要求,自行生成的。在这“开篇”内容之外,还有千余字的剧情桥段,描绘了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为职场精英的故事。

事实上,除了代劳撰写小说外,一些大学生早早发现了 AI 的潜力,偷摸利用 AI 为自己撰写学术论文。由于 AI 撰写的论文素材有不少来源于公开的文献资料,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剽窃的隐忧,还增加了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因此,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启用技术工具,去除论文中的“AI 味”。

依靠AI生成的内容,能够随心使用吗?

在利用 AI 大搞“创作”背后,由此衍生的版权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2024 年 2 月,备受关注的“奥特曼案”在广州互联网法院作出判决,法院认定被告人工智能平台构成著作权侵权,并判令赔偿权利人的损失。

在该案中,由于AI平台方生成的“奥特曼”绘画形象与享有奥特曼著作权的奥特曼形象构成实质性近似,且该平台通过销售会员及“算力”等增值服务获利,故而侵害了权利人对奥特曼作品享有的复制权、改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为了防范由 AI 生成内容导致的侵权风险,一些平台也上线了 AI 检测功能。抖音平台借助 AIGC 识别模型等相关技术,结合人工识别,对判定为疑似 AI 生成的内容,会打上“疑似使用了 AI 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的标签;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线了自主声明功能,提醒用户自主声明其上传内容是否为 AI 生成,并对疑似 AI 生成内容进行检测和提醒;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也采取技术措施,用以检测作者上传的“AI 水文”,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反对部分作者利用 AI 生成低质量且无意义的作品。

“复制”还是“创作”?

法律风险要重视

利用 AI 作为创作辅助,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

即使使用公开资料进行 AI 训练,也可能产生侵权风险。“AI 生成的内容可能是有原型的,而这个原型有可能拥有版权方。”长期从事 AI 领域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认为,相较于使用公开资料进行模型训练,使用自有数据所造成的侵权风险相对更低,但仍要留意相关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

即使是用户作为自然人“指导”AI 生成相关内容,也可能不享受著作权利。“AI 生成的内容是否有版权现在是‘世界性难题’。”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告诉记者,从现有司法实践看,由 AI 生成的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利还要看该内容是否融入了用户的“独创性思维”。加之因 AI 生成内容的过程涉及软件开发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主体,即便这些生成内容本身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其版权应归属哪一方同样是目前各界争论的焦点。

依靠AI生成的内容,能够随心使用吗?

即使不输出生成的内容,但 AI 在未经许可下使用了具有版权的训练语料,也可能造成侵权。从全球其他地区业已出现的案例来看,一些版权所有者认为,AI 大模型在公开网络中擅自使用其版权内容,在“抹除署名和来源后”进行机器训练,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在王新锐看来,此种行为性质的裁定应考虑其是否为“合理使用”,以及相关版权内容是否被用于商业目的。

此外,由于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对 AI 侵权的认定标准不一,这也给我们的 AI 大模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挑战。如何避免因司法体系和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潜在的侵权隐患,值得AI大模型的所有者思考。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 AI 健康发展

放眼人类发展史,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原有的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带来深刻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在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之余,尽快适应和完善相关规则。

2024 年,国家网信办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在生成合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而“文件元数据”即用于记录该文件的来源、属性、用途和版权等内容

王新锐等法律界专家建议,AI 大模型的所有者在进行机器训练时,要识别和审查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对于有明确版权方的素材,应事先获得其授权许可;对于独创性较为显著、商业价值较高的素材,尤其要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建立 AI 生成内容知识产权的合规审查流程,完善面向公众和版权人的投诉举报处理渠道,尽可能降低AI生成内容的侵权风险。

依靠AI生成的内容,能够随心使用吗?

针对一些用户过分仰仗简单提示词,随意将 AI 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目的,造成侵权。沈阳建议,一方面用户要谨慎将 AI 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另一方面,如用户想要将 AI 生成内容赋予知识产权,需融入自己的独创性提示词内容,在不侵犯他人 IP 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相应渠道进行知识产权声明,以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建议,有关部门可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国际通行做法,明确 AI 领域“合理使用”的内涵外延,为 AI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参与国际竞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70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杨柳絮又双叒叕来袭!飞絮为何只在春天?

    审核专家:董文攀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韩愈曾写下“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谢道韫则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描绘雪的轻盈姿态。诗意赋予了杨柳絮浪漫而灵动的美感,然而,当现实中春日的飞絮如雪花般一团团袭来,平等地钻进大家的鼻孔中时,就很难让人觉得浪漫了。 这些飞絮不仅让人狂打喷嚏,还可能导致眼睛发炎、过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飞絮究竟是杨柳树的什么?为什么一到…

    2025年4月10日
    4600
  • 又进化了!机器人能连续后空翻了

    北京一家机器人研发团队,对外展示了可以连续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上个月,人形机器人做前空翻的视频上了热搜。这两天,人形机器人的技能又提升了。北京一家机器人研发团队,对外展示了可以连续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这个身高只有1米3的人形机器人名字叫N2,它已经实现了多个连续后空翻的高难度动作。 据团队技术负责人姜哲源介绍,后空翻相比前空翻难的地方在于人一般后脚掌比前…

    2025年3月18日
    9000
  • 吞咽困难别忽视!一文读懂食管癌的治疗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编者按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进一步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本刊特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开展征文活动,并遴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老张最近吃饭总感觉“噎得慌”,尤其是吃馒头、米饭时,食物仿佛卡在胸口下不去。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不好,直到连喝水都困难时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

    2025年4月18日
    2600
  • 生活百科丨酸酸甜甜的健胃消食片,千万不要随意吃!

    对于吃货们而言,健胃消食片一定不陌生,它甚至可以说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 感觉肚子吃撑了不舒服怎么办?来上几片健胃消食片,吃起来酸酸甜甜的,不仅口感好,还有助于消化,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但吃货们要注意了!健胃消食片并不是能随意吃的! 针对许多人把健胃消食片当成零食这一现象,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没有分清消化不良的具体病因,就大量盲目地服用消食药,可能导致胃部…

    2025年2月20日
    17000
  • 只发生在春天的中毒事件?这些人吃了鸡肉后,开始头晕呕吐说胡话,甚至要了命……?

    你也许早就知道,生鸡肉中可能会有弯曲杆菌和沙门氏菌,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中毒。 你也许早就知道,生鸡肉中可能会有弯曲杆菌和沙门氏菌,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中毒。不过,关于吃鸡肉,还有另外一些中毒案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曾发布过一份名为“饮食轮盘赌”的文章,里面就记录了奇怪的鸡肉中毒事件。 在1798年的美国,人们在一次宴席上吃了一些松鸡,这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食物,…

    2025年3月4日
    11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